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釋疑篇(上集)▪P8

  ..續本文上一頁爲宇宙間存在著萬古不變的真理呢?爲什麼成佛的道路上有”四禅八定“,有這樣那樣的果位?

  答: 爲什麼認爲宇宙間存在著不變的真理呢?當然不是憑我們的肉眼凡胎去認識的,而是佛陀以無限的智慧親自證得的。至于”四禅八定“和種種的果位,都是修道的過程。就像我們到北京去,也要一站一站地經過,先到到杭州,再到上海,然後逐步抵達目的。

  問: 佛經中有中國人寫的佛經、印度人寫的佛經,是不是有同樣的價值?

  答: 佛經是由佛陀所說,後經弟子們的結集而成。中國的曆代高僧雖然留下了許多佛學著作,但都是對佛經的诠釋,也就是論典。其中,被稱爲經的只有一部,就是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這顯示《六祖壇經》在禅宗乃至整個漢傳佛教中的特殊地位。從它的價值來說,應該說和佛經具有同等價值。

  問: 法師所講的阿賴耶識和藏密的中陰身,這兩個概念有什麼區別?

  答: 中陰身不只是藏傳佛教講,漢傳佛教中也講到,在《俱舍論》、《瑜伽師地論》等很多論典中都講到中陰身。中陰身是屬于生命的過渡形式,也就是從我們這一期生命到下一期生命轉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形式,處于死有和生有之間。而阿賴耶識則是生命流轉的主體,這兩者是不同的。而且,中陰身非常短暫,一般是七天至四十九天,當我們繼續投生到下一個生命裏程後,中陰也就結束了它的過渡。

  問: 真常唯心系和唯識宗的理論是不是對立的?

  答: 在佛法中,真如受薰和阿賴耶識受薰,是真常唯心系和唯識宗在理論上的一個重要分歧。這個問題在民國年間,太虛大師和以歐陽竟無爲代表的支那內學院就曾討論過。歐陽竟無和呂澂站在唯識的立場,認爲真如是不可受薰,可《大乘起信》和《楞嚴經》又講到真如受薰,因此,歐陽竟無就以此反對《大乘起信論》和《楞嚴經》,覺得《大乘起信論》和《楞嚴經》是僞經劣論。當年,太虛大師曾就這個問題寫過很多文章,提出《楞嚴經》和唯識所說的角度不同。《楞嚴經》及《大乘起信論》所言是八地以上菩薩的境界,不是凡人的境界。作爲我們學佛的人來說,可以根據自己的根基去接受不同的思想。我們可以根據《大乘起信論》和《楞嚴經》契入佛法,也可以根據唯識的思想契入佛法。從契入佛法的角度上來說,兩個體系思想都有其重要的意義,都能達到契入佛法的效果,因此,我們不必去關心它是否對立的問題。

  問: 請問隨緣不變的含意?

  答: 隨緣不變是菩薩的修行,在《維摩诘經》中,維摩诘居士什麼地方都去,酒肆、賭場、青樓,可是他的心不會被染汙。他去的目的也不是爲了享受,而是用各種不同的身份和社會接觸,利用各種因緣去度衆生,這就是四攝法中的”同事“。凡夫的特點則是隨緣隨變,一旦環境發生變化,心也就跟著發生變化。而菩薩通達世間因緣,五欲塵勞如幻如化,所以才能在各種染汙的因緣,心能不被染汙,如如不動。

  問: 佛講萬法皆是緣起,緣本身當然也是緣起,那麼第一個緣是如何而起的?

  答: 如果有第一個緣,那世界就不是緣起的了。佛法的緣起理論,其最大特點就是否定了世界存在第一因。世界由因緣的相互作用而構成,是相互依賴的。就像叁根柱子靠在一起,其中什麼是第一因,什麼是第二因?

  問: 一般說”五無間罪“是不可忏悔的,而在《普賢行願品》中卻說能消除五無間業,該如何理解?

  答: ”五無間罪“所有罪行中最爲嚴重的,但現在要犯,倒也很不容易,這一點請大家不必過于擔心。佛陀已經入滅,不會有機會出佛身血;找一個阿羅漢來殺也很難;破羯磨轉*輪身,破壞僧團的團結,在家人沒有資格;只有殺父、殺母這兩條可能做得到。

   五無間罪實在是因爲它的罪業太重了。依聲聞的作法忏自然不能忏悔,而到了大乘經典如《普賢行願品》、《藥師經》說可以忏悔者,是通過觀罪業的實相,或通過佛力加持,覓罪相了不可得,如幻如化,當然也就能忏悔了。

  問: 自然災害也是因果決定的嗎?

  答: 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我們要記住”因緣因果“這四個字,佛教對世界的解釋全部包含在就四個字裏面。爲什麼會有水災?直接的因就是砍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

  問: 印順法師在一本著作裏,從曆史的角度論證了阿彌陀佛源于波斯的太陽崇拜,然後又認爲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是佛經所說,這種說法是否牽強?

  答: 印順法師所講的波斯的太陽崇拜,是從學術的觀點所進行的考證。但是宗教的問題不是都能通過考證來解決的,有些東西可考,但還有很多東西不可考。因爲考證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始終處于發展之中。如我們對人類文化曆史的考證,一會兒發現了什麼,將文明提前了一千年,一會兒又發現了什麼,將文化提前了五千年或八千年,什麼時候才有最終的結果出現呢?所以考證只能作爲參考,不可作爲定論。既如此,我們大可不必將其作爲衡量佛法的依據。

  問: 如何面對生死大事這一玄案?

  答: 了脫生死不是讓我們逃避,而是讓我們了解生死的本身,這個”了“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了解,一是了脫。所以說,學佛就是一項生命改造工程,它從認識生命開始,進而改造生命,最後達到徹底的完善,這一過程也就是了脫生死的過程。但它首先要認識開始,如果不學佛法就想了生死,那是沒門。

  問: 若無永恒,那麼涅槃也應無永恒,解脫之人爲什麼要入涅槃?

  答: 涅槃還是永恒的。涅槃是的本質是真實相,而真實相就是宇宙的本質,本質當然是永恒的。而我們所講的沒有永恒,是指世間的一切現象而論。

  問: 緣起是否定永恒的,但緣起規律的本身是不是永恒的呢?

  答: 如果緣起的規律不是永恒的,那緣起的現象就必然是永恒的;如果緣起的現象不是永恒的,那緣起的規律就必然是永恒的。無論是有佛出世還是無佛出世,緣起的規律都一如既往地存在著。

  問: 跳出叁界外之後,是否有第四界可去呢?如沒有又如何解脫生死?

  答: 跳出叁界外,並不是真有個實在的叁界可以讓我們跳出去。如果那樣理解的話,我們坐上航天飛機就可以跳出叁界了,大可不必學佛修行。所謂跳出叁界外,就是擺脫一切束縛我們的煩惱。當所有的煩惱都不能對我們發生作用的時候,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我們都能自由自在,這就是跳出叁界外的真實內涵!

  問: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本身也是一法,那麼它何時滅呢?

  答: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是作爲一種規律和實質而存在,具有永恒性、必然性和普遍性。所以,它不存在滅的問題,是作爲共相而不是別相,這需要搞清楚。

  問: 宇宙形成于風,風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答: 關于這個問題我剛才已經講過,可能大家沒有注意。風是來源于有情的共業,也就是一切有情的共同業力,是一種精神的力量。這種精神的力量發出強大的磁場,然後在空中形成旋風。

  問: 娑婆世界只有一個叁千大千世界是釋迦佛教化的區域。那麼,釋迦牟尼佛在地球上這個小世界涅槃之後,是否會在娑婆世界其他小世界度衆生呢?

  答: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僅僅是一個小世界,是宇宙間無量無數世界中的一個。那麼,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出世,是不是對我們這些衆生情有獨鍾呢?非也。據《華嚴經》記載,釋迦牟尼在娑婆世界出現的同時,也在很多其他世界出現。《梵網經》亦雲:”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就像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哪裏有水,哪裏就會映現出一輪明月,而當天上的月亮消失後,水中的千萬個月亮也隨之消失。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入滅之時,也同會在其他世界一同隱沒。

  問: 佛教的世界觀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還是佛教界的共同結論?

  答: 佛教的世界觀主要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當然其中也一部分印度傳統文化的內容。後世的佛弟子,對這些思想又有進一步的說明。

  問: 宇宙有成、住、壞、空的過程,那麼在空劫時,有情住在何處?

  答: 當這個世界空了的時候,有情到哪裏去呢?這很好辦,可以移民到其他星球去。根據佛經記載,當世界進入壞的狀態,有情就會在這個世界慢慢消失,然後隨著各自的業力到其他星球去投生。所以,我們大可不必有什麼擔心顧慮,事實上,科學家們也在考慮這個問題,也在宇宙間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問: 爲什麼不能問有阿賴耶識?

  答: 有人喜歡問:爲什麼有阿賴耶識?就好像在問:爲什麼會有這個世界?爲什麼不必問此類的問題?因爲人的認識能力很有限,但我們總是想以這有限的能力去考察無限的世界,喜歡以有限的能力提出一些超出能力範圍的問題,那麼這種問題當然是沒有答案的。我們的一生能積累多少的學識和經驗?人類幾千的曆史又能積累多少文化和文明?而宇宙是無始的存在,僅地球就已存在了幾億年。我們怎麼可能用這麼有限的認識去追問:宇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世界有沒有邊?當然找不到答案,因爲問題本身就有問題。阿賴耶識也是同樣,它是無始以來的存在,不能說什麼時候開始。在我們有限的經驗範圍內,我們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來到這個世界、什麼時候開始上學、什麼時候開始學佛,至于阿賴耶識是什麼時候開始?世界是什麼開始?這就超出了理解的範疇,大可不必去究根問底。

  問: 請問無明是善、是惡,還是無記?

  答: 無明是一種染汙的東西。在生活中,我們有善的行爲,也有惡的行爲,這兩種行爲都是在無明的驅使下。無明是人類的生死流轉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一切罪惡的源泉所在,所以,我們可以說它是惡的,但一般的善還是在無明的範圍內,未必能徹底擺脫無明的陰影。而無記則屬于非善非惡,和無明還是有區別的。

  問: 輪回與…

《學佛釋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