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释疑篇(上集)▪P23

  ..续本文上一页间有多长,我们都要同样的恭敬和虔诚来对待。

  有关认识*轮功的疑问

  问: *轮功为什么能蛊惑人心呵? 

  答: *轮功为什么能够如此蛊惑人心?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法的弘扬得太少了。如果大家都能够有机会接触佛法,就会有辨别正邪的能力,*轮功自然也就没有市场了。佛教界在九六年就开始批判*轮功,因为*轮功既依附佛教又贬低佛教,很多理论都是对信众的误导,只要稍有宗教常识的人都不会被蒙骗。所以,要彻底消除*轮功的隐患,必须要从弘扬佛法入手,否则是很难从根本上发生作用。

  问: 对李洪志所谓的圆满、成佛、极乐世界,应如何区别?

  答: 佛法所说的圆满是三德具足,即智德、断德、悲德。智德是智慧上的圆满;悲德是慈悲心的圆满;断德是断除了一切烦恼。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李洪志所说的”圆满“,它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两者的区别也就能够分清了。

  问: 佛教也有*轮,与*轮功的*轮有什区别?

  答: *轮属于佛教的标志,比喻佛陀所说的教法就像*轮摧毁一切。摧毁什么呢?不是摧毁人类,而是摧毁人类的烦恼和世间邪见、邪说。佛陀最初在鹿野苑宣说四谛法门,就叫”初转*轮“。现代很多气功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为了传播的需要,便依附于佛教或道教的典籍。不仅*轮功有这个现象,其它如菩提功等等,都盗用了佛教的部分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气功的盛行,对弘扬佛法也有一定好处,因为有些信徒就是从接触气功才走上了学佛之路。但那些气功师往往对佛教只有一知半解,因此,难免误导信徒,更有甚者,在盗用了佛教的内容后,又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歪曲,*轮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李洪志盗用了佛教的业力、三界及*轮为自己所用,却对其原有的内涵进行了极大的篡改。在这种情况之下,佛教又成为受害者。所以,在国家取缔*轮功之前,佛教界就对*轮功现象展开了批判。

  有关佛教与科学、哲学关系的疑问

  问: 法师好像对现代的科学很不屑,请问法师自己用不用电扇空调?

  答: 怎么不用呵?虽然我是住在山里,但同样在使用电脑之类现代科技产品。我并不是对科学不屑,更不是要大家抵制现代科技,而是要指出科学的局限性,纠正大家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想法,使大家不要过分地迷信科学。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科学的确为我们带来了方便和舒适,但同时也纵容了我们的欲望,带来了生态的破坏。就科学技术的本身来说,并没有善恶之分,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掌握和使用科学的人类。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比科学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确的观念和健全的心灵。

  问: 佛法认为一切行为都来源于心,但科学说人的行为来源于思维,思维来源大脑。请问思维是来源于心还是来源于大脑呵?

  答: 两者并不矛盾。我们的行为首先来自于大脑。以举手为例,如果是脑瘫痪的,手就举不起来。但大脑又是由意识所控制的,所以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意识是大脑的产物,意识不能离开大脑,其实是错误的。近代的很多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存在着独立于大脑之外的意识,它与大脑是相互依赖的,因此,我们的行为并不纯粹是大脑的产物,意识则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问: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

  答: 佛法讲缘起,从这个角度来说,宇宙万物是没有开始的。既然没有开始,那”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就不能成立。人类对世界的起源的探讨是直线式,所以才会没完没了地追究最初的那个开始;而佛教则认为是缘起的,是圆的,在一个圆形中有没有开始和结束?它是无始无终的。

  问: 为什么佛法是用生命来实证的?科学和佛学有什么不同?

  答: 六祖惠能在《坛经》里说过,修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佛教解决的是生命问题,而不是物质现象,佛教和科学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我们已经有了可以观察星空,测量大海的仪器,有了可以观测脑电波、心电图的技术,但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仪器来测量我们的烦恼和痛苦?同时,科学是建立在我们现有的经验的认识上;而佛法对真理的认识则是以无我为前提。所以,科学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变化的,牛顿曾是站则时代最前列的科学家,可爱因斯坦的出现又否定了牛顿的理论,但谁能保证爱因斯坦就不会再被否定呢?科学总是越新越好,总是能够不断地超越才好;而佛法的真理是直达本质的,因而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问: 人从何而来?如何看待达尔文的进化论?

  答: 佛教认为人是从太空来的,这不是我说的,而是佛经里记载的。当我们这个世界进入住的阶段后,其他星球的人觉得他投生到我们这个世界的业力已经成熟,就凭着神通的力量来了。

   那么至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科学界也是众说纷纭,因此不需要我去解释去了,你们大约会比我更清楚。

  问: 古印度时为什么会产生宿命观?它之所以为人们接受的理由是什么?

  答: 宿命观不仅在古印度有之,在世界各地的很多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也包括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如庄子所说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至于宿命观产生的原因,是出于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也就是从现象去考察它的根源,从果去考察因,无论什么现象的产生都一定有它的原因所在。如果这种考察不是全面的、透彻的,就容易产生机械的、错误的认识,也因此而导致宿命论的产生。

   宿命观为什么会被大家接受呢?是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不能对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观念所迷惑。

  问: 佛教所讲的”唯心“与哲学上讲的”唯心“有什么区别?

  答: 佛教讲的唯心跟哲学上的唯心是不同的。首先,哲学上的唯心是以心作为世界的第一性,而佛法是不建立第一因的;其次,唯心哲学中的心是常恒不变的,而佛法所讲的心是因缘和合的,是条件的组合。第三,佛教尽管强调心在这个世界具有主导的作用,但并不认为心与世界有先后派生的作用,佛教认为有心就有境,有境就有心,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存在。举例来说,一个持刀杀人犯的犯罪根源是什么?有人可能会认为根源是这把刀,有了刀才会去杀人,那么把刀毁掉是不是就不会有谋杀事件发生呢?刀毁了,还可以用枪,用其它的凶器。犯罪的根源其实是在于我们的心,在于罪恶的、嗔恨的心。由此说明,心在任何事物的发展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改变自己的行为,要改变这个世界,就是要从心的改变开始。尽管心的作用很大,但它并不是独立的,世界也不是由它而产生的。

  问: 马克思对宗教的否定,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有极限;但宗教或佛教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能说明什么? 

  答: 大家大可不必因为马克思对宗教的否定有什么看法,并且,马克思所否定的宗教并不包括佛教,马克思是德国的,他所否定的主要是西方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马克思还不懂得佛教是什么,又怎么否定呢?马克思如果学过佛教的,我想他或许会学佛的。在马克思的辩证哲学里,如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等,和佛教的一些基本理论也是相通的。尤其是中观宗,在辩证法方面有严密大理论体系。记得恩格斯曾经说过,只有人类思维发展到一个较高程度上才能够懂得辩证法,这包括有两种人,一是古希腊的智者,一是印度的佛教徒,只有他们才懂得辩证法。佛法是佛所证知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凡是道德的、正确的、真实的,都属于佛法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论语、古希腊哲学、还是马克思哲学,只要是真实的、正确的、道德的,同样属于佛法的范畴,反之,就是佛教所批判的对象。

  问: 阿赖耶识是否是弗洛依德精神学说的翻版呢?是否是潜意识的代名词呢?

  答: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像:你爷爷是不是你孙子的翻版呢?佛教的阿赖耶识说,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提出的,弗洛依德的理论才多久?何况弗洛依德所分析的潜意识及无意识都非常简单,而佛教所讲的阿赖耶识更为详尽。所以说,弗洛依德的学说与佛教的阿赖耶识说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有关佛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疑问

  问: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答: 这个问题很大,我们知道,在秦汉以后,中国文化的主流基本是儒、释、道三家。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跟中国传统的文化水乳交织。就像外来的血液输入你的血管,虽不是你的血液,但进入你的血管后,跟你的血液已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几乎体现在方方面面:从中国哲学史来看,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始终贯穿着佛教的哲学思想;而宋明理学,基本骨架也都是佛教思想;一直到近代,维新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谭词同也还是秉承了佛教的思想理念来推广社会改良。至于文学艺术领域,佛教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于兰盆会、吃腊八粥等民俗活动也是渊源于佛教,甚至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也不知不觉地使用了很多佛教的观念,如烦恼、世界、因缘。而佛教的道德更对我们的人生有着相当的影响,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说,就是我们沿用至今的生活准则。这个问题很大,只好简单地讲一讲。

  问: 宗教境界、艺术境界、审美境界有什么区别?

  答: 这三者可以严格分开,也可以融为一体。所谓的艺术境界和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有相当关系,如果接受佛教的一些思想,审美观就会受到影响。古代很多文学艺术家都是佛教徒,如王维、苏东坡等等,在他们的诗词里,在他们的作品里,充满了佛教思想,由此可见,宗教境界和艺术境界、审美境界是可以相通的。

  问: 佛菩萨普度众生,他们是否度化众生的行为中得到某种满足呢?

  答: 佛陀普度众生是以他的智慧和悲心,成佛有四大内容,就是悲、智、愿、行,佛陀之所以成佛,就是因为他对世界上的众生有无限的悲心,他成佛之后,他的悲心和愿力在无穷无尽的世界中去度脱众生。佛度众生不是有心的,是自然的感应,不是我想要度才来度的,因为是无心的,所以才能做到”千处祈求千处应“,就象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人世间却会显现出千万的月亮,何处有清净的水,何处就会显现出月亮,原因是什么?月亮有心吗?我们有清净的心,有虔诚的心,佛菩萨就会和我们相应了,就会达到感应的效果,不可以用我们的常人的心去度佛菩萨,古人云”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何况是佛菩萨呢?

  

《学佛释疑篇(上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