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是無意間造成的傷害,業罪也很輕,且是不定業。但只要是有意地傷害,就有戒罪和業罪兩重了。
問: 人工流産是否屬于殺生?
答: 人工流産當然屬于殺生。生命既然已經製造出來,就不能隨便地剝奪他出生的權利,流産也是一種殺生的行爲。
問: 不受戒能否得到戒體?在家人可不可以受具足戒?比丘戒有250條,比丘尼戒有348條,這是否體現性別的不平等?
答: 對于一般人而言,不受戒是不能得戒體的,要通過相關的羯磨、作法,戒體才能得到。也有不必要通過羯磨作法得到的戒,如成就禅定時所具足的“定共戒”,和成就無漏聖道時所具足的“道共戒”。從凡夫意義上講,還是要通過受戒的形式才能得到戒體。
在家人不可受具足戒。出家包括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雖然只是一種形式,但在家人要真正做到心出家是不容易的。能發起出離心固然很好,但要成爲比丘還需以身出家這種特定的形式來完成。
佛陀製戒當初,並沒有一開始就給男衆製定250條、女衆348條。佛陀所製的每條戒都是有針對性的,是有人犯罪後才根據具體的問題製定出來的,女衆的問題比較多,因此,針對女衆製定的戒律也相應地多一些,並不是佛陀對待男女的不平等。
問: 當看到有人要殺人時,作爲學佛的人該不該去製止?
答: 從聲聞乘戒律來看,當你看到別人殺人時,不想救並不算犯戒,自己殺人才算犯戒。聲聞戒是以自己止惡爲主,止惡是消極的行善,放生、救人則是積極的行善。菩薩戒不僅強調消極行善,更重視積極行善。菩薩戒有“叁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作爲菩薩,當看到歹徒要行凶之時,不能袖手旁觀,而要發慈悲心,觀想甯願自己殺死凶手而造下罪業,不忍心看到凶手因爲殺人而遭受無窮無盡的果報。以這樣的發心,菩薩雖殺人而不犯戒,且功德無量,這和俠客那種嫉惡如仇的殺人是完全不同的。
問: 爲了不麻煩別人,有時講了假話,這算“妄語”嗎?
答: 佛教中所講的妄語也是有級別的,有大妄語、小妄語及方便妄語之分。去別人家裏,怕麻煩別人,自己沒有吃飯,卻說吃過了,這叫方便妄語。其目的不是爲了傷害和欺騙別人,也不是爲了個人的利益,這樣的妄語一般來說是沒什麼妨礙的。戒律裏有個案例,說有位老比丘住在山裏,某日,一只被獵人追趕的野豬從老比丘面前跑過,當獵人追來詢問時,老比丘卻指了另外的方向。老比丘的做法完全是出于對野豬的慈悲,雖是說了妄語,卻沒有罪過。若以菩薩戒來衡量,這樣的妄語還有功德。在菩薩戒裏,菩薩爲了利益衆生,可以殺人,可以偷盜,甚至可以邪淫,但我們必須明確它的前提,必須沒有絲毫的利己之心摻雜在其中。
問: 在家居士因定力、智慧不夠,容易破戒,應該怎麼辦?破了戒,對戒體會産生什麼影響?
答: 在家居士守持五戒,表面看起來比較簡單,其實要真正做好很不容易,尤其是在我們當今這個時代。因此,爲慎重起見,在家居士在受戒時可以分受,可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受一分、二分、叁分、四分乃至五分,若不分青紅皂白地全受了,可能就容易犯戒。
犯戒和破戒是不一樣的,犯戒主要是指犯輕戒;而破戒則是犯重戒,比如殺人就是犯重罪,就要失去戒體。就象茶杯落地後摔成碎片,再要將它修補起來就很困難,若只是沾染了汙點,清洗之後還可以繼續使用。所以,犯了輕戒可以通過忏悔來彌補過失,一旦犯了重戒,戒體就失去了。忏悔是彌補犯戒的方法,忏悔則清淨,忏悔則安樂。
問: 請法師說明戒律對僧團具有哪些作用?
答: 在僧團內,任何問題都是通過法律來解決的。佛陀製戒,就是讓那些沒有慚愧心、喜歡惹事生非的人能夠受到法律相應的懲罰,而使另外那些重視修行、有道心的人更安心地修行。
問: “在家居士不可以讀戒”,這種說法有什麼根據嗎?
答: 嚴格來講,在家人不能參加僧團的大衆會議,就像黨員會議,非黨員不可參加;同樣的道理,非比丘也不可看僧團的會議。在戒律裏,並沒有明確規定在家居士不可以看戒律,之所以不主張、提倡在家居士看戒律,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出家戒律是讓出家人守持的,與在家人沒有關系,在家居士了解並守持在家戒即可;二是爲避免是非,在家衆若看了出家人的戒律,而對僧團內的情況又不了解,只一味拿著這個標准去衡量出家人,難免産生議論、誹謗,以致造下口業,倒不如不了解更好些。所以一般主張不看,而出于研究的需要,看了之後也不屬于很大的過錯。
問: 受戒時候,如何得到戒體?
答: 受戒必須通過如法的羯磨、如法的儀式來完成。現在受戒,通常只是授戒和尚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待清楚。作爲受戒人,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受戒,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受戒過程中,要聽清楚授戒和尚的講話,尤其是羯磨時一些關鍵的話,其中說叁皈依文:“即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是最爲重要的,戒體就是在這時得到。因此,必須以最爲懇切殷勤的心,希望得到戒體,在授戒和尚宣布叁皈歸內容時,聽得了了分明,答得明明白白,才可得到戒體。
問: 請介紹一下律宗的修行和開悟是怎樣的?
答: 中國八大宗派都有很多修行法門,而且都是相互聯系的,以律宗而言,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學佛、成佛的修行系統,戒律只是修行的基礎。我們不論學那個宗派,不論是在家或出家修行,都要以戒爲基礎,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在聲聞乘裏有戒、定、慧、解脫、解脫之見,戒是最爲關鍵的基礎,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得成就解脫,乃至成就解脫智慧。禅宗也是以戒爲基礎,然後通過禅定的修習使身心得到安住。中觀、唯識、天臺、賢首的學習,則是樹立對佛法的正知正見。
佛法的修習,應以“八正道”爲系統,其中,正命、正業和正語叁個部分即屬于戒的內容,但並不能涵蓋整個修行過程。戒律在中國形成了獨立的宗派,也是漢傳佛教的一個特色。但我們要清楚,如果僅僅持戒,而不修定,不修觀,沒有正見,也許只得到“人天果報”,使你來生繼續做人或升天,還是無法成就最終的解脫。
有關解決人生痛苦的疑問
問: 解脫人生痛苦要從改變自己的心態開始,那麼,還要不要改變周圍的客觀環境呢?是不是要讓自己的心態被動地適應變化的客觀環境?
答: 當我們改變自己的心態之際,也就是在同時改變周圍的環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以嗔恨的心、以厭惡的表情去對待周圍的人,那麼,對方與我們一定會形同陌路,自然也很難和睦相處。如果我們將自己的心態轉變一下,以慈悲的心、以親切的笑容去接觸周圍的人,彼此間就很容易進行溝通,即便有過什麼不愉快,也能在寬容而和諧的氣氛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所以說,改變自己的心態並不是被動地適應環境,改變心態的本身就是在改變環境,就是在主動地創造環境。
問: 佛經說,人之所以痛苦,是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請問追求何種錯誤的東西呢?
答: 所謂錯誤的東西不是指具體的哪一樣。我們爲什麼要擁有物質?因爲有欲望,而欲望才是造成痛苦和煩惱的根源。同樣的財富,有的人用它來造福人類、回饋社會;有的人卻用它來爲非作歹、多行不義。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我們追求的是什麼東西,而在于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去追求。記得我在複旦大學搞講座的時候,有人問:我們工作、賺錢,建設社會主義,能不能算貪心?我就問他說:請問,你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做的?如果是以貪心去做,當然就是一種貪的行爲;反之,就是正當的謀生手段。所以,要衡量我們的追求和行爲,主要是看動機,這才是本質所在。
有關修行的疑問
問: 佛法不離世間法,在家的人應該如何斷除貪欲、執著和妄想?
答: 認識無常,可以使我們的貪心、執著越來越少。無常的道理在座的可能都會知道,但我們對無常的體驗還存在層次上的差別,深刻的認識到無常,貪欲、執著、妄想自然就會減少了。
問: 佛法說:“心即是佛”,求佛先從心嗎?
答: 學過佛的人都知道,我們雖然“心即是佛”,但我們現有的生命現狀是不是佛?佛陀沒有煩惱,我們也沒有煩惱了嗎?佛陀已通達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們通達了嗎?雖然說“心即是佛”,可是我們的心還充滿煩惱。所以,我們還是要先學佛,通過佛法的指導不斷消除煩惱,運用佛法的智慧如實地認識自己,當我們自己成佛的時候,就不需再要求佛了,但這需要過程。
問: 當五欲六塵的境界現前時,怎樣才能把心靜下來?
答: 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一種智慧的觀照和覺照。當境界現前時,我們往往會産生與之相關的念頭和妄想,這時,我們就要運用智慧來觀照它。對于一個修行剛入門的人來說,觀照的力量還非常薄弱,當妄念現起時,正念很快就會失去,因此對付不了情緒的波動。但只要我們在生活中依法修行,如理思維,時時提起正念,久而久之,智慧的觀照力會越來越強。隨著觀照力的增強,五欲六塵就很難擾亂我們的心,即使妄想生起,也能以正念去對治、去克服,如同光明出現時,黑暗就會消失一樣。到最後,我們就能使自己的心始終保持在了了分明的覺照中。
問: 怎樣區別魔和業障的顯現?怎樣對治魔障?
答: 魔的範圍非常廣泛,在佛教來說,有煩惱魔、生死魔、天魔、五蘊魔。如果從更廣的意義上來說,凡是障礙我們解脫修行的一切因緣和行爲都是魔障。在我們的生活中,你要誦經了,可孩子在一旁吵鬧不休,是魔障;丈夫在一旁將電視的音量開得很大,也是魔障,所以說,魔障的範圍非常廣泛。
那怎麼對治呢?魔由心生,在修行中,不管是遇到好還是不好的境界,只要我…
《學佛釋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