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释疑篇(上集)▪P16

  ..续本文上一页根本无暇考虑人生问题,而女性有更多时间去寺院,去接触佛教。

  问: 人们常常将佛教等同于迷信,以为佛、菩萨就是泥塑木雕的佛像、菩萨像,根本就不愿进一步了解,怎么办?

  答: 长期以来的唯物主义教育,使得社会上的很多人都将佛教等同于封建迷信,这一观念还比较普遍,因此,我们要以善巧方便来引导。你可以问他:你了解什么是佛教吗?如果不了解,怎么会认为它是迷信呢?一般说这种话的人,根本不懂佛教是什么,你就可以进一步告诉他,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教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对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基础上,“不是迷信而是智信”。你还可以进一步告诉他,什么是迷信。所谓迷信,其实遍布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金钱的迷信,对地位的迷信,对感情的迷信,对鬼神的迷信,对人际关系的迷信,凡是我们认识不清,而又特别执著它、依赖它的,都可以称之为迷信。如果有机会,我可以和大家来探讨一下“佛教徒的信仰”,向大家讲一讲,佛教究竟是什么?是唯心还是唯物?是有神还是无神?是哲学还是宗教?这都是我们在认识上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有必要澄清有关的概念。

  问: 佛教也认为算命有一定道理,可生辰只问年月日时辰,每个时辰都有很多人出生,那么和法师同一时辰出生的人今天又在哪里讲经呢?

  答: 这个问题看来要调查一下才会知道。不过,生辰与命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任何事情都是由众缘和合而成,生辰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不能决定一切。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遭遇不同的情况,也会面临不同的选择,这就有了很多的可能性,况且,佛教认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我们的命运是由我们的善恶行为来决定。因此,算命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只能告诉我们命运发展的规律,并不能够囊括所有的变化,所以,即使是同一时辰出生的人,也会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问: 烧锡箔是否是迷信?

  答: 佛教里没有烧锡箔的有关规定,当然在世的人为了求得心理安慰,烧一点也没有关系,但必须明确这和佛教没有关系,只是传统的民风民俗而已。

  问: 承认人有命运,与佛教的”无我“观点是否矛盾呢?

  答: “诸法无我”是三法印之一,也是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的重要特点。但无我并没有否定缘起及因果的假象,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只是说明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主宰。所以,佛教的无我观和命运的存在是不矛盾的,缘起是无我的,命运也是无我的。

  问: 众生平等和爱国主义是不是有矛盾?

  答: 不久前,我去了欧洲,国外很多人都开始认识到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是狭隘的观念,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统一,如种族间的冲突就是因为这样的观念造成的。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各地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所以,我们应该打破一些传统的观念,以更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世界,以更广阔的胸怀来关爱人类。 

  问: 如何正确地看待欲望?

  答: 自古以来,无论是世间的道德还是出世间的宗教都对欲望持否定的态度。传统的宋明理学甚至将欲望和道德完全对立起来,提出”灭人欲,存天理“的主张。以佛法的观点来看,欲望从伦理的角度可分为三性:善的欲望需要发扬;恶的欲望需要压抑;除此而外,还有非善非恶的欲望,如正常的生理需要等等,这些欲望本身虽然没什么过患,但它们一旦和我们的贪嗔痴烦恼相应,就会介入恶的成分而变质。

   发展科技的目的在于改善物质条件,它的进步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同时也使人类的欲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升级,造成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的问题,道德滑坡的问题。现代青年奉行的是能挣会花的生活原则:拼命地挣钱,拼命地花钱,看起来似乎是工作、享乐两不误,但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在享乐中花掉的是什么?花掉的是你们的生命!因为挣钱是要花时间的,而时间就是生命。其实,一个人的基本生活可以用非常简单的条件来解决,我们今天的很多的需要并不是生命的真正需要,只是我们为满足攀比之心而产生的需要,或者说,是社会使我们产生的需要。社会要求你有舒适的住宅,要求你有符合身份的服饰,要求你一掷千金。今天的人活得很累,因为我们还有面子和虚荣需要去照顾,我们已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方向。老子说:”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物质空前丰富的今天,我们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获得轻松,相反,我们比以往活得更累。当我们面对一桌丰盛菜肴的时候,我们的味觉已完全被它们所麻醉;当我们面对闪烁着霓虹灯的街道时,我们的视觉已完全被它们所占据……我们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挣钱,结果,只是享受了一些我们本可以不需要的东西,这样的交换到底值得么?

  问: 在平时的修行中,如何能正确判断因缘与妄想的区别?

  答: 妄想和因缘并不需要区别。因缘是总的概念,所有好的、坏的、美的、丑的、正的、邪的,都可以包含在因缘里。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善的因缘,有恶的因缘,有好的因缘,有坏的因缘,有真的因缘,也有假的因缘。妄想本身就是众多因缘中的一种,所以不需要将它和因缘之间作什么区别。

  问: 人类因为计划生育而减少了很多转生人道的机会,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一问题呢?

  答: 计划生育为中国的基本国国策,而世界上其它国家似乎都没有这个政策,像欧洲有些国家人口副增长,他们还鼓励民众生孩子,不但不会惩罚,政府还会给予奖励。一个人为什么会投生到中国,为什么会被计划生育掉呢?这是中国社会的共业,也是某个人自身的业力决定的。

   而作为中国的社会来说,如果让人口的无限增长,谁都知道会带来什么什么样的社会后果,从国家的富强,从民众的利益来说,都应该认真的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问: 佛法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是依何为标准?

  答: 善和恶,在佛教里是如何来定义的呢?一种行为不仅是对我们的现在有好处,还能惠及未来的生命,才可称为善的行为。如果仅仅是对现在有好处,但对未来却是有害的,就不能称为善行。比如抽烟的人,当下是很开心,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习惯却能严重危害身体健康,所以就不能称为善行。当然,佛教所说的将来,包括今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当我们布施的时候,既能以自己的力量来回报社会大众,也能帮助我们克服自己的贪心,更能因为这样的行为为未来生命种下善的种子。反之,则是恶行,比如说偷盗,不仅现在时时要提心吊胆,不能堂堂正正地生活,这恶的种子还会继续影响到来生。所以善恶的标准要结合现在和未来来衡量。

   至于是非的区别,在佛教里也有判断的标准。”是“就是真实的、正确的;”非“则是颠倒的、错误的。如果我们的认识是符合宇宙人生真相的,那它就是真实的,”是“的;如果我们的认识不符合客观的事实,而是出于我们的想当然,以黑为白,指鹿为马,那它就是错误的,”非“的。”是非“还可以从道德的角度来评判,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就是”是“;而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就是”非“。

  问: 为什么称植物为无情众生呢?

  答: 为什么称植物为无情众生?因为植物没有觉知、没有情感,所以是无情的;相反有觉知、有情感的动物则称为有情。

  问: 现代科学已发现植物有一定的知觉、情感和信息传递,如何来理解这一些现象?

  答: 科学有这样的发现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比如说含羞草,我们手一抓,它马上就将自己的叶片收拢起来,很害羞的样子,它所产生的这种现象和我们的理解、我们的认识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当风吹过之时,树叶也会摇头,那么,树的摇头和我们的摇头是不是一样的呢?我想,应该是不一样的:以为前者属于物理性的反应,而后者属于精神性的反应,它们的现象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性质是不同的。 

  问: 强盗要来杀我们,怎么办?

  答: 当强盗要杀我们的时候,要不要送上去给他杀呢?当然不能,否则就是帮助他造罪,所以能避就应当避开。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在澳洲,即使小偷来家中行窃,也不能随意地打他,否则就是侵犯他的人身权利,是犯法的行为,所以,澳洲一些有钱人遇到窃贼时,往往不加制止,但中国就鼓励和犯罪分子作斗争,还对见义勇为的行为进行表彰。从戒律的角度来看,也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以声闻戒的标准来说,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杀害他人。但从菩萨戒的角度来说,当这个强盗会对很多人的生命构成伤害时,菩萨可以本着悲心将这个人杀掉。其中关键是看发心,菩萨必须是怜悯这个人在造下杀业后长期沉沦于三恶道中,为避免他造业,宁愿自己杀他,代他下地狱。如果有这样的发心,菩萨是可以把杀他而不犯戒,不但不犯戒,而且还功德无量。我们还有知道,菩萨本着悲心杀人和侠客的嫉恶如仇是绝对不同的。

  问: 对于伤害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对于伤害我们的苍蝇、蚊子又该采取什么态度?我们是否可以带着超度蚊蝇的心去杀害它们吗?

  答: 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对待伤害我们的人,同样要以慈悲之心去对待,不但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要怜悯他,因为他是在贪、嗔、痴的支配下而不能自己,他在伤害我们的同时,自己也是个受害者。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冤冤相报何时了?佛陀在修菩萨道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都不起丝毫的嗔心,这就是我们学佛修行的典范。

   对人是如此,对待蚊蝇也是如此。佛教所讲的不杀生,对象是指一切众生。从众生平等的角度来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从生存的…

《学佛释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