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釋疑篇(上集)▪P23

  ..續本文上一頁間有多長,我們都要同樣的恭敬和虔誠來對待。

  有關認識*輪功的疑問

  問: *輪功爲什麼能蠱惑人心呵? 

  答: *輪功爲什麼能夠如此蠱惑人心?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法的弘揚得太少了。如果大家都能夠有機會接觸佛法,就會有辨別正邪的能力,*輪功自然也就沒有市場了。佛教界在九六年就開始批判*輪功,因爲*輪功既依附佛教又貶低佛教,很多理論都是對信衆的誤導,只要稍有宗教常識的人都不會被蒙騙。所以,要徹底消除*輪功的隱患,必須要從弘揚佛法入手,否則是很難從根本上發生作用。

  問: 對李洪志所謂的圓滿、成佛、極樂世界,應如何區別?

  答: 佛法所說的圓滿是叁德具足,即智德、斷德、悲德。智德是智慧上的圓滿;悲德是慈悲心的圓滿;斷德是斷除了一切煩惱。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標准去衡量李洪志所說的”圓滿“,它究竟達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兩者的區別也就能夠分清了。

  問: 佛教也有*輪,與*輪功的*輪有什區別?

  答: *輪屬于佛教的標志,比喻佛陀所說的教法就像*輪摧毀一切。摧毀什麼呢?不是摧毀人類,而是摧毀人類的煩惱和世間邪見、邪說。佛陀最初在鹿野苑宣說四谛法門,就叫”初轉*輪“。現代很多氣功都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體系,爲了傳播的需要,便依附于佛教或道教的典籍。不僅*輪功有這個現象,其它如菩提功等等,都盜用了佛教的部分內容。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氣功的盛行,對弘揚佛法也有一定好處,因爲有些信徒就是從接觸氣功才走上了學佛之路。但那些氣功師往往對佛教只有一知半解,因此,難免誤導信徒,更有甚者,在盜用了佛教的內容後,又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歪曲,*輪功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李洪志盜用了佛教的業力、叁界及*輪爲自己所用,卻對其原有的內涵進行了極大的篡改。在這種情況之下,佛教又成爲受害者。所以,在國家取締*輪功之前,佛教界就對*輪功現象展開了批判。

  有關佛教與科學、哲學關系的疑問

  問: 法師好像對現代的科學很不屑,請問法師自己用不用電扇空調?

  答: 怎麼不用呵?雖然我是住在山裏,但同樣在使用電腦之類現代科技産品。我並不是對科學不屑,更不是要大家抵製現代科技,而是要指出科學的局限性,糾正大家一些錯誤的觀念和想法,使大家不要過分地迷信科學。我們要一分爲二地看待科學,科學的確爲我們帶來了方便和舒適,但同時也縱容了我們的欲望,帶來了生態的破壞。就科學技術的本身來說,並沒有善惡之分,問題的關鍵是在于掌握和使用科學的人類。所以,我們要認識到比科學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正確的觀念和健全的心靈。

  問: 佛法認爲一切行爲都來源于心,但科學說人的行爲來源于思維,思維來源大腦。請問思維是來源于心還是來源于大腦呵?

  答: 兩者並不矛盾。我們的行爲首先來自于大腦。以舉手爲例,如果是腦癱瘓的,手就舉不起來。但大腦又是由意識所控製的,所以過去我們一直認爲意識是大腦的産物,意識不能離開大腦,其實是錯誤的。近代的很多醫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存在著獨立于大腦之外的意識,它與大腦是相互依賴的,因此,我們的行爲並不純粹是大腦的産物,意識則起到更爲重要的作用。

  問: 從佛法的角度來說,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

  答: 佛法講緣起,從這個角度來說,宇宙萬物是沒有開始的。既然沒有開始,那”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就不能成立。人類對世界的起源的探討是直線式,所以才會沒完沒了地追究最初的那個開始;而佛教則認爲是緣起的,是圓的,在一個圓形中有沒有開始和結束?它是無始無終的。

  問: 爲什麼佛法是用生命來實證的?科學和佛學有什麼不同?

  答: 六祖惠能在《壇經》裏說過,修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佛教解決的是生命問題,而不是物質現象,佛教和科學解決問題的側重點不同。我們已經有了可以觀察星空,測量大海的儀器,有了可以觀測腦電波、心電圖的技術,但我們能不能發明一種儀器來測量我們的煩惱和痛苦?同時,科學是建立在我們現有的經驗的認識上;而佛法對真理的認識則是以無我爲前提。所以,科學的認識永遠是有限的、變化的,牛頓曾是站則時代最前列的科學家,可愛因斯坦的出現又否定了牛頓的理論,但誰能保證愛因斯坦就不會再被否定呢?科學總是越新越好,總是能夠不斷地超越才好;而佛法的真理是直達本質的,因而不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問: 人從何而來?如何看待達爾文的進化論?

  答: 佛教認爲人是從太空來的,這不是我說的,而是佛經裏記載的。當我們這個世界進入住的階段後,其他星球的人覺得他投生到我們這個世界的業力已經成熟,就憑著神通的力量來了。

   那麼至于達爾文的進化論,科學界也是衆說紛纭,因此不需要我去解釋去了,你們大約會比我更清楚。

  問: 古印度時爲什麼會産生宿命觀?它之所以爲人們接受的理由是什麼?

  答: 宿命觀不僅在古印度有之,在世界各地的很多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中都有體現,也包括我們中國的傳統觀念,如莊子所說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至于宿命觀産生的原因,是出于人類對世界的探索,也就是從現象去考察它的根源,從果去考察因,無論什麼現象的産生都一定有它的原因所在。如果這種考察不是全面的、透徹的,就容易産生機械的、錯誤的認識,也因此而導致宿命論的産生。

   宿命觀爲什麼會被大家接受呢?是因爲我們的智慧不夠,不能對事物的發生和發展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觀念所迷惑。

  問: 佛教所講的”唯心“與哲學上講的”唯心“有什麼區別?

  答: 佛教講的唯心跟哲學上的唯心是不同的。首先,哲學上的唯心是以心作爲世界的第一性,而佛法是不建立第一因的;其次,唯心哲學中的心是常恒不變的,而佛法所講的心是因緣和合的,是條件的組合。第叁,佛教盡管強調心在這個世界具有主導的作用,但並不認爲心與世界有先後派生的作用,佛教認爲有心就有境,有境就有心,是一種相互依賴的存在。舉例來說,一個持刀殺人犯的犯罪根源是什麼?有人可能會認爲根源是這把刀,有了刀才會去殺人,那麼把刀毀掉是不是就不會有謀殺事件發生呢?刀毀了,還可以用槍,用其它的凶器。犯罪的根源其實是在于我們的心,在于罪惡的、嗔恨的心。由此說明,心在任何事物的發展中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我們要改變自己的行爲,要改變這個世界,就是要從心的改變開始。盡管心的作用很大,但它並不是獨立的,世界也不是由它而産生的。

  問: 馬克思對宗教的否定,說明馬克思主義認識理論有極限;但宗教或佛教對馬克思主義的否定能說明什麼? 

  答: 大家大可不必因爲馬克思對宗教的否定有什麼看法,並且,馬克思所否定的宗教並不包括佛教,馬克思是德國的,他所否定的主要是西方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等,馬克思還不懂得佛教是什麼,又怎麼否定呢?馬克思如果學過佛教的,我想他或許會學佛的。在馬克思的辯證哲學裏,如否定之否定、質量互變等,和佛教的一些基本理論也是相通的。尤其是中觀宗,在辯證法方面有嚴密大理論體系。記得恩格斯曾經說過,只有人類思維發展到一個較高程度上才能夠懂得辯證法,這包括有兩種人,一是古希臘的智者,一是印度的佛教徒,只有他們才懂得辯證法。佛法是佛所證知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凡是道德的、正確的、真實的,都屬于佛法的範疇。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論語、古希臘哲學、還是馬克思哲學,只要是真實的、正確的、道德的,同樣屬于佛法的範疇,反之,就是佛教所批判的對象。

  問: 阿賴耶識是否是弗洛依德精神學說的翻版呢?是否是潛意識的代名詞呢?

  答: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像:你爺爺是不是你孫子的翻版呢?佛教的阿賴耶識說,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提出的,弗洛依德的理論才多久?何況弗洛依德所分析的潛意識及無意識都非常簡單,而佛教所講的阿賴耶識更爲詳盡。所以說,弗洛依德的學說與佛教的阿賴耶識說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

  有關佛教與中國文化關系的疑問

  問: 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對中國文化有哪些影響?

  答: 這個問題很大,我們知道,在秦漢以後,中國文化的主流基本是儒、釋、道叁家。佛教雖是外來宗教,但跟中國傳統的文化水乳交織。就像外來的血液輸入你的血管,雖不是你的血液,但進入你的血管後,跟你的血液已融爲一體,不分彼此。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幾乎體現在方方面面:從中國哲學史來看,自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始終貫穿著佛教的哲學思想;而宋明理學,基本骨架也都是佛教思想;一直到近代,維新代表人物梁啓超、康有爲、譚詞同也還是秉承了佛教的思想理念來推廣社會改良。至于文學藝術領域,佛教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在我們的生活中,于蘭盆會、吃臘八粥等民俗活動也是淵源于佛教,甚至我們的日常用語中,也不知不覺地使用了很多佛教的觀念,如煩惱、世界、因緣。而佛教的道德更對我們的人生有著相當的影響,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說,就是我們沿用至今的生活准則。這個問題很大,只好簡單地講一講。

  問: 宗教境界、藝術境界、審美境界有什麼區別?

  答: 這叁者可以嚴格分開,也可以融爲一體。所謂的藝術境界和自身的文化藝術素養有相當關系,如果接受佛教的一些思想,審美觀就會受到影響。古代很多文學藝術家都是佛教徒,如王維、蘇東坡等等,在他們的詩詞裏,在他們的作品裏,充滿了佛教思想,由此可見,宗教境界和藝術境界、審美境界是可以相通的。

  問: 佛菩薩普度衆生,他們是否度化衆生的行爲中得到某種滿足呢?

  答: 佛陀普度衆生是以他的智慧和悲心,成佛有四大內容,就是悲、智、願、行,佛陀之所以成佛,就是因爲他對世界上的衆生有無限的悲心,他成佛之後,他的悲心和願力在無窮無盡的世界中去度脫衆生。佛度衆生不是有心的,是自然的感應,不是我想要度才來度的,因爲是無心的,所以才能做到”千處祈求千處應“,就象天上只有一個月亮,人世間卻會顯現出千萬的月亮,何處有清淨的水,何處就會顯現出月亮,原因是什麼?月亮有心嗎?我們有清淨的心,有虔誠的心,佛菩薩就會和我們相應了,就會達到感應的效果,不可以用我們的常人的心去度佛菩薩,古人雲”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何況是佛菩薩呢?

  

《學佛釋疑篇(上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