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释疑篇(上集)▪P21

  ..续本文上一页为迷信,以为佛菩萨就是佛像、菩萨像,不听也不信,怎么办?

  答: 这就需要你的善巧方便,一般会说这种话的人都不懂佛教是什么,你就可以进一步问他,既然不懂,何以认为佛教是迷信?这本身就是种迷信。真正的佛教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八正道里面就有正见,对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对宇宙人生的正确认识上,相反,世间的人都是生活在迷信中,对金钱、对地位、对感情、对鬼神的迷信中。

  问: 既然人的自身有很多缺点,那为什么我们又要依靠自己呢?

  答: 如果不依靠自己,那么应当靠谁呢?很多事情是无法请别人帮忙的,口渴的时候,谁能代替我们喝水?自己渴了,就要自己喝茶才能解决;别人喝的茶只能解别人的渴。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个人的烦恼都是自己的,所以,也只有自己去解决,推而广之,人生的很多问题都是如此。人类的确有很多缺点,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克服自己的软弱、克服自己的愚痴,克服人格上种种不足,这就是我们在修行中所要解决的。

  问: 如果不执著的话,是不是会过于消极?

  答: 当我们认准一个目标时,我们可以随着这种缘去努力。即使没有执著,一样能把事情做好,而且在做的过程中保有良好的心态;但如果我们执著于这件事的话,就会被它的发展变化左右我们的情绪,伤害我们的心灵。佛法告诉我们,每件事情的成败都是由众多条件组成的,只要我们懂得从因缘来分析,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认识,就不会一厢情愿地执著于结果。

   弘法也是同样,过去的那些高僧大德们,虽然也在以各种方式救度众生,但不会执著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祖师云:”做水月道场,空花佛事“,世间的一切都象水中的月亮般虚幻。虽然如此,该做的事业还是要去做,该度的众生还是要去度,因为世间的众生都在生死中沉沦,他们的痛苦需要有人帮助去解决,但做的时候又不能对自己所做的事有所执著,不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也是佛法中所说的空和有的关系,要认识到事物的空,但这种空不是虚无;同时也要认识到事物的有,但这种有只是缘起的假相。只有正确认识到空和有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够将弘法和修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做事的时候也能体会到自在的感觉。

  问: 成佛的功德和为百姓谋福利的功德哪个更大?法师刚才说到,有人为了感情而投河自杀,但如果没有感情,在座的人每个人都不会存在;如果大家都不去挣钱,在座的每个人都会饿死。我觉得佛是解除人们心灵困惑的医生,而那些为百姓谋福利的,是为大家的生存做贡献。有句话叫做:“找到幸福伟大的人,不屑于贬低平凡的幸福;没有找到伟大幸福的人,没有资格贬低平凡的幸福”。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贬低那些从中挣钱、从爱情中获得幸福的人吧?

  答: 我讲的东西本来是不矛盾的,是你把它们对立起来了。佛教并不反对财富,但获得财富有不同手段,有合法和非法的区别;使用财富也有不同的方式,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学佛是为了帮助我们以合法的手段获得财富,以正确的方式处理财富。而我们分析、批判那些为感情挫折而去投河的人,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客观地看待感情生活,拥有一份健康的感情,而不是被感情所伤害,甚至因为盲目的冲动走上绝路。去年,南澳有几所大学请我作感情方面的讲座,题目就?“谈情说爱”,如何才能使感情健康发展,而不是陷入情感的困境之中?就要以佛法的智慧作为指导,我们今天所讲的“心灵环保”也是本着同样的目的。

   至于成佛和利益众生也是不矛盾的。成佛就是建立在利益众生的基础上,只有利益众生,才能积累成佛的福德资粮。《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众生就像树根一样,诸佛菩萨就像花果一样,没有树根,就没有花果。所以,令众生欢喜,就是令诸佛欢喜,尊重众生,就是尊重如来。我们由此可以看到,成佛和利益众生完全是一致的,你没有理解好,才会将它们给对立起来。

  问: 我再补充一下,从我所了解佛陀的一生事业,都是为了解决众生心灵的烦恼,但并没有去做种田这种实事。我所说的为百姓谋利,是指吃饭穿衣这些具体的生活。这两种的功德有没有区别?如果说佛陀的事业是伟大的,那么,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是不是也有着同样的功德?一个是侧重于心灵,一个是侧重于物质,我觉得这两方面都不可或缺,没有必要贬低任何一个。可能我没有理解您的意思,但是学佛的人经常会有这种说法,认为解决人类的心灵痛苦是世上最伟大的事业,但为百姓谋福利的事业无非是饮食男女之类俗事,是不是有这个流弊? 

  答: 佛陀度化众生的本身就是一种利益社会的福利事业,我也没有贬低那些为社会办实事的人。每个人在生活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层面的需要,对衣食无着的人来说,吃饱穿暖是最重要的;对流落街头的人来说,有个遮风避雨的房屋是最重要的;对孩子来说,可能觉得一件新衣、一根冰棍就很重要了。而我们从宏观上来看,从人生的究竟幸福上来说,一个人能够把握真理、开发智慧、彻底地断除烦恼,的确比一块面包、一件新衣要重要些。当然,对没有面包的人而言,的确需要先解决面包的问题。

  问: 修小乘的人会不会接受大乘法门?

  答: 任何一个法门的弘扬都有它特定的针对性。从《法华经》的角度来说,佛陀出世的目的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要成佛。所以《法华经》的思想是会三归一,开权显实。佛陀一生说法,有时针对人天乘而说,有时是针对声闻乘而说,有时是针对缘觉乘而说,也有时是针对大乘而说,五乘教法都是根据不同的根基而说。佛陀所说的法并不都是究竟了义的,也不是每一句都是绝对的真理,因为他要根据对方的接受程度来说法。所以,佛陀的说法并不都是直畅本怀,虽然他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但问题是你能不能接受?所以《维摩诘经》里讲“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有的人只能接受人天乘,有的人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接受其他几乘。小乘法也是佛陀所说,人天乘法也是佛陀所说,但佛陀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这并不是说不能弘扬小乘,而是说不要以此为最终的目的。如果有人只能接受人天乘、声闻乘,给他讲这些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不要以为这种引导就是最究竟的引导,因为这只是度众生的方便。

  问: 对佛教徒来说,重点应当是先自己悟道,还是先以自己所学的佛法去救度众生?假如要悟道后再度众生,那今生不悟道的话,不是一举二失了吗?

  答: 这两种修行方式都是有根据的。声闻乘的修行就是着重于自己了脱生死,然后再去度众生,这样比较有把握;菩萨乘的修行则着重于从利他中完善自己,当我们无私地帮助别人之时,就是在克服自己私心;当我们慷慨地布施之时,就是在克服自己的吝啬。所以,这两种方式都是可行的。至于哪种方式更合适,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问: 有人认为佛教徒是“禁欲主义者” ,这种看法正确吗?而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答: 佛教对”欲“并不是绝对地否定。因为欲望,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有善的一面,也有不善的一面。佛教反对我们纵欲,但并不压制我们合理的、善良的欲望。所谓禁欲,就是要以苦行来克服所有的欲望,而佛教从一开始就反对这种自苦其身的修行方式。对于在家居士来说,正常的、符合道德规范的欲望都是和修行不违背的。

   至于快乐的问题,人类的快乐大体是来自于欲望的满足,这是大多数人获得快乐的途径。而从佛法的修行上来说,快乐还可以通过禅定的修习而获得,而且这种快乐远远超过欲望满足所带来的快乐。所以,佛法在欲乐之外还提倡法乐,认为学佛修行,应以追求法乐为先,因为法乐是平稳的、宁静的。而欲望所带来的快乐,会带来许许多多的副面影响。

  关于生死轮回的问题

  问: 佛教里的中阴身和听起来的灵魂有些相近,佛教不信鬼神,是否矛盾?

  答: 佛教说的中阴身与鬼魂不同,中阴身是众生轮转于六道的过渡阶段,而鬼魂是六道中的一个类型。任何人死了都要经过中阴身的阶段,但不一定都会变成鬼。佛教所说的鬼和中国传统观念也不同,中国人认为:任何人死了都可能变成鬼了,鬼是归,是我们人生的归依处。而佛法认为,人死后只有一部分会变成鬼。

  问: 六道轮回的主体是什么?

  答: 一般的宗教讲到轮回时都有一个主体,而佛教不讲灵魂,也不讲神我。所以在这一问题上,的确会使人产生很大的困惑:既然”无我“,又是什么在促使我们生生世世地流转六道?佛法认为,生命就像流水一样。江河中的流水看似没有什么变化,其实,每一刻的水都不是原来的水:前面的水不是后面的水,后面的水也不是前面的水。但无论是哪部分的水都有它的一贯性和相续性。生命的延续也是同样,它不是永恒的,也不是断灭的,它相似相续而不常不断。

   在唯识宗里,对这一问题还有更为详尽的说明,提出阿赖耶识作为生命延续的主体。或许有人会说:阿赖耶识和灵魂又有什么区别呢?灵魂是永恒的,而阿赖耶识则念念生灭,相似相续。具体来说,作为生命主体而存在的阿赖耶识,其内涵会随着我们的行为不断改变。当然,将阿赖耶识作为生命延续的主体并不是非常精确的说法,如果我们一定要设想有个主体的话,不妨如此解释。

  问: 佛是人做的,蚂蚁也是人做的,那么,病毒和细菌如何解释? 

  答: 的确,佛也是人做的,蚂蚁也是人做的,人能成佛,蚂蚁也能成佛。

   有人说,素菜也有生命,吃素算不算杀生呢?根据圣严法师的解释,他把生命分为几个层次,最高级的是人;其次是猪马牛羊之类,它们有记忆,也有简单的思维;至于病毒和细菌之类是属于非常低级的生物,它们只有…

《学佛释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