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釋疑篇(上集)▪P16

  ..續本文上一頁根本無暇考慮人生問題,而女性有更多時間去寺院,去接觸佛教。

  問: 人們常常將佛教等同于迷信,以爲佛、菩薩就是泥塑木雕的佛像、菩薩像,根本就不願進一步了解,怎麼辦?

  答: 長期以來的唯物主義教育,使得社會上的很多人都將佛教等同于封建迷信,這一觀念還比較普遍,因此,我們要以善巧方便來引導。你可以問他:你了解什麼是佛教嗎?如果不了解,怎麼會認爲它是迷信呢?一般說這種話的人,根本不懂佛教是什麼,你就可以進一步告訴他,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教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對正確認識宇宙人生的基礎上,“不是迷信而是智信”。你還可以進一步告訴他,什麼是迷信。所謂迷信,其實遍布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對金錢的迷信,對地位的迷信,對感情的迷信,對鬼神的迷信,對人際關系的迷信,凡是我們認識不清,而又特別執著它、依賴它的,都可以稱之爲迷信。如果有機會,我可以和大家來探討一下“佛教徒的信仰”,向大家講一講,佛教究竟是什麼?是唯心還是唯物?是有神還是無神?是哲學還是宗教?這都是我們在認識上比較有爭議的問題,有必要澄清有關的概念。

  問: 佛教也認爲算命有一定道理,可生辰只問年月日時辰,每個時辰都有很多人出生,那麼和法師同一時辰出生的人今天又在哪裏講經呢?

  答: 這個問題看來要調查一下才會知道。不過,生辰與命運之間的關系並不是絕對的,任何事情都是由衆緣和合而成,生辰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不能決定一切。從另一方面來說,在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遭遇不同的情況,也會面臨不同的選擇,這就有了很多的可能性,況且,佛教認爲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我們的命運是由我們的善惡行爲來決定。因此,算命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只能告訴我們命運發展的規律,並不能夠囊括所有的變化,所以,即使是同一時辰出生的人,也會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問: 燒錫箔是否是迷信?

  答: 佛教裏沒有燒錫箔的有關規定,當然在世的人爲了求得心理安慰,燒一點也沒有關系,但必須明確這和佛教沒有關系,只是傳統的民風民俗而已。

  問: 承認人有命運,與佛教的”無我“觀點是否矛盾呢?

  答: “諸法無我”是叁法印之一,也是佛教區別于其它宗教的重要特點。但無我並沒有否定緣起及因果的假象,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只是說明在生命延續的過程中沒有固定不變的主宰。所以,佛教的無我觀和命運的存在是不矛盾的,緣起是無我的,命運也是無我的。

  問: 衆生平等和愛國主義是不是有矛盾?

  答: 不久前,我去了歐洲,國外很多人都開始認識到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是狹隘的觀念,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統一,如種族間的沖突就是因爲這樣的觀念造成的。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各地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所以,我們應該打破一些傳統的觀念,以更開放的心態來看待世界,以更廣闊的胸懷來關愛人類。 

  問: 如何正確地看待欲望?

  答: 自古以來,無論是世間的道德還是出世間的宗教都對欲望持否定的態度。傳統的宋明理學甚至將欲望和道德完全對立起來,提出”滅人欲,存天理“的主張。以佛法的觀點來看,欲望從倫理的角度可分爲叁性:善的欲望需要發揚;惡的欲望需要壓抑;除此而外,還有非善非惡的欲望,如正常的生理需要等等,這些欲望本身雖然沒什麼過患,但它們一旦和我們的貪嗔癡煩惱相應,就會介入惡的成分而變質。

   發展科技的目的在于改善物質條件,它的進步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的便利,但同時也使人類的欲望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升級,造成了很多新的社會問題,如環境保護的問題,道德滑坡的問題。現代青年奉行的是能掙會花的生活原則:拼命地掙錢,拼命地花錢,看起來似乎是工作、享樂兩不誤,但你們想過沒有,你們在享樂中花掉的是什麼?花掉的是你們的生命!因爲掙錢是要花時間的,而時間就是生命。其實,一個人的基本生活可以用非常簡單的條件來解決,我們今天的很多的需要並不是生命的真正需要,只是我們爲滿足攀比之心而産生的需要,或者說,是社會使我們産生的需要。社會要求你有舒適的住宅,要求你有符合身份的服飾,要求你一擲千金。今天的人活得很累,因爲我們還有面子和虛榮需要去照顧,我們已經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迷失了方向。老子說:”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物質空前豐富的今天,我們沒有生産力的高度發展而獲得輕松,相反,我們比以往活得更累。當我們面對一桌豐盛菜肴的時候,我們的味覺已完全被它們所麻醉;當我們面對閃爍著霓虹燈的街道時,我們的視覺已完全被它們所占據……我們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掙錢,結果,只是享受了一些我們本可以不需要的東西,這樣的交換到底值得麼?

  問: 在平時的修行中,如何能正確判斷因緣與妄想的區別?

  答: 妄想和因緣並不需要區別。因緣是總的概念,所有好的、壞的、美的、醜的、正的、邪的,都可以包含在因緣裏。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善的因緣,有惡的因緣,有好的因緣,有壞的因緣,有真的因緣,也有假的因緣。妄想本身就是衆多因緣中的一種,所以不需要將它和因緣之間作什麼區別。

  問: 人類因爲計劃生育而減少了很多轉生人道的機會,我們如何正確地對待這一問題呢?

  答: 計劃生育爲中國的基本國國策,而世界上其它國家似乎都沒有這個政策,像歐洲有些國家人口副增長,他們還鼓勵民衆生孩子,不但不會懲罰,政府還會給予獎勵。一個人爲什麼會投生到中國,爲什麼會被計劃生育掉呢?這是中國社會的共業,也是某個人自身的業力決定的。

   而作爲中國的社會來說,如果讓人口的無限增長,誰都知道會帶來什麼什麼樣的社會後果,從國家的富強,從民衆的利益來說,都應該認真的執行計劃生育政策。

  問: 佛法對是非善惡的判斷是依何爲標准?

  答: 善和惡,在佛教裏是如何來定義的呢?一種行爲不僅是對我們的現在有好處,還能惠及未來的生命,才可稱爲善的行爲。如果僅僅是對現在有好處,但對未來卻是有害的,就不能稱爲善行。比如抽煙的人,當下是很開心,但從長遠來看,這樣的習慣卻能嚴重危害身體健康,所以就不能稱爲善行。當然,佛教所說的將來,包括今生和未來的生生世世,當我們布施的時候,既能以自己的力量來回報社會大衆,也能幫助我們克服自己的貪心,更能因爲這樣的行爲爲未來生命種下善的種子。反之,則是惡行,比如說偷盜,不僅現在時時要提心吊膽,不能堂堂正正地生活,這惡的種子還會繼續影響到來生。所以善惡的標准要結合現在和未來來衡量。

   至于是非的區別,在佛教裏也有判斷的標准。”是“就是真實的、正確的;”非“則是顛倒的、錯誤的。如果我們的認識是符合宇宙人生真相的,那它就是真實的,”是“的;如果我們的認識不符合客觀的事實,而是出于我們的想當然,以黑爲白,指鹿爲馬,那它就是錯誤的,”非“的。”是非“還可以從道德的角度來評判,有益于我們身心健康的,就是”是“;而不利于我們身心健康的,就是”非“。

  問: 爲什麼稱植物爲無情衆生呢?

  答: 爲什麼稱植物爲無情衆生?因爲植物沒有覺知、沒有情感,所以是無情的;相反有覺知、有情感的動物則稱爲有情。

  問: 現代科學已發現植物有一定的知覺、情感和信息傳遞,如何來理解這一些現象?

  答: 科學有這樣的發現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比如說含羞草,我們手一抓,它馬上就將自己的葉片收攏起來,很害羞的樣子,它所産生的這種現象和我們的理解、我們的認識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當風吹過之時,樹葉也會搖頭,那麼,樹的搖頭和我們的搖頭是不是一樣的呢?我想,應該是不一樣的:以爲前者屬于物理性的反應,而後者屬于精神性的反應,它們的現象雖然有相似之處,但性質是不同的。 

  問: 強盜要來殺我們,怎麼辦?

  答: 當強盜要殺我們的時候,要不要送上去給他殺呢?當然不能,否則就是幫助他造罪,所以能避就應當避開。從法律的角度來看,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標准,在澳洲,即使小偷來家中行竊,也不能隨意地打他,否則就是侵犯他的人身權利,是犯法的行爲,所以,澳洲一些有錢人遇到竊賊時,往往不加製止,但中國就鼓勵和犯罪分子作鬥爭,還對見義勇爲的行爲進行表彰。從戒律的角度來看,也有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以聲聞戒的標准來說,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都不能殺害他人。但從菩薩戒的角度來說,當這個強盜會對很多人的生命構成傷害時,菩薩可以本著悲心將這個人殺掉。其中關鍵是看發心,菩薩必須是憐憫這個人在造下殺業後長期沈淪于叁惡道中,爲避免他造業,甯願自己殺他,代他下地獄。如果有這樣的發心,菩薩是可以把殺他而不犯戒,不但不犯戒,而且還功德無量。我們還有知道,菩薩本著悲心殺人和俠客的嫉惡如仇是絕對不同的。

  問: 對于傷害我們的人,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對于傷害我們的蒼蠅、蚊子又該采取什麼態度?我們是否可以帶著超度蚊蠅的心去殺害它們嗎?

  答: 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對待傷害我們的人,同樣要以慈悲之心去對待,不但不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還要憐憫他,因爲他是在貪、嗔、癡的支配下而不能自己,他在傷害我們的同時,自己也是個受害者。我們要認識到這一點,否則,冤冤相報何時了?佛陀在修菩薩道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都不起絲毫的嗔心,這就是我們學佛修行的典範。

   對人是如此,對待蚊蠅也是如此。佛教所講的不殺生,對象是指一切衆生。從衆生平等的角度來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從生存的…

《學佛釋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