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釋疑篇(上集)▪P9

  ..續本文上一頁不生滅之間會不會矛盾?

  答: 輪回是一種生滅,這種生滅不是永恒的,但又是相似相續的。這種生滅與不生不滅之間的關系是個非常大的問題,今天大家都領到一本《心經的人生智慧》,在其中”不生不滅“的這章節中,我將兩者的關系解釋得還比較清楚,你們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問: 成佛以後,阿賴耶識是否還存在?如果存在,是否還是刹那生滅的? 

  答: 修學佛法的過程就是轉依的過程。佛法和哲學的最大不同也是表現在這一點上,世間哲學對宇宙人生也講得非常清楚,但沒有轉依的內容。什麼是轉依呢?也就是一種實踐,是對生命的轉變!我們了解生命,目的是爲了改造生命,將充滿缺陷的人格改變成解脫的、圓滿的人格;我們了解宇宙,目的是爲了改造宇宙,將充滿汙濁的世界改變成清淨的、祥和的樂土。在唯識宗的修行裏,轉依也就是轉識成智,將有漏的、雜染的阿賴耶識,轉變成清淨的阿賴耶識。清淨阿賴耶識叫做無垢識,它雖刹那生滅,但所藏的種子和信息都已清淨無染。

  關于淨土法門的疑問

  問: 佛教的極樂世界有沒有成、住、壞、空?

  答: 我們辛辛苦苦地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萬一它也成、住、壞、空了呢?所以,這個問題的確有必要搞清楚。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我們所講的叁界是個汙濁的世界,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任何一點不完美,這是佛國和叁界的不同之處。其次,西方極樂世界會不會成、住、壞、空呢?我想也是會的,爲什麼?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佛國,一個世界。作爲一個世界,它也是有爲法,也就會受到無常規律的支配。那麼,它不是象我們的世界一樣了嗎?非也。雖然都是世界,但極樂世界的成、住、壞、空的程度和時間,與我們這個世界都是不同的。如果說我們這個世界經過一百年就進入住、壞、空的狀態,那西方極樂世界因爲有阿彌陀佛的願力,因爲大家清淨的善業,就能夠保持更長久的時間。

  問: 當西方極樂世界壞了,空了之後,那裏的佛菩薩和往生去的人怎麼辦呢?

  答: 有那麼多的佛菩薩,那麼多神通廣大的聖賢,他們很快會依照他們的願力建造一個和西方極樂國土同樣的世界。

  問: 《六祖壇經》講,”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可是西方極樂世界路途遙遠,是不是矛盾呢?

  答: 《六祖壇經》說”西方只在目前“,這是從”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意義上來談淨土。這是淨土法門修行的最高層面來談的。說淨土在十萬八千國土之外和就淨土不離我們當前一念之心是不矛盾的。因爲我們的心量廣大猶如虛空,十方世界確實沒有離開我們現前的一念之心。不過這境界太高了,一般還得從念佛求生西方的路子上走比較容易接受。

  問: 怎樣學習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答: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通過淨土叁資糧:即信、願、行。首先,要相信西方極樂世界存在;其次,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叁,要一心念佛。只要做到這叁點,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問: 極樂世界是不是本來就有?

  答: 不是本來就有。阿彌陀佛在因地爲法藏比丘時發了四十八願,隨著他的這種願力和功德而建立起極樂世界,所以它也有形成的階段。

  問: 極樂世界是否永恒?修行得解脫是否就是跳出輪回?是否也是求得永恒?

  答: 無常是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正是”諸行無常“的真實寫照。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有爲法,也不能擺脫這種無常規律的支配。但同樣是無常,一個陶瓷杯是無常,一個塑料杯也是無常,一個金屬杯是無常,它們保存時間的長短肯定是不同的。所以,極樂世界雖不是永恒的,但會隨著諸佛菩薩的願力住世很長的時間。

   修行解脫是否也是在追求永恒?世界上一切都不可能是永恒的,我們怎麼會去追求永恒呢?所以這種提法是不對的。修行就是跳出輪回,一方面是轉迷成悟,一方面是離苦得樂,使我們的生命從迷惑的狀態轉變成覺悟的狀態,從痛苦的狀態轉變成幸福的狀態,也就是說,修行所追求的是覺悟、智慧和解脫。

  問: 您在講課中提到淨空法師,請您談一談對淨空法師和他所弘揚的無量壽經會集本的看法?

  答: 淨空法師對淨土法門的推廣可以說是貢獻卓著。對一個宗派的弘揚能夠做出這麼大的貢獻,對于我們這些晚輩和年輕法師來說,自然是仰之彌高。但是漢傳佛教在弘揚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弊端。傳統的宗派佛教,如淨空法師弘揚淨土,另一些法師或弘揚唯識,或弘揚天臺,往往只見宗派而不見佛法。弘揚淨土宗時,就把淨土宗推到極端;弘揚唯識宗時,就把唯識宗推到極端。我覺得這種做法不是可取的,因爲它不利于整個佛法的健康發展。而淨空法師,在弘法的過程的確有些偏贊一門的現象,並且將淨土法門不斷折價出售,品味越降越低。至于會集本本身的問題,戒幢佛學研究所的宗舜法師寫過一些論文,對會集本有所批判,大家可以找來看一看。

  有關法師學佛經曆的疑問

  問: 法師長期吃素會不會煩惱?

  答: 吃素是不會有煩惱,恰恰沒有素吃的時候就會比較麻煩。因爲長期吃素,生理系統早已改變,有時在外面吃飯,碰到做得不太幹淨的飯菜,如有蔥蒜的味道或鍋沒有洗幹淨,我吃了會吐的,所以,我的煩惱是這個,而不是想吃的煩惱。

  問: 請法師現身說法,談談自己出家學佛後命運起了什麼變化?可談內心世界的變化,也可以談現實的變化?

  答: 看來這的確要現身說法,不能光談別人的命運,也要談談自己的命運。從我出家的過程來看,應該說還是有命運的安排。首先,我作出出家的選擇時,年紀還很小,大概只有十六、七歲,而且還是個農村的孩子,受的文化教育也不高,對人生的認識幾乎零,實在是談不上對人生有了認識之後才選擇出家。所以選擇這條道路,和家庭環境有些關系,因爲我生長在一個學佛的家庭,從小就接觸了很多出家人,不知不覺間親近了很多出家人。因爲喜歡寺廟的生活了,就到寺廟裏去了。可以說,我出家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父母沒有要求我出家,也沒有反對我出家,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怎麼就出家了,或者就是命中注定吧。

   我出家之時,宗教政策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我和其他出家人一道,只是在寺廟過著單純的農禅生活。80年中國佛學院招生,以我當時的文化程度也不應該能夠考得上,結果也不知道怎麼就被錄取了,看來也是命中注定。進了佛學院之後,因爲基礎比較差,就如饑似渴地學習,打下了比較紮實的佛學基礎。畢業後先是在廣化寺,在一種相對封閉環境中又繼續學修了幾年。然後,種種因緣的聚合,使我來到廈門南普陀,並從那裏開始走向弘法的道路。

   出家二十多年來,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順乎自然,每個因緣也都是看似巧合地送上門來。就我自己本身來說,不會特別去爭取什麼,但有很多機緣推動著我,使我多多少少也做了些事情。但有一點,我對佛教事業的熱情始終都非常高,也許正是因爲這樣的願力,才有很多善緣來成就我。所以,回顧我的成長過程,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我想可能一半是願力,一半是命運。

  問: 法師在生活中遇到過什麼逆境麼?你又是怎樣處理的?

  答: 在我的生活中,好像不曾感覺有什麼順境和逆境。我認爲一個出家人不存在得意和失意的問題,如果有因緣做事,能夠爲佛教事業和社會民衆提供些幫助,我很樂意去做一做;如果沒有因緣做事,那麼過一種自由自在的日子也挺好,可以讀讀書,在山裏享受大自然,這對我來說也非常重要。人家不讓我做,有人要讓我做;如果都不讓我做,咳,那正好,我可以幹我自己的事。總之,在任何情況下,我都覺得是挺好,覺得現有的處境是最好的。

  問: 您是因爲受到挫折才遁入佛門的嗎?

  答: 遺憾的是,我還沒來得及挫折就遁入進來了。主要是沒有機會,我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十多歲就到寺院來了。

   當然,僧團中的確有些人是因爲受到挫折,因爲事業和感情出現了問題而出家,但這樣的人出家後在佛門中不會有什麼作爲,古德雲:”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爲也“。這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因爲將相雖然可以征服他人,但不一定能對付自己的煩惱,而一個出家學佛的人,則要戰勝自己,超越自己。所以,一個人要成爲英雄容易,要成爲聖賢困難。出家是要戰勝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要萬緣放下,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不能行,要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意志和志向,只有這樣,出家學佛才可能有所作爲。否則也只是在寺院混,難以得到佛法的受用。

  問: 談談您學佛和出家的因緣?

  答: 我的學佛因緣很簡單,因爲我出生于一個佛化家庭,從小就受到家庭的影響,接觸了很多出家人,也經常隨著家人到寺院裏面去。所以,寺院對我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地方。至于最初如何選擇出家作爲人生道路,應該說是在一種非常感性的情況之下,當時對佛法還沒有什麼理性的認識。出家之後就去讀佛學院,還是比較蒙昧的狀態,只覺得出家了就應該好好學習。于是,整天如饑似渴地學習,除了佛學院本身的課程,唯識、中觀及其他各宗派的經論都有所涉獵。我出家時年齡比較小,又是來自農村那麼單純的環境,原來文化程度也不高,但是隨著我對佛法的深入認識,尤其是走上弘法道路之後,對人生的問題了解得越來越多,就發現自己走上這條路是完全正確的,自己的選擇沒有錯。現在,我對這個事業越來越有信心,而且覺得應該讓更多的人都走上這一條道路。

  有關佛教和其他宗教關系的疑問

  問: 淨土宗的他力跟基督教的因信得度有什麼不同?

  答: 對基督徒來說,升到天堂就是歸宿,就是給人生劃上了最圓滿的句號。而念佛往生西方卻…

《學佛釋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