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沒有必然的聯系。樂觀和悲觀和我們的世界觀有關,和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和方式有關,和我們的天性有關,和我們的成長經曆有關,和我們所受的教育有關,也和我們的思想深度有關,物質條件雖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但並不是最主要的。悲觀發展到極致者往往會走上絕路,很多哲學家和藝術家都是聲名卓著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因爲他們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找不到未來的歸宿,因爲他們沒有宗教信仰來支撐他們的人生,可見,所謂的悲觀或樂觀與物質生活並沒有必然的聯系。
問: 爲亡者所燒的紙錢及其他用品能夠起到什麼作用?
答: 其實,這只是活著的人出于對死者的報答而采取的一種儀式,覺得應當讓死者將生前的用品都帶上,但他所在的世界是否需要這些用品?你給他帶汽車,那裏沒有修公路還是開不了;你給他帶電視,那裏沒有電視臺也同樣派不上用場。我們總覺得亡者在另一個世界也會有同樣的物質需要,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真正對亡者有益的是替他行善,誦經、供養叁寶、救濟社會,並將所修的共德回向給他,這樣才能對他有所利益。
問: 很多留學生面臨考試的時候,總要來寺院拜一拜,求菩薩保佑他們考得好一點,這是很正常的心理,如果這樣做是和菩薩做生意的話,那就有很多人不敢再來燒香了。
答: 祈求佛菩薩幫忙固然是可以的,但關鍵還是要自己用功讀書。到考試的時候,你自己不努力,只是等著佛菩薩幫忙的話,恐怕是不行。但是我們通過靜坐、誦經和拜佛可以使自己的內心平靜,如果靜下心來再去讀書,效果一定會更好。如果通過拜佛開了智慧,對讀書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但不是說,完全放棄自己的努力,而將所有的希望寄托佛菩薩身上,那樣就流于迷信了。
問: 善和惡應如何區別?比如說,當病人得了不治之症,病情惡化到只能依靠儀器來維持時,我作爲醫生該怎麼做?我既不想結束他的生命,因爲結束一個人的生命意味著殺生的惡業;可如果繼續提供藥物來勉強維持他已倍受痛苦的生命,就能算作善的行爲嗎?
答: 善和惡並不完全是絕對的。經典中說到的十善和十惡是佛法中判定善惡的標准,但這標准也不能適用于所有的情況。在菩薩戒裏,特殊的情況下的殺生也可以是善行。比如,有壞人爲非作歹,菩薩爲了拯救他,使他免遭墮地獄的惡報,也爲了使更多的人免遭他的迫害,出于這樣慈悲心去殺他,不但沒有罪過,反而功德無量;如果袖手旁觀,則是犯了菩薩戒,因爲他沒有將利益衆生放在首位。同樣,如果你是出于對病人的慈悲而去幫助他結束生命的話,不應等同于一般的殺生。
換一個角度說,作爲醫生,你有義務做好你的本職工作。比如罪犯因爲觸犯法律而被槍斃,那是他罪有應得,執行槍決的人也不等于說就是幹了壞事,因爲他只是在執行使命而已。
問: 就剛才的問題來說,如果我是那個醫生,我應該怎樣做?結束他的生命還是繼續他的生命?
答: 你指的是安樂死的問題嗎?如果從聲聞的戒律上來說,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不能殺生。作爲業報身,疾病産生的原因除了四大不調之外,還是對于業債的償還。作爲佛弟子,要守持不殺生戒,無論如何都不可以斷衆生命。
但如果你是菩薩,有菩薩的發心,情況又不同了。你不忍看到病人這麼痛苦,甯願自己殺了他,替他承受報應,也不讓他繼續遭受痛苦。如果是本著這樣的願望去解決問題,那又另當別論。但我們作爲一個公民,還需要遵循法律的規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行事,還需參照法律的有關條文。
問: 我也想請教關于安樂死的問題,如果疾病是由于業障現前的話,病人在醫生的幫助下實行了安樂死,可他的業還沒有還清,又會導致怎樣的結果?
答: 從因果報應的角度來看,造業感果有如欠債還錢,如果你一期的果報沒有償還完,你就人爲的結束他的生命,我想這個債還會延續到來生的,除非有人有能力替他償還。
問: 關于捐助器官的問題。我們的神識要在身體冷卻之後才會離開我們的色身,可器官移植是要在人還有體溫的時候進行,那樣的話,對捐贈者本身是否會造成很大的痛楚?會妨礙到他的往生嗎?
答: 我們的生命體由壽、暖、識叁個基本部分構成。壽就是每一期的生命,或長或短的幾十年,到時間就要結束;暖是我們色身的溫度;識是指精神系統。當身體敗壞,壽終正寢後,識會離開我們的色身,體溫也會隨著識的離去而消失。一般來說,死亡之後身體很快會變涼的,就說明識已經走了,那時的色身不過是我們廢棄的一間屋子而已。可假如識還沒有完全離開的時候,對亡者所采取的解剖行爲會構成傷害。
對死亡的人來說,臨終一念非常重要,如果在那時生起了嗔恨心,就會墮落到惡道之中;如果是帶著善心走,就容易得到好的去處,所以,臨終一念對未來生命的走向有著關鍵的作用。佛教爲什麼提倡臨終助念?就是要爲將死的人提供良好的氛圍,使他的意念和善法相應,使他帶著歡喜、祥和的心情離開這個世界。
問: 您能不能告訴我們,人是從哪裏來的?
答: 探討人從哪裏來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是從進化而來,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生命就是沿著這樣的一個規律發展而來。就進化論的觀點,人類的祖先乃爲猿猴。現在還有一種觀點,認爲人是從外星球來的,外星球的人坐著宇宙飛船在太空漫遊,飛過地球時發現景色美麗又無人居住,就下來考察,喜歡上這個地方後就長居此地。佛教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佛教認爲人類最初是從光音天來的。光音天的人倒是不需要宇宙飛船,他們有神通,飛過地球時,發現這個地方不錯。當時地球上非常富饒,到處生長著香甜的水果,他們因貪吃過甚,結果身體沈重得無法飛翔,只好在地球上居住下來,這就是佛教中關于人類的起源。
問: 有人說,“見財不貪著,才是財布施”,不貪著能不能算是布施呢?
答: 布施本身就具有遠離貪著的含義。如果我們對財富的貪著很深,就會悭貪吝啬,就會舍不得布施。所以,布施不僅是培植我們的福報,同時也是在幫助我們克服人格中的悭貪吝啬。從這個角度來說,不貪著也具有布施的意義。
問: 俗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這樣,成佛不是太容易了嗎?
答: 佛經裏有個故事,說一個五通仙人的神通非常廣大,可以隨意地上天、下地,也能預知未來。他自己算出過幾天就要死了,他雖然神通廣大,但是該死的時候還是要死。他覺得很苦惱,認爲自己的神通對解決生死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這時,另一個天人就告訴他,你可以去請教佛陀,只有佛陀能夠幫你解決生死問題。五通仙人立刻飛到一座名山,摘了二朵花准備供佛。他見到佛陀後,立刻提出了生死問題來請教。佛陀告訴他:放下,五通仙人就放下左手的花。然而,佛陀又說: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還是叫他放下,他說;我已沒有東西可放了。佛陀這才對他說: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東西,而是你的執著,你對生死的執著。我們所講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樣的道理,所謂的屠刀其實就是我們對生死、煩惱、五欲塵勞的執著。一個人要真正放下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經過長時間的克服,才能逐步放下。如果不是平常修養有素,你想一下子將它們都放下,根本是辦不到的。
問: 老年人學佛有沒有用?
答: 學佛對一個人來說,任何時侯都不會早,也不會晚。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有機會聽聞佛法,就應珍惜,就應及時把握。而從修行的角度來說,也不在時間的早晚。有的人修行幾十年之後,煩惱、習氣一點也沒減少,並沒有比那些不學佛的人好多少。相反地,如果有人曾經無惡不作,但學佛後,立刻放下一切惡念,這一念可能就超過幾十年的修行。所以,學佛不在于時間長短;也不在于學佛早晚,關鍵在于是否將佛法落實到生命中,是否將佛法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這才是最重要的。
問: 一個佛教徒在晚年犯了錯誤,如何來彌補?
答: 一個佛教徒犯了錯誤,不管在早年或晚年,罪都存在。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我們犯了錯誤,也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因爲那樣也于事無補。對于所犯的錯誤,我們要有忏悔心,一方面要悔過,一方面要表示以後決不再犯。忏悔能使我們所做的罪業從重業轉爲輕業,輕業得到消除。
問: 佛教徒死後的歸宿在哪裏?
答: 這沒有一定,不是說所有的佛教徒都很有修行,也不是說,所有的佛教徒行爲都很圓滿。即使是佛教徒,也可能會下地獄。但只要我們如法修行,就有可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來生繼續做人,歸宿是因人而異的。
問: 有人以前從事公安工作,專門槍決犯人,如何消業?
答: 從事槍決工作的人,相當于古代的劊子手,那他們所造下的殺業,責任是不是在他呢?不是。因爲他只是執行者而已,真正的決定權不在于他,所以對他來說,做這種事不會造成犯罪行爲。何況那個被槍決的人,也是罪有應得。但作爲佛教徒來說,我們對所有的人,不管好人或壞人,都要本著慈悲心和同情心,不能覺得他們就是該死,而要以慈悲心爲他念佛、誦經,祈求他們來世做個好人。
問: 爲什麼學佛的人中,女性占80-90%,男性約只有10%,這是什麼原因?
答: 學佛的人中,女性占80-90%的數據是否確切?倒也沒人做過統計。今天我們講堂裏,男女比例還是差不多。但不可否認,總體上看,學佛的女性的確比男性多。至于原因,可能是女性的感情比較細膩,更容易感受人生的痛苦;還有就是女性更需要尋找依賴,而男性則相對獨立,容易自以爲是;再有一個原因是,男性事業心強,當他沈溺于事業時,…
《學佛釋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