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是无意间造成的伤害,业罪也很轻,且是不定业。但只要是有意地伤害,就有戒罪和业罪两重了。
问: 人工流产是否属于杀生?
答: 人工流产当然属于杀生。生命既然已经制造出来,就不能随便地剥夺他出生的权利,流产也是一种杀生的行为。
问: 不受戒能否得到戒体?在家人可不可以受具足戒?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这是否体现性别的不平等?
答: 对于一般人而言,不受戒是不能得戒体的,要通过相关的羯磨、作法,戒体才能得到。也有不必要通过羯磨作法得到的戒,如成就禅定时所具足的“定共戒”,和成就无漏圣道时所具足的“道共戒”。从凡夫意义上讲,还是要通过受戒的形式才能得到戒体。
在家人不可受具足戒。出家包括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在家人要真正做到心出家是不容易的。能发起出离心固然很好,但要成为比丘还需以身出家这种特定的形式来完成。
佛陀制戒当初,并没有一开始就给男众制定250条、女众348条。佛陀所制的每条戒都是有针对性的,是有人犯罪后才根据具体的问题制定出来的,女众的问题比较多,因此,针对女众制定的戒律也相应地多一些,并不是佛陀对待男女的不平等。
问: 当看到有人要杀人时,作为学佛的人该不该去制止?
答: 从声闻乘戒律来看,当你看到别人杀人时,不想救并不算犯戒,自己杀人才算犯戒。声闻戒是以自己止恶为主,止恶是消极的行善,放生、救人则是积极的行善。菩萨戒不仅强调消极行善,更重视积极行善。菩萨戒有“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作为菩萨,当看到歹徒要行凶之时,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发慈悲心,观想宁愿自己杀死凶手而造下罪业,不忍心看到凶手因为杀人而遭受无穷无尽的果报。以这样的发心,菩萨虽杀人而不犯戒,且功德无量,这和侠客那种嫉恶如仇的杀人是完全不同的。
问: 为了不麻烦别人,有时讲了假话,这算“妄语”吗?
答: 佛教中所讲的妄语也是有级别的,有大妄语、小妄语及方便妄语之分。去别人家里,怕麻烦别人,自己没有吃饭,却说吃过了,这叫方便妄语。其目的不是为了伤害和欺骗别人,也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这样的妄语一般来说是没什么妨碍的。戒律里有个案例,说有位老比丘住在山里,某日,一只被猎人追赶的野猪从老比丘面前跑过,当猎人追来询问时,老比丘却指了另外的方向。老比丘的做法完全是出于对野猪的慈悲,虽是说了妄语,却没有罪过。若以菩萨戒来衡量,这样的妄语还有功德。在菩萨戒里,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可以杀人,可以偷盗,甚至可以邪淫,但我们必须明确它的前提,必须没有丝毫的利己之心掺杂在其中。
问: 在家居士因定力、智慧不够,容易破戒,应该怎么办?破了戒,对戒体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 在家居士守持五戒,表面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要真正做好很不容易,尤其是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因此,为慎重起见,在家居士在受戒时可以分受,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受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乃至五分,若不分青红皂白地全受了,可能就容易犯戒。
犯戒和破戒是不一样的,犯戒主要是指犯轻戒;而破戒则是犯重戒,比如杀人就是犯重罪,就要失去戒体。就象茶杯落地后摔成碎片,再要将它修补起来就很困难,若只是沾染了污点,清洗之后还可以继续使用。所以,犯了轻戒可以通过忏悔来弥补过失,一旦犯了重戒,戒体就失去了。忏悔是弥补犯戒的方法,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
问: 请法师说明戒律对僧团具有哪些作用?
答: 在僧团内,任何问题都是通过法律来解决的。佛陀制戒,就是让那些没有惭愧心、喜欢惹事生非的人能够受到法律相应的惩罚,而使另外那些重视修行、有道心的人更安心地修行。
问: “在家居士不可以读戒”,这种说法有什么根据吗?
答: 严格来讲,在家人不能参加僧团的大众会议,就像党员会议,非党员不可参加;同样的道理,非比丘也不可看僧团的会议。在戒律里,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家居士不可以看戒律,之所以不主张、提倡在家居士看戒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出家戒律是让出家人守持的,与在家人没有关系,在家居士了解并守持在家戒即可;二是为避免是非,在家众若看了出家人的戒律,而对僧团内的情况又不了解,只一味拿着这个标准去衡量出家人,难免产生议论、诽谤,以致造下口业,倒不如不了解更好些。所以一般主张不看,而出于研究的需要,看了之后也不属于很大的过错。
问: 受戒时候,如何得到戒体?
答: 受戒必须通过如法的羯磨、如法的仪式来完成。现在受戒,通常只是授戒和尚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待清楚。作为受戒人,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受戒,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受戒过程中,要听清楚授戒和尚的讲话,尤其是羯磨时一些关键的话,其中说三皈依文:“即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是最为重要的,戒体就是在这时得到。因此,必须以最为恳切殷勤的心,希望得到戒体,在授戒和尚宣布三皈归内容时,听得了了分明,答得明明白白,才可得到戒体。
问: 请介绍一下律宗的修行和开悟是怎样的?
答: 中国八大宗派都有很多修行法门,而且都是相互联系的,以律宗而言,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学佛、成佛的修行系统,戒律只是修行的基础。我们不论学那个宗派,不论是在家或出家修行,都要以戒为基础,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声闻乘里有戒、定、慧、解脱、解脱之见,戒是最为关键的基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得成就解脱,乃至成就解脱智慧。禅宗也是以戒为基础,然后通过禅定的修习使身心得到安住。中观、唯识、天台、贤首的学习,则是树立对佛法的正知正见。
佛法的修习,应以“八正道”为系统,其中,正命、正业和正语三个部分即属于戒的内容,但并不能涵盖整个修行过程。戒律在中国形成了独立的宗派,也是汉传佛教的一个特色。但我们要清楚,如果仅仅持戒,而不修定,不修观,没有正见,也许只得到“人天果报”,使你来生继续做人或升天,还是无法成就最终的解脱。
有关解决人生痛苦的疑问
问: 解脱人生痛苦要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那么,还要不要改变周围的客观环境呢?是不是要让自己的心态被动地适应变化的客观环境?
答: 当我们改变自己的心态之际,也就是在同时改变周围的环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以厌恶的表情去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与我们一定会形同陌路,自然也很难和睦相处。如果我们将自己的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以亲切的笑容去接触周围的人,彼此间就很容易进行沟通,即便有过什么不愉快,也能在宽容而和谐的气氛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所以说,改变自己的心态并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改变心态的本身就是在改变环境,就是在主动地创造环境。
问: 佛经说,人之所以痛苦,是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请问追求何种错误的东西呢?
答: 所谓错误的东西不是指具体的哪一样。我们为什么要拥有物质?因为有欲望,而欲望才是造成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同样的财富,有的人用它来造福人类、回馈社会;有的人却用它来为非作歹、多行不义。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追求的是什么东西,而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追求。记得我在复旦大学搞讲座的时候,有人问:我们工作、赚钱,建设社会主义,能不能算贪心?我就问他说:请问,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做的?如果是以贪心去做,当然就是一种贪的行为;反之,就是正当的谋生手段。所以,要衡量我们的追求和行为,主要是看动机,这才是本质所在。
有关修行的疑问
问: 佛法不离世间法,在家的人应该如何断除贪欲、执著和妄想?
答: 认识无常,可以使我们的贪心、执著越来越少。无常的道理在座的可能都会知道,但我们对无常的体验还存在层次上的差别,深刻的认识到无常,贪欲、执著、妄想自然就会减少了。
问: 佛法说:“心即是佛”,求佛先从心吗?
答: 学过佛的人都知道,我们虽然“心即是佛”,但我们现有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佛陀没有烦恼,我们也没有烦恼了吗?佛陀已通达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们通达了吗?虽然说“心即是佛”,可是我们的心还充满烦恼。所以,我们还是要先学佛,通过佛法的指导不断消除烦恼,运用佛法的智慧如实地认识自己,当我们自己成佛的时候,就不需再要求佛了,但这需要过程。
问: 当五欲六尘的境界现前时,怎样才能把心静下来?
答: 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智慧的观照和觉照。当境界现前时,我们往往会产生与之相关的念头和妄想,这时,我们就要运用智慧来观照它。对于一个修行刚入门的人来说,观照的力量还非常薄弱,当妄念现起时,正念很快就会失去,因此对付不了情绪的波动。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依法修行,如理思维,时时提起正念,久而久之,智慧的观照力会越来越强。随着观照力的增强,五欲六尘就很难扰乱我们的心,即使妄想生起,也能以正念去对治、去克服,如同光明出现时,黑暗就会消失一样。到最后,我们就能使自己的心始终保持在了了分明的觉照中。
问: 怎样区别魔和业障的显现?怎样对治魔障?
答: 魔的范围非常广泛,在佛教来说,有烦恼魔、生死魔、天魔、五蕴魔。如果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凡是障碍我们解脱修行的一切因缘和行为都是魔障。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要诵经了,可孩子在一旁吵闹不休,是魔障;丈夫在一旁将电视的音量开得很大,也是魔障,所以说,魔障的范围非常广泛。
那怎么对治呢?魔由心生,在修行中,不管是遇到好还是不好的境界,只要我…
《学佛释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