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角度來說,蝼蟻尚且偷生,一切衆生都有生存的願望,我們沒有權利去剝奪它們的生命。
至于“我殺它是爲了超度它”,這個說法很值得商榷。首先的一點:你有沒有能力超度它?其次,它願不願意讓你超度?如果現在有人對你說:我要殺了你使你得到超度,在座的有沒有人願意?菩薩不能以任何名義來傷害衆生。特殊的情況當然也有,曆代祖師也有一些特殊的教化方式,這在密宗和禅宗裏都有記載,雖然這些做法從聲聞戒的角度來說是犯戒的,但這些大德的確成就很高,的確有把握來超度這些衆生,而且他的行爲不僅對這些衆生有利,還能利益更多的衆生。而對我們凡人來說,絕不可以用這樣的借口去殺生,如果我們這樣做的話,只會造下墮落惡道的罪業。
問: 經上講佛有大智慧。智慧和知識是兩回事,我很崇尚智慧,但是知識呢?
答: 知識和智慧有關系,但的確不是一回事。近代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都開始推崇知識,覺得知識就是力量。但在曆史上,對知識曆來都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比如,儒家推崇知識,老莊就比較反對知識。《莊子》講,渾沌因爲有了知識就死掉了。佛法對知識也是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方面認爲”知之一字,衆妙之門“,同時也認爲”知之一字,衆禍之根“。爲什麼會産生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呢?因爲知識本身就存在兩種不同情況,有健康的、正確的知識,也有不健康的、錯誤的知識。有的知識能導人以道德,導人以智慧;有的知識能導人以犯罪,導人以愚癡、妄想和煩惱。今天的學院教育所提供的知識,像財經會計等,基本上和做人沒有什麼關系,純粹就是生存的技能。所以說,對知識要一分爲二地看待,知識並不是越多越好。
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人們的知識確實是多了,但妄想也多,煩惱也多,痛苦也多。從生存的角度來說,掌握知識可以使我們更好地在社會上謀取職業。但從心靈健康的角度來說,我們就需要有所選擇,知識太多會使我們的心變得複雜,會使我們有更多的貪欲。今天這個世界,知識多得簡直要爆炸,你很容易了解到世界上任何角落發生的事情,因爲懂得太多了,妄想也就特別多。
佛法其實是很重視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大乘佛教就鼓勵我們從五明處學。作爲一個菩薩,甚至要掌握世間上的一切知識,不僅僅是做人的知識,而且要知道各種生存的技能,只有掌握這些知識後,我們才有能力去幫助衆生,去度化衆生。但對于那些錯誤的、導人以愚癡、導人以犯罪的知識,我們又要遠離。如果你能運用智慧去處理所學的知識,那麼,知識就不會成爲你的障礙,反之,如果缺乏這樣的能力,某些知識就可能影響到你的心智的健康。
問: 六祖惠能大師在兩個僧人辯論“風動”還是“幡動”時說是“心動”,這被認爲是“
唯心主義”,可我覺得不應該是這樣劃分,請問這該怎麼解釋?
答: 哲學所說的“心”跟佛法所說的“心”本來就不太一樣。佛法講緣起,在緣起法中沒有所謂的第一性,所謂的“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一性”都不符合佛緣起的法則。緣起法的根本就是沒有第一因,否則就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從心到物都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佛法之所以強調心的作用,一方面是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面是要強調心的自主性,說明心念的力量和影響,這主要是針對凡人總是被物所役的現象而提出的,要我們通過修行來改變自己的心。佛法不是否定物質的存在,只不過物質現象都是因緣所生法。佛法講“心生則種種法生”、“境由心造”,但也講“法生則種種心生”,心的産生也要有衆多的條件。比如佛教裏的唯識宗講到“識”,眼識要九緣生,耳識要八緣生,鼻識要七緣生,還有第七識、第八識,任何一種精神現象和狀態的生起都需要特定的環境和條件,還是條件決定事物的存在。
問: 我對人是從哪裏來的感到很困惑,不知佛教對這個問題是怎麼認識的?
答: 在佛教看來,人類是從天外來的。根據經典的記載,地球形成之初,土地肥沃,森林茂密,但當時還沒有人類居住。後來,光音天的人來到地球遊玩,發現了很多鮮美的水果,因爲貪心吃得過多,結果身體重得飛不回去,只能在地球上生活下來。但我們要知道,這只是對于地球人類的起源而言,如果從宏觀上看,從整個宇宙的發展來說,生命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所謂”有始“都是相對而言。就像我們的夏令營從20號開始,但在這之前,大家都早已存在,只是沒有到這兒來而已。
問: 科學認爲人是由猿人進化來的,不知您怎麼看待這個觀點?
答: 生命經過演化而來,這和佛教的緣起說倒是不矛盾。緣起是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原理來理解,可以說兩者並不矛盾。但佛法並不認爲人是由猿人進化來的,事實上,現在科學界對生命的起源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進化論是一種,外星人說是一種,還有偶然說等等。在人類起源問題上,佛教與基督教的看法比較接近。基督教認爲人類從亞當、夏娃開始,他們本來在伊甸園過著單純的生活,因爲貪心偷吃禁果後,生命開始墮落,並從此背負起原罪。以這樣的觀點看來,生命是從高級向低級發展的過程,而進化論則認爲生命是從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這一點是科學和宗教根本分歧所在。
進化論把生命現象建立在唯物論的基礎上,這就必然涉及到死亡的問題,依照唯物主義者的理論,人死如燈滅,那麼,我們的生命前景又是何等渺茫?從個體來看,不論你的人生是多麼輝煌,死後也終爲土灰;從整體而言,到地球毀滅的那一日,人類曾經有過的文明,也不過是一場夢幻而已!而宗教則對此有不同的認識,基督教認爲生命還有未來,雖然塵世是虛幻的,但只要有信仰,只要積極行善,就可以到天堂獲得永生,生命的前景還是樂觀的。佛法更從人具有自由意志,從因果、從業力的角度出發,認爲人可以選擇生命的未來。雖說一期生命會結束,但生命是相續不斷的,未來的生命藍圖就取決于自己的善惡的行爲,所以生命的前景也是樂觀的。
問: 現在的基因技術可以在豬的身上加上牛的基因,結果豬長得特別大,它的靈魂到底是什麼?靈魂和實體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答: 現在基因技術的確發展得很快,但從佛法的角度來認識,它還是沒有超出緣起和因緣、因果的範疇。佛教所說的緣起是非常深奧的,並不像我們理解的那麼簡單。我們現在說到緣起,只是在我們有限的認識範圍之內,從現有的現象去了解事物的産生是由條件和因果決定,條件和因果決定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延續。科學和哲學對世界的認識,無非使我們對內在生命和外在事物的因緣具有更深的認識。所謂基因,也不過是我們現有生命的一個因緣。我們過去對生命的了解,都是根據現有的物質現象和生理現象去了解。生命的奧秘究竟是什麼?人類對基因的認識,只能使我們了解到生命發展的一個條件。通過對基因的認識,我們可以從中了解生命的生理發展狀態,如果對生命基因有了充分的研究,就更有能力來改善我們的生命。過去,治病主要是在“果”上,而不是在“因”上去改變,現在掌握了基因技術,我們就懂得在因上去改變,比如說在基因上做一些調整。如果我們覺得人應該有兩個翅膀更好,將來是不是在基因裏植入一些東西,讓人長兩個翅膀出來?所以,這種改變並沒有超出緣起法的範疇。現在說到的克隆及心髒移植等等,都是在因緣的範疇之內,並沒有違背佛教的因緣和因果。
問: 但是我覺得,如果純粹從因緣上來考慮,一個人做了好多好事,可能會增長壽命。而通過改變基因的方法使一個人活到200歲,這種“因果”是一種科學上的因果,是可以直接解釋的,這和佛教上的因果有什麼關系呢?
答: 人能否活到200歲或1200歲,現在還只是理論上的假設,能不能實現還很難做出定論。生命現象確實是很複雜的,換這個換那個都只是表面的東西,如果什麼都可以換,是不是就不會死人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現在的醫療設備比以前好了很多,但如今因爲各種橫禍死亡的也很多。因爲這種原因死不了,可能會因爲另一種原因死掉了,到死緣成熟的時候,不想死也是不行的,總會有一個渠道讓你面對死亡。我們不能否認,宇宙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現有的自然界生態平衡狀態是地球幾十億形成的。人類對它的任意破壞或自作聰明的改造,事實上都是不明智的。過去我們總是高喊“人定勝天”,認爲人有能力改變一切,但在人類對大自然進行改造的過程中,自然給予我們的報複遠遠超過了我們所得到的利益。所以說,科學是不能決定一切的,不是說科學發展了,我們想要怎樣就能怎樣,就可以戰勝自然界的一切規律,這種想法是過于天真了。
有關吃素與護生的疑問
問: 學佛是不是一定要素食呢?
答: 從目前的佛教界來看,漢傳佛教吃素;藏傳佛教吃肉;南傳佛教則是有肉吃肉,有素吃素。這其中有客觀上的原因,南傳佛教是乞食,所以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而藏傳佛教地區,則是因爲素菜太少。所以,素食是漢傳佛教特色,那麼它的理論根據是什麼?首先,漢傳佛教屬于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最大的特點就是慈悲一切衆生,而素食則是慈悲的最好表現,雖然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吃的都是叁淨肉,也就是說不見殺、不聞殺,不爲我殺,但只要有人消費,總是要有人去殺生。只有素食才能從主觀上和客觀上都杜絕殺生的現象。作爲學佛人來說,只要有條件,最好還是吃素;如果沒有條件的話,吃菜邊肉也沒有關系。有的居士一學佛就要在家裏另搞一套鍋碗,什麼都涮了又涮、涮了又涮,惟恐沾上葷腥,結果搞得全家雞犬不得安甯!這也不太合適,還是要根據個人的條件來行事。
問: 自己不殺生,而家人殺的,自己是否能吃呢…
《學佛釋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