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自己不在乎,不執著,那魔對你就無可奈何了。
問: 修行的過程中妄想特別多,怎麼辦?
答: 我們誦經念佛,修習止觀,主要都是爲了對治妄想。在妄想現起的時候,要以“止”的方法把心止在佛號或某種境界上,讓心專注一處,就能對治我們散亂的心。
問: 定中出現幻覺是否可信?
答: 定中不管出現什麼境界,都不可以去執著,這是一個原則問題。如果是好的境界,我們執著了就不會進步;如果是壞的境界,我們執著了就會走火入魔。所以,無論是什麼境界,都不要去在乎、去分別,更不要去執著。
問: 自我的回歸是不是不重視他人的感受?
答: 自我的回歸就是使我們的認識回歸到世界的真實,而不是生活在自己錯誤的情緒裏面,並非不重視他人的感受。學佛要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四攝法門裏有一條是同事,就是要我們學會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當我們面對一個殺人犯的時候,我們也許會覺得他罪大惡極,很討厭他,可你設身處地去爲他想一想,感覺就會不同了。他之所以會走上犯罪的道路,也許和他從小的教育環境有關,和他成長過程中的經曆有關,也許並不是他自甘墮落,而是因爲種種原因而身不由己,能夠客觀地來看待任何現象的時候,我們才能有比較正確的、全面的認識。
問: 爲什麼通過修行便能認識宇宙的真理?修行的本質是什麼?
答: 人爲什麼會修行?爲什麼能認識宇宙的真理?要認識宇宙的真理,就需具備認識真理的能力。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否真實,是否全面,都是取決于我們的認識能力。就像有的人視力比較好,無論遠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有的人是近視眼,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就看得模模糊糊。當我們戴上黃色的眼鏡時,看到的世界就是黃色的;而當我們戴上綠色的眼睛時,看到的世界就是綠色的。同樣的道理,要正確認識世界,就必須具備正確的認識能力。所以,西方十八世紀以來的哲學非常注重認識論。如果不注重認識,直接以本體論,以我們的經驗和理性去認識,而這種經驗和理性又是錯誤的,那無論我們怎樣認識,永遠都處在錯誤之中。爲什麼通過修行能夠認識宇宙?宇宙是無限的,要認識宇宙,就需要無限的智慧。我們現有的認識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而我們的知識又是經驗的積累,它永遠是有限的。一個人能學多少知識?哪怕是學到八十歲、學到八百歲,能將整個宇宙和世間的東西都學盡嗎?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我們以這種有限的知識去認識宇宙,永遠都是局限的!怎樣才能開發出無限的認識能力?只有依靠般若智慧,修行正是爲了開發這種我們本自具足的智慧。
我們不是爲了修行而修行,修行的目的是爲了斷除煩惱、了脫生死、開發智慧,這才是修行的真正意義所在。
問: 自從學佛後,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對一切看得很平淡,這樣的修行對嗎?
答: 一個學佛的人,首先要盡到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在家庭中,要當好父親,當好丈夫,還要孝順父母;在社會上,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要處理好周圍的人際關系。除了這些責任之外,我們要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看世界?平淡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平淡也可能意味著冷漠,對一切漠不關心,事不關己高高挂起,這樣的態度就不對了。學佛的人要能夠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現實人生,了知世事無常,如幻如化,但同時又要深信因果,發菩提心,以積極的人生態度,止惡行善,利益衆生。
問: 如果升到天上也會墮落的話,我們應當爲自己選擇什麼樣的去處?
答: 升天並不是學佛的最終目的。學佛是爲了趣向解脫--解脫煩惱、解脫生死、乃至成佛。佛教的修行是通過智慧的開發,通過對佛法的證悟而獲得究竟的解脫,我們整個的修行,就是圍繞這一核心來進行,以持戒、修定來開發智慧。而菩薩道的修行則要在自利的基礎上進一步利他,在自度的前提下進一步救度衆生。
對于學佛的人來說,往生西方是比較穩妥的捷徑。凡夫在六道中流轉,很容易迷失方向,所以,我們要深信彌陀淨土,深信彌陀願力,一心念佛,因爲往生極樂世界能夠使我們不再退轉,不再流轉生死。
問: 我們在拜祭每尊佛菩薩的時候,是不是都要觀想十方一切諸佛?
答: 我們在拜佛、供佛的時候,要觀想十方世界一切佛,觀想我們所拜、所供的是無量諸佛,這也是一種使我們開闊心胸的修行。
問: 人是因我執而産生貪、嗔、癡諸惡,那麼,如何才能破除自我執,尤其是對性格基本已定型的成年人?
答: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因無始以來的習氣而不斷造作貪、嗔、癡種種煩惱,甚至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傾向。但人格不是固定不變的,是可以調整的。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樹立正見,因爲在生命的延續過程中,是向善還是爲惡都取決于我們的觀念,因此,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我們改善自身生命的必要條件。
至于如何破除我執。我是什麼?我是常、一、不變、獨存的意思。從緣起的智慧來看我們有情的生命體,看看有沒有常、一、不變、獨存這樣的一種東西,如果找不到的話,那你自然就會認識到無我的道理了。
問: 怎樣去除貪心和嗔恨心?
答: 在佛法中,對于貪心和嗔恨心都有具體的對治方法,但其中最爲關鍵的是要破除我執。我們爲什麼會起貪心呢?無非是我執在作怪:因爲我喜歡,所以就想占有;我們爲什麼會起嗔恨心呢?同樣也是我執在作用,因爲我不喜歡,所以就敵視、就排斥。但對于一個無我的人來說,貪心和嗔恨心也就沒有了生長的土壤。所以,這是一種根本的對治方法。
但從根本上破除我執,並不是輕而易舉的,因此,我們還需要具體的切實可行的對治方法。如“多貪衆生不淨觀”,就是說,貪心熾盛的人應以“不淨觀”來對治自己的煩惱。就像熱戀中的雙方,男孩子喜歡女孩子,或女孩子喜歡男孩子,這個影像總是揮之不去,怎麼辦呢?不妨以對方來修“不淨觀”,觀想這個人死了之後,身體開始腐爛,在腐爛的過程中,怎樣的惡臭撲鼻,然後九孔長流不淨,又是怎樣的汙穢不堪,哪裏還有什麼可愛之處?哪裏還有什麼值得貪戀的?所以,要是愛上誰就對誰觀!
而嗔恨心則要以修慈悲觀來對治。如果我們多有一些慈悲心和包容心,嗔恨心自然就無從生起。人爲什麼有嗔恨心?無非是因爲心胸狹窄,事事都以自我爲中心,沒有容人的氣度。而學佛的人,就是要在無我的前提下生起慈悲之心,觀想一切衆生無始劫以來都和我有父母關系、眷屬關系,嗔恨心慢慢就會淡薄。
問: 對于學佛的人來說,誦經念佛和行善哪個更重要?
答: 誦經念佛和行善並不矛盾。行善是培養我們的福德資糧,而誦經念佛則能培養我們良好的心態,使我們的心更甯靜、更自在,這樣才能將自己更好地奉獻給社會,否則我們的心很浮燥,或是缺乏智慧,雖然也有心行善,但是不是能夠做好,能不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相應的利益卻是個問題,有時甚至是適得其反,好心辦了壞事。
問: 在修行中發願如此重要,那怎樣發願才如法?
答: 發願是爲我們樹立學佛的目標。每個人的發心不同,所以,發願的內容也不盡相同。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在每天臨睡前,面向西方合掌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爲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伴侶。”如果我們是行菩薩道的,不僅希望自己成就,更希望自己能夠利益一切衆生,使衆生都能聽聞佛法、解脫生死,那每天就要這樣發願:“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願望是我們人生的目標,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要圍繞這個目標進行。只有樹立了人生目標,我們的所作所爲才會有針對性。比如我們要買房子,爲實現這一目標,就會努力地賺錢、存錢;反之,如果缺乏目標,錢一到手就會隨手花掉,即便有再多的錢也無法積攢下來。對修行來說也是同樣,有了明確的目標之後,我們的所做的一切功德才會有明確的歸宿,才會日益增長。
問: 如何控製人的意識?比如說,只要我們想精進不懈怠,便能持之以恒?
答: 在佛法看來,人類的痛苦與煩惱通通都是因爲意識造成的。在我們整個精神領域中,意識可謂神通廣大,所有的善惡行爲都是意識在發生作用,所以修行也要從意識下手。我們持戒,就是對意識的約束;修定,就是對意識的訓練;開智慧,就是對意識的淨化和轉化。因此,佛教的修行主要是爲了控製並改造人的意識。
問: 剛發心修行的人,是不是要拜一位證果的師父呢?
答: 如果能拜一位證果的師父是最好了。但證果的師父現在可不容易找到。如果找不到證果的師父怎麼辦呢?只要這位師父能夠持戒,具足正見,又有攝受你的慈悲心,也就可以依止。
問: 當我們在拜佛菩薩的時候,心裏應該怎麼念?是不是在某個時間內持誦一個真言或一個佛菩薩的名號能夠比較容易相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怎麼樣把專一和普遍這兩種法門結合在一起?能不能在某一個時間內同時誦兩個真言呢?
答: 選擇念哪個佛號,主要看我們對某一法門的理解以及和某個佛菩薩的緣份。有的人喜歡念觀音菩薩,覺得跟觀音菩薩特別有緣;有的人特別喜歡念阿彌陀佛,覺得念阿彌陀佛很有感應。我們對哪個菩薩或哪個法門有更多的了解,不妨就選擇哪個聖號來念。
從修行的角度上來說,我們應當將精力集中在一個法門上,不要四處涉獵。念阿彌陀佛就一心念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就一心念觀音菩薩。這並不是說念了阿彌陀佛之後,別的事情都不能做了,我們還是可以禮拜或讀誦經典,專修是指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要圍繞某個中心來進行。通過讀誦大乘經典,能夠提升我們的認識和思想境界,比如讀誦淨土叁經,可…
《學佛釋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