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长期以来,在各地举办了不少讲座。每次演讲结束后,大多都会留下半个钟头的时间给听众提问。这半小时往往也是每次讲座的高潮时刻。在参加讲座的听众中,既有学佛多年的信徒,也有初次接触佛法的民众。所以,他们的问题也反映了人们在学佛不同阶段存在的困惑。既有因对佛法无知而导致的疑问,也有学佛多年始终未能解决的障碍。针对他们的不同问题,我都会在现场一一给予解答。由于这个因缘,才有了数万字的“学佛释疑篇”。当然,从演讲音带到整理成书面文字,其间还需要不少功夫,这要感谢演如师的记录和宗慧居士的整理。
《学佛释疑》去年就放到网上了,但只是按照演讲的时间、地点进行了分类,未将相关内容编辑到一起。为了便于查阅的方便,前段时间我又做了简单的分类,但问题中重复或者交叉的部分比较多,当时做了之后自己觉得不太满意,于是就搁下了。近来又把它翻出来,简单地调整了一下,觉得虽不尽理想,但大家查找起来要比原来那一稿更方便,估且先把它放上。
2003年元月于阿兰若
有关皈依的疑问
问: 一定要举行某种仪式才能算皈依吗?自己内心皈依佛皈依法,不举行仪式可以吗?
答: 不可以的,皈依佛法一定要举行相应的仪式。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这种庄严的仪式在佛、法、僧面前至诚皈依,我们才能获得皈依体,才能获得三宝的加持,如果我们只是自己随便想一想:“哦,我皈依过了!”不但不能获得皈依体,也很难对自己产生多少约束的作用,效果不会很好。
问: 如何依赖自身的修炼皈依三宝?
答: 没有修炼就可以皈依。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皈依之后再依法修行更稳当。
问: 信佛一定要皈依吗?
答: 真正信佛是一定要皈依的,否则就不能被当作是佛教徒。我们信佛、学佛,是为了寻找人生的归宿和依赖。那假如我们不皈依的话,也就说表明我们对学佛缺乏基本的诚意,又怎么能够真正地契入佛法呢?
问: 怎样才算是佛教徒,有明确的规定吗?一定要诵经吗?
答: 皈依三宝后就是佛弟子,区别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界限和标准就是皈依。皈依就意味着取得佛教徒的资格的手续,当然要想成为一个佛教徒还得受持五戒。而念佛诵经则是佛教徒必要的修行方式。
问: 我看过净空法师的《认识佛教》后,每天都在念佛、吃斋,但没有举行皈依仪式,算不算皈依?
答: 既然没有举行过皈依仪式,就不能算是皈依。皈依必须经过三宝的证明,是有特定的仪式。
问: 没有皈依的人是不是佛弟子呢?诵经不吃素有罪业吗?
答: 信佛而没有皈依的人能不能算佛的弟子呢?显然不能。打个比方说,一个人不入党
能不能算党员?这也是同样的道理。既然说信佛,为什么又不皈依呢?可见信的程度还不够。
至于吃素的问题,只要是不杀生就没有太大的关系。能吃素当然最好,不吃素的人一定要坚持不杀生的原则。
问: 三皈依中有皈依僧宝,我们应如何来抉择?
答: 皈依三宝指的是佛宝、法宝和僧宝。全体的受过比丘戒的僧众,都是属于僧宝的范
畴。当然,现实的僧团还是包含着凡夫僧和贤圣僧,也难免有鱼龙混杂的现象。而皈依僧宝,尽管从究竟的意义上是指贤圣僧,而住持佛法、弘扬佛法却也离不开眼前的凡夫僧,那么凡夫僧也是我们依止的对象。
特别还要注意的是,皈依僧宝不是皈依某个出家师父。否则,碰到一个如法的师父,我们也随之变好了;接触一个不如法的师父,也可能就此变坏了。但佛陀又强调亲近善知识的重要,虽然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个师父,但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必须亲近一个好的老师,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如果自己盲修瞎练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要在善知识的指导下如理思维,依教奉行。
问: 皈依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如何帮助我们修持佛法的?
答: 皈依就是学习佛法的开始,是寻求一种可靠的依赖,以真理为依赖,以三宝为依赖。然后通过对法的接受,解脱人生的痛苦和烦恼。对学佛的人来说,皈依是学佛的开始。
有关持戒的疑问
问: 对在家居士来说,修学戒律应如何入手?
答: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如果我们除了行五戒、八戒之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再受菩萨戒。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三皈五戒这部分讲得比较清楚,你们可以以此作为参考。另外,《优婆塞戒经》也是在家居士修学大乘菩萨戒的范本,系统介绍了从发菩提心到行菩萨道的整个修学过程,太虚大师曾大力地弘扬过。我觉得《优婆塞戒经》和《瑜伽菩萨戒》对于在家居士修学戒律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梵网菩萨戒》是顿戒,相对来说要求会高一点,行持起来也比较困难。
问: 不杀生是不是也包括对蚊子、苍蝇、蟑螂这些害虫呢?
答: 我们总是说,蚊子、蟑螂是四害嘛!或者说,如果我不杀它,它就要咬我!所以觉得蚊子、蟑螂是该杀的。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不杀生的戒律是针对一切众生的,当然也包括一切动物,包括蚊子、蟑螂。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不杀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之心。通常,我们的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既然蚊子要咬我,那我为什么不能杀它呢?觉得自己很有些道理。但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认识:我们的思想境界比它高、度量比它大,不跟它一般见识,再说,它不过是咬了我们一下,罪不至死。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境界上。
问: 佛教有三种斋期:观音斋、十日斋、六日斋,有什么区别?
答: 斋期仅仅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有人觉得自己有条件多吃几天素,那就可以持十天斋;也有人觉得条件还不够,就可以持六天斋。通常,我们总是将吃斋等同于吃素,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吃素不等于吃斋。斋是清净的意思,在佛经里,“过午不食为斋”。佛教里有八关斋戒,不仅要求受持者过午不食,更要以一种清净的身心去修行,那才是斋的真实内涵。也就是说,我们在这六天或十天中要过着严格的生活,虽然是在家居士,但所持的戒律已接近于出家的生活。能够这样如法地过六天清净生活,才叫持六斋。如果光是吃素,其他还是和往常一样,那就不叫持斋,而叫吃素。
问: 过午不食的“午”,是十一点到十二点还是十二点到一点呢?
答: 按时间计算应该是十二点。古代没有时钟,一般来讲就是在阳光下立一根柱子,当太阳的影子到达正中,就是正午的时间。那么,持午的人应从第一天的正午到次日早上什么时候才可以吃饭呢?早上不是按时间来计算的,佛经里讲,是明相现时,它又是以什么为依据呢?当我们在室外可以看到自己手上的指纹时,就可以吃饭了。
问: 依《瑜伽菩萨戒》说菩萨可以用慈悲心去杀危及到人性命的恐怖分子,可是被杀的人以后可能也会变成好人,如果不能知道他将来的变化,又怎样判断自己杀他就是不正确的行为呢?
答: 问题的关键是,如果此时不杀他的话,他当下就会危害到很多的人的生命安全,至于以后会不会变成好人则是另外一回事。作为菩萨,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要挺身而出,宁可自己承担杀生的业报也要制止他造下罪业,使他未来的生命免遭无穷无尽的地狱苦痛。
问: 受菩萨戒之后,还能不能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
答: 佛教徒受戒之后,戒律的规范可能会和生活发生冲突,尤其是受了菩萨戒。这位居士所提的问题应该说还是很普遍的,菩萨戒中,不仅自己不可以喝酒,也不能让别人喝酒。因为酒戒是戒律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学佛修行的目的是要开发智慧,而酒精会障碍我们的理智,会影响到智慧的开发。戒律既是这么规定的,那作为受了戒的人,当然是不能再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戒律的性质和法律一样,没有通融的余地,不能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作为借口。尽管戒律有时也会有开遮,譬如喝酒虽是禁止的,但作为药用还是可以通融,这就属于开的部分,但若是为了生计,为了生意,这样的理由就不能成立了。
问: 为什么要受“八关斋戒”?
答: “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五戒的规范和世俗的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们获得人天福报。而八关斋戒更接近于出家人的戒律,是为在家居士种下了出世解脱的因。所以海外的一些道场,很多居士会在六斋日到寺院受八关斋戒的。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非常大,佛经记载,一日一夜受关斋戒的功德相当于一生受五戒的功德。将来机缘成熟的话,我们就多给大家举行一些“八关斋”的受戒仪式。
问: 上山时不小心踩死了蚂蚁,是不是犯罪?
答: 造罪有故意的,也有无心的,同样的过错,故意造作的罪业较重,所以,罪业的轻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的动机。受戒之后,所犯的罪业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过错本身形成的业罪,一是因犯戒而导致的戒罪。在无意间踩死蚂蚁属于不定业,业报是比较轻微的,像偶然被别人踩了一脚可能就是这样的业报。如果再通过忏悔,类似的不定业会变得很轻。当然,我们还是小心为善,勿因恶小而为之。当我们无意中干了对不起人家的事或者伤害了蚂蚁之类,我们要赶紧忏悔,为它们念佛,祈愿它们早日脱离畜生道。
问: 我们在搞环境卫生时,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到一些虫类,该如何处理?
答: 我们总是需要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原始僧团,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佛陀教诫比丘们的处理方式是:首先,把环境卫生搞好,尽量避免虫类进来;对已经进来的,也可以将它赶走,尽量不要伤害它。如果是在搞清洁卫生时,无意伤害了虫类,虽不算犯戒,业罪还是有的,但…
《学佛释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