..续本文上一页都没有必然的联系。乐观和悲观和我们的世界观有关,和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有关,和我们的天性有关,和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和我们所受的教育有关,也和我们的思想深度有关,物质条件虽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悲观发展到极致者往往会走上绝路,很多哲学家和艺术家都是声名卓著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找不到未来的归宿,因为他们没有宗教信仰来支撑他们的人生,可见,所谓的悲观或乐观与物质生活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问: 为亡者所烧的纸钱及其他用品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答: 其实,这只是活着的人出于对死者的报答而采取的一种仪式,觉得应当让死者将生前的用品都带上,但他所在的世界是否需要这些用品?你给他带汽车,那里没有修公路还是开不了;你给他带电视,那里没有电视台也同样派不上用场。我们总觉得亡者在另一个世界也会有同样的物质需要,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真正对亡者有益的是替他行善,诵经、供养三宝、救济社会,并将所修的共德回向给他,这样才能对他有所利益。
问: 很多留学生面临考试的时候,总要来寺院拜一拜,求菩萨保佑他们考得好一点,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如果这样做是和菩萨做生意的话,那就有很多人不敢再来烧香了。
答: 祈求佛菩萨帮忙固然是可以的,但关键还是要自己用功读书。到考试的时候,你自己不努力,只是等着佛菩萨帮忙的话,恐怕是不行。但是我们通过静坐、诵经和拜佛可以使自己的内心平静,如果静下心来再去读书,效果一定会更好。如果通过拜佛开了智慧,对读书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但不是说,完全放弃自己的努力,而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佛菩萨身上,那样就流于迷信了。
问: 善和恶应如何区别?比如说,当病人得了不治之症,病情恶化到只能依靠仪器来维持时,我作为医生该怎么做?我既不想结束他的生命,因为结束一个人的生命意味着杀生的恶业;可如果继续提供药物来勉强维持他已倍受痛苦的生命,就能算作善的行为吗?
答: 善和恶并不完全是绝对的。经典中说到的十善和十恶是佛法中判定善恶的标准,但这标准也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在菩萨戒里,特殊的情况下的杀生也可以是善行。比如,有坏人为非作歹,菩萨为了拯救他,使他免遭堕地狱的恶报,也为了使更多的人免遭他的迫害,出于这样慈悲心去杀他,不但没有罪过,反而功德无量;如果袖手旁观,则是犯了菩萨戒,因为他没有将利益众生放在首位。同样,如果你是出于对病人的慈悲而去帮助他结束生命的话,不应等同于一般的杀生。
换一个角度说,作为医生,你有义务做好你的本职工作。比如罪犯因为触犯法律而被枪毙,那是他罪有应得,执行枪决的人也不等于说就是干了坏事,因为他只是在执行使命而已。
问: 就刚才的问题来说,如果我是那个医生,我应该怎样做?结束他的生命还是继续他的生命?
答: 你指的是安乐死的问题吗?如果从声闻的戒律上来说,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能杀生。作为业报身,疾病产生的原因除了四大不调之外,还是对于业债的偿还。作为佛弟子,要守持不杀生戒,无论如何都不可以断众生命。
但如果你是菩萨,有菩萨的发心,情况又不同了。你不忍看到病人这么痛苦,宁愿自己杀了他,替他承受报应,也不让他继续遭受痛苦。如果是本着这样的愿望去解决问题,那又另当别论。但我们作为一个公民,还需要遵循法律的规范,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行事,还需参照法律的有关条文。
问: 我也想请教关于安乐死的问题,如果疾病是由于业障现前的话,病人在医生的帮助下实行了安乐死,可他的业还没有还清,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答: 从因果报应的角度来看,造业感果有如欠债还钱,如果你一期的果报没有偿还完,你就人为的结束他的生命,我想这个债还会延续到来生的,除非有人有能力替他偿还。
问: 关于捐助器官的问题。我们的神识要在身体冷却之后才会离开我们的色身,可器官移植是要在人还有体温的时候进行,那样的话,对捐赠者本身是否会造成很大的痛楚?会妨碍到他的往生吗?
答: 我们的生命体由寿、暖、识三个基本部分构成。寿就是每一期的生命,或长或短的几十年,到时间就要结束;暖是我们色身的温度;识是指精神系统。当身体败坏,寿终正寝后,识会离开我们的色身,体温也会随着识的离去而消失。一般来说,死亡之后身体很快会变凉的,就说明识已经走了,那时的色身不过是我们废弃的一间屋子而已。可假如识还没有完全离开的时候,对亡者所采取的解剖行为会构成伤害。
对死亡的人来说,临终一念非常重要,如果在那时生起了嗔恨心,就会堕落到恶道之中;如果是带着善心走,就容易得到好的去处,所以,临终一念对未来生命的走向有着关键的作用。佛教为什么提倡临终助念?就是要为将死的人提供良好的氛围,使他的意念和善法相应,使他带着欢喜、祥和的心情离开这个世界。
问: 您能不能告诉我们,人是从哪里来的?
答: 探讨人从哪里来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是从进化而来,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生命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规律发展而来。就进化论的观点,人类的祖先乃为猿猴。现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是从外星球来的,外星球的人坐着宇宙飞船在太空漫游,飞过地球时发现景色美丽又无人居住,就下来考察,喜欢上这个地方后就长居此地。佛教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佛教认为人类最初是从光音天来的。光音天的人倒是不需要宇宙飞船,他们有神通,飞过地球时,发现这个地方不错。当时地球上非常富饶,到处生长着香甜的水果,他们因贪吃过甚,结果身体沉重得无法飞翔,只好在地球上居住下来,这就是佛教中关于人类的起源。
问: 有人说,“见财不贪著,才是财布施”,不贪著能不能算是布施呢?
答: 布施本身就具有远离贪著的含义。如果我们对财富的贪著很深,就会悭贪吝啬,就会舍不得布施。所以,布施不仅是培植我们的福报,同时也是在帮助我们克服人格中的悭贪吝啬。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贪著也具有布施的意义。
问: 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这样,成佛不是太容易了吗?
答: 佛经里有个故事,说一个五通仙人的神通非常广大,可以随意地上天、下地,也能预知未来。他自己算出过几天就要死了,他虽然神通广大,但是该死的时候还是要死。他觉得很苦恼,认为自己的神通对解决生死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这时,另一个天人就告诉他,你可以去请教佛陀,只有佛陀能够帮你解决生死问题。五通仙人立刻飞到一座名山,摘了二朵花准备供佛。他见到佛陀后,立刻提出了生死问题来请教。佛陀告诉他:放下,五通仙人就放下左手的花。然而,佛陀又说: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还是叫他放下,他说;我已没有东西可放了。佛陀这才对他说: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东西,而是你的执著,你对生死的执著。我们所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的屠刀其实就是我们对生死、烦恼、五欲尘劳的执著。一个人要真正放下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经过长时间的克服,才能逐步放下。如果不是平常修养有素,你想一下子将它们都放下,根本是办不到的。
问: 老年人学佛有没有用?
答: 学佛对一个人来说,任何时侯都不会早,也不会晚。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有机会听闻佛法,就应珍惜,就应及时把握。而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也不在时间的早晚。有的人修行几十年之后,烦恼、习气一点也没减少,并没有比那些不学佛的人好多少。相反地,如果有人曾经无恶不作,但学佛后,立刻放下一切恶念,这一念可能就超过几十年的修行。所以,学佛不在于时间长短;也不在于学佛早晚,关键在于是否将佛法落实到生命中,是否将佛法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问: 一个佛教徒在晚年犯了错误,如何来弥补?
答: 一个佛教徒犯了错误,不管在早年或晚年,罪都存在。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我们犯了错误,也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因为那样也于事无补。对于所犯的错误,我们要有忏悔心,一方面要悔过,一方面要表示以后决不再犯。忏悔能使我们所做的罪业从重业转为轻业,轻业得到消除。
问: 佛教徒死后的归宿在哪里?
答: 这没有一定,不是说所有的佛教徒都很有修行,也不是说,所有的佛教徒行为都很圆满。即使是佛教徒,也可能会下地狱。但只要我们如法修行,就有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来生继续做人,归宿是因人而异的。
问: 有人以前从事公安工作,专门枪决犯人,如何消业?
答: 从事枪决工作的人,相当于古代的刽子手,那他们所造下的杀业,责任是不是在他呢?不是。因为他只是执行者而已,真正的决定权不在于他,所以对他来说,做这种事不会造成犯罪行为。何况那个被枪决的人,也是罪有应得。但作为佛教徒来说,我们对所有的人,不管好人或坏人,都要本着慈悲心和同情心,不能觉得他们就是该死,而要以慈悲心为他念佛、诵经,祈求他们来世做个好人。
问: 为什么学佛的人中,女性占80-90%,男性约只有10%,这是什么原因?
答: 学佛的人中,女性占80-90%的数据是否确切?倒也没人做过统计。今天我们讲堂里,男女比例还是差不多。但不可否认,总体上看,学佛的女性的确比男性多。至于原因,可能是女性的感情比较细腻,更容易感受人生的痛苦;还有就是女性更需要寻找依赖,而男性则相对独立,容易自以为是;再有一个原因是,男性事业心强,当他沉溺于事业时,…
《学佛释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