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戒幢佛學研究所周末論壇的開示▪P4

  ..續本文上一頁的勞動。

   學佛的目的是爲了開智慧,佛陀是智者、覺者,學佛是智慧的成就。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即是無上的菩提,無上的覺悟,無上的智慧。那麼,智慧從何而來?智慧從輕松的心境中來。就象幽默不可能在緊張的狀態下産生,幽默是智慧的火花,如果我們的顧慮、執著、牽挂都沒有放下的話,幽默也無從生起。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祖師常常是在輕松而不經意的情況下開悟的。

   學佛不僅是一種享受,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帶著人生的問題來學習。每個人對人生、對世界、對生命都有著很多困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但這樣的探索常常不得要領。

   當世間的哲學、科學以及其它宗教不能給我們帶來圓滿的答案時,唯有佛法能給我們內心帶來歡喜,給我們生命帶來振奮,能爲我們指出究竟解決問題的方法。

   今天,幾乎每個人都活得太累了,因爲我們被人我是非緊緊纏繞著,內心充滿執著、妄想和煩惱。學習佛法就是要一點點清除這些雜染,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的每一點進步,最清楚的就是自己:我的人我之見,我的執著,我的貪、瞋、癡,我的種種妄想是否越來越少?我的心地是否越來越純淨?越來越率真?孔子雲,“吾日叁省吾身”,一個學佛的人,也要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地檢查自己。

   同學們雖然來自四面八方,但都懷著共同的目標:爲了追求真理,追求解脫;爲了通過佛法的學習幫助社會上更多的人。我們爲了這個崇高的目標來到研究所學習,應該是非常難得的因緣。我們之間既沒有任何利益沖突,也無所謂得失,你們不管說的是對是錯,都沒有關系,這裏沒有階級鬥爭,法師和同學對你提出不同意見,只是爲了幫助你,啓發你。所以,在這樣輕松的環境中,我們要以本地風光相見,有什麼樣的想法、問題都可以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這個機會是很難得的。很多佛學院都沒有這樣的學習方式,這是我們研究所的特色,也是我在修學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

   這學期由于課程緊張中斷了討論,這不太合適,我們應該把論壇作爲固定的學習內容堅持下來,以此幫助大家消化學修中的問題,將理論知識轉變成指導人生的智慧,因爲我們將來都要走向社會。如何面對社會,面對人生,我們對此有所思考才能從容面對。我在社會上弘法,每次講座後都會留半小時讓聽衆提問,什麼樣的問題都有,往往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答案也不是書本上現成可以找到的,但你都要用佛法的道理爲他們解答,所以,我們每個同學都要從現在開始訓練這方面的能力。

  討論問題的心態

   今天晚上的討論很激烈,但氣氛不是很和諧。我們討論問題,旨在培養自己的表達的能力,所以,說話的時候要觀照自己的心,用調柔的心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才更容易被對方接受,這本身就是修行。修行如何體現在生活中?無論何時何地,你都要能夠用智慧觀照自己,用調柔的心去做事,去說話。

   佛法從學習到運用,要經曆漫長的過程,從我個人的修學來說,也是同樣,不可能一蹴而就。現在之所以急于讓大家理論聯系實際,是希望快出弘法人才。佛法在現實人生的運用,需要有深厚的理論作爲基礎,如果沒有相應的理論基礎,對佛法的精神把握得不准確,在理解上很容易出現偏差。面對具體的問題時,我們還要掌握一些相關的知識,比如安樂死的問題,爭論了幾十年,別人都說了些什麼?應當對我們會有所啓發。如果我們在討論之前多看看有關的資料,討論會更深入。

  安樂死的思考

   對于安樂死的問題,我也沒有很成熟的想法,從前舉辦講座時有信徒問過這方面的問題,當時也只是作了簡單的回答。剛才,同學們從各個方面談到這個問題,總體意見分贊同和不贊同兩種。而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也有分歧,一方極力反對,一方則表示可以接受。我個人對此沒有很明確的態度。

   從人道主義立場上說,安樂死也有積極的意義。當病情發展到無法治療的階段,當病痛的折磨超出了我們自身承受能力的時候,是否有權選擇死?從人權的角度來說,他應當有自我選擇的權利,而通過正當的醫療手段幫助病人結束生命,使其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似乎也是人道的表現。

   但從反對的意見來說,不管基于什麼樣的理由,安樂死是對生命的扼殺,違背了生死的自然規律,因而是不人道的表現。

   還有同學從因果的角度,從戒律的角度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從由因感果的方面來看,今生是由過去的因導致的果報體,其中有引業,有滿業,生命以怎樣的方式呈現,包括你一生的吉凶禍福,都是業力感招的。既然是果報顯現,當我們用安樂死的方法去處理它,結束它,就帶有逃避的意味。就象一個人欠下的債,還沒有還完就逃掉,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而從戒律上來說,不論是自殺還殺他殺,總是不符合聲聞的戒律。但殺生的行爲中,殺心是最重要的前提,犯殺戒有五緣,如果沒有殺心,所犯下殺罪的應該不能構成完整的犯戒。

   安樂死往往是讓別人來處理你的死亡,這問題以前我在舉行講座時也曾說過。當你看到親友或他人因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而尋求幫助時,作爲菩薩,要不要幫助他結束生命呢?從利益衆生的角度來說,他應當本著慈悲心,甯可自己因爲犯戒而下地獄也要使衆生脫離苦難。從這個意義來說,安樂死有可行性。

   關于臨終關懷的問題,臨終一念直接關系到生命未來的走向和去處。我們的痛苦主要來自兩個方面:身苦和心苦。病人由身苦導致心苦,在極度的痛苦中使精神處于失常狀態,往往難以把握自己的念頭,會由于痛苦而産生了嗔恨心,以至墮入惡道。如果將安樂死和臨終關懷結合起來,用藥物盡量減輕病人的痛苦,讓他在尚有意識的情況下提起正念,可能比在痛苦的煎熬中忍耐更易保持內心的甯靜。

   剛才同學說到,佛陀在《阿含經》中對安樂死有過肯定,我非常感興趣。安樂死由西方首先提出的,一直都爭論不休,可見它涉及了許多方面的問題,既有其積極的意義,又有不可忽略的負面影響。我們要運用佛法的智慧來更圓融地解決問題,因此,需要找出不同的依據來論證。作爲人生佛教來說,如何面對死亡是很重大的問題,在弘法過程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所以,我們要有進一步的深入思考。

  

《在戒幢佛學研究所周末論壇的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