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長期以來,在各地舉辦了不少講座。每次演講結束後,大多都會留下半個鍾頭的時間給聽衆提問。這半小時往往也是每次講座的高潮時刻。在參加講座的聽衆中,既有學佛多年的信徒,也有初次接觸佛法的民衆。所以,他們的問題也反映了人們在學佛不同階段存在的困惑。既有因對佛法無知而導致的疑問,也有學佛多年始終未能解決的障礙。針對他們的不同問題,我都會在現場一一給予解答。由于這個因緣,才有了數萬字的“學佛釋疑篇”。當然,從演講音帶到整理成書面文字,其間還需要不少功夫,這要感謝演如師的記錄和宗慧居士的整理。
《學佛釋疑》去年就放到網上了,但只是按照演講的時間、地點進行了分類,未將相關內容編輯到一起。爲了便于查閱的方便,前段時間我又做了簡單的分類,但問題中重複或者交叉的部分比較多,當時做了之後自己覺得不太滿意,于是就擱下了。近來又把它翻出來,簡單地調整了一下,覺得雖不盡理想,但大家查找起來要比原來那一稿更方便,估且先把它放上。
2003年元月于阿蘭若
有關皈依的疑問
問: 一定要舉行某種儀式才能算皈依嗎?自己內心皈依佛皈依法,不舉行儀式可以嗎?
答: 不可以的,皈依佛法一定要舉行相應的儀式。爲什麼呢?因爲通過這種莊嚴的儀式在佛、法、僧面前至誠皈依,我們才能獲得皈依體,才能獲得叁寶的加持,如果我們只是自己隨便想一想:“哦,我皈依過了!”不但不能獲得皈依體,也很難對自己産生多少約束的作用,效果不會很好。
問: 如何依賴自身的修煉皈依叁寶?
答: 沒有修煉就可以皈依。皈依叁寶是學佛的開始,皈依之後再依法修行更穩當。
問: 信佛一定要皈依嗎?
答: 真正信佛是一定要皈依的,否則就不能被當作是佛教徒。我們信佛、學佛,是爲了尋找人生的歸宿和依賴。那假如我們不皈依的話,也就說表明我們對學佛缺乏基本的誠意,又怎麼能夠真正地契入佛法呢?
問: 怎樣才算是佛教徒,有明確的規定嗎?一定要誦經嗎?
答: 皈依叁寶後就是佛弟子,區別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界限和標准就是皈依。皈依就意味著取得佛教徒的資格的手續,當然要想成爲一個佛教徒還得受持五戒。而念佛誦經則是佛教徒必要的修行方式。
問: 我看過淨空法師的《認識佛教》後,每天都在念佛、吃齋,但沒有舉行皈依儀式,算不算皈依?
答: 既然沒有舉行過皈依儀式,就不能算是皈依。皈依必須經過叁寶的證明,是有特定的儀式。
問: 沒有皈依的人是不是佛弟子呢?誦經不吃素有罪業嗎?
答: 信佛而沒有皈依的人能不能算佛的弟子呢?顯然不能。打個比方說,一個人不入黨
能不能算黨員?這也是同樣的道理。既然說信佛,爲什麼又不皈依呢?可見信的程度還不夠。
至于吃素的問題,只要是不殺生就沒有太大的關系。能吃素當然最好,不吃素的人一定要堅持不殺生的原則。
問: 叁皈依中有皈依僧寶,我們應如何來抉擇?
答: 皈依叁寶指的是佛寶、法寶和僧寶。全體的受過比丘戒的僧衆,都是屬于僧寶的範
疇。當然,現實的僧團還是包含著凡夫僧和賢聖僧,也難免有魚龍混雜的現象。而皈依僧寶,盡管從究竟的意義上是指賢聖僧,而住持佛法、弘揚佛法卻也離不開眼前的凡夫僧,那麼凡夫僧也是我們依止的對象。
特別還要注意的是,皈依僧寶不是皈依某個出家師父。否則,碰到一個如法的師父,我們也隨之變好了;接觸一個不如法的師父,也可能就此變壞了。但佛陀又強調親近善知識的重要,雖然皈依僧不是皈依某個師父,但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必須親近一個好的老師,因爲我們的智慧不夠,如果自己盲修瞎練很容易誤入歧途,所以,要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如理思維,依教奉行。
問: 皈依是怎麼一回事,它是如何幫助我們修持佛法的?
答: 皈依就是學習佛法的開始,是尋求一種可靠的依賴,以真理爲依賴,以叁寶爲依賴。然後通過對法的接受,解脫人生的痛苦和煩惱。對學佛的人來說,皈依是學佛的開始。
有關持戒的疑問
問: 對在家居士來說,修學戒律應如何入手?
答: 作爲居士來說,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八戒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戒律;如果我們除了行五戒、八戒之外,對自己還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再受菩薩戒。關于五戒、八戒的內容,聖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的叁皈五戒這部分講得比較清楚,你們可以以此作爲參考。另外,《優婆塞戒經》也是在家居士修學大乘菩薩戒的範本,系統介紹了從發菩提心到行菩薩道的整個修學過程,太虛大師曾大力地弘揚過。我覺得《優婆塞戒經》和《瑜伽菩薩戒》對于在家居士修學戒律都有很大的幫助。而《梵網菩薩戒》是頓戒,相對來說要求會高一點,行持起來也比較困難。
問: 不殺生是不是也包括對蚊子、蒼蠅、蟑螂這些害蟲呢?
答: 我們總是說,蚊子、蟑螂是四害嘛!或者說,如果我不殺它,它就要咬我!所以覺得蚊子、蟑螂是該殺的。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不殺生的戒律是針對一切衆生的,當然也包括一切動物,包括蚊子、蟑螂。爲什麼要這樣做?因爲不殺是爲了培養我們的慈悲之心。通常,我們的原則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既然蚊子要咬我,那我爲什麼不能殺它呢?覺得自己很有些道理。但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認識:我們的思想境界比它高、度量比它大,不跟它一般見識,再說,它不過是咬了我們一下,罪不至死。所以,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把自己放在一個什麼境界上。
問: 佛教有叁種齋期:觀音齋、十日齋、六日齋,有什麼區別?
答: 齋期僅僅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有人覺得自己有條件多吃幾天素,那就可以持十天齋;也有人覺得條件還不夠,就可以持六天齋。通常,我們總是將吃齋等同于吃素,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吃素不等于吃齋。齋是清淨的意思,在佛經裏,“過午不食爲齋”。佛教裏有八關齋戒,不僅要求受持者過午不食,更要以一種清淨的身心去修行,那才是齋的真實內涵。也就是說,我們在這六天或十天中要過著嚴格的生活,雖然是在家居士,但所持的戒律已接近于出家的生活。能夠這樣如法地過六天清淨生活,才叫持六齋。如果光是吃素,其他還是和往常一樣,那就不叫持齋,而叫吃素。
問: 過午不食的“午”,是十一點到十二點還是十二點到一點呢?
答: 按時間計算應該是十二點。古代沒有時鍾,一般來講就是在陽光下立一根柱子,當太陽的影子到達正中,就是正午的時間。那麼,持午的人應從第一天的正午到次日早上什麼時候才可以吃飯呢?早上不是按時間來計算的,佛經裏講,是明相現時,它又是以什麼爲依據呢?當我們在室外可以看到自己手上的指紋時,就可以吃飯了。
問: 依《瑜伽菩薩戒》說菩薩可以用慈悲心去殺危及到人性命的恐怖分子,可是被殺的人以後可能也會變成好人,如果不能知道他將來的變化,又怎樣判斷自己殺他就是不正確的行爲呢?
答: 問題的關鍵是,如果此時不殺他的話,他當下就會危害到很多的人的生命安全,至于以後會不會變成好人則是另外一回事。作爲菩薩,在這樣的危急關頭要挺身而出,甯可自己承擔殺生的業報也要製止他造下罪業,使他未來的生命免遭無窮無盡的地獄苦痛。
問: 受菩薩戒之後,還能不能從事買賣煙酒的生意?
答: 佛教徒受戒之後,戒律的規範可能會和生活發生沖突,尤其是受了菩薩戒。這位居士所提的問題應該說還是很普遍的,菩薩戒中,不僅自己不可以喝酒,也不能讓別人喝酒。因爲酒戒是戒律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學佛修行的目的是要開發智慧,而酒精會障礙我們的理智,會影響到智慧的開發。戒律既是這麼規定的,那作爲受了戒的人,當然是不能再從事買賣煙酒的生意。戒律的性質和法律一樣,沒有通融的余地,不能以這樣或那樣的理由作爲借口。盡管戒律有時也會有開遮,譬如喝酒雖是禁止的,但作爲藥用還是可以通融,這就屬于開的部分,但若是爲了生計,爲了生意,這樣的理由就不能成立了。
問: 爲什麼要受“八關齋戒”?
答: “八關齋戒”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一種戒律。五戒的規範和世俗的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們獲得人天福報。而八關齋戒更接近于出家人的戒律,是爲在家居士種下了出世解脫的因。所以海外的一些道場,很多居士會在六齋日到寺院受八關齋戒的。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非常大,佛經記載,一日一夜受關齋戒的功德相當于一生受五戒的功德。將來機緣成熟的話,我們就多給大家舉行一些“八關齋”的受戒儀式。
問: 上山時不小心踩死了螞蟻,是不是犯罪?
答: 造罪有故意的,也有無心的,同樣的過錯,故意造作的罪業較重,所以,罪業的輕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最初的動機。受戒之後,所犯的罪業涉及到兩個層面,一是過錯本身形成的業罪,一是因犯戒而導致的戒罪。在無意間踩死螞蟻屬于不定業,業報是比較輕微的,像偶然被別人踩了一腳可能就是這樣的業報。如果再通過忏悔,類似的不定業會變得很輕。當然,我們還是小心爲善,勿因惡小而爲之。當我們無意中幹了對不起人家的事或者傷害了螞蟻之類,我們要趕緊忏悔,爲它們念佛,祈願它們早日脫離畜生道。
問: 我們在搞環境衛生時,總是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到一些蟲類,該如何處理?
答: 我們總是需要有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在原始僧團,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佛陀教誡比丘們的處理方式是:首先,把環境衛生搞好,盡量避免蟲類進來;對已經進來的,也可以將它趕走,盡量不要傷害它。如果是在搞清潔衛生時,無意傷害了蟲類,雖不算犯戒,業罪還是有的,但…
《學佛釋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