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釋疑篇(上集)▪P5

  ..續本文上一頁有信仰而沒有智慧,那麼只能增長愚癡,永遠都得不到佛法的真谛。

  問: 學佛後有很多障礙,如何來對治?

  答: 學佛有障礙,是很正常的。有的人學佛很順利,事事如意;也有的人學佛障礙很大,麻煩很多。本來什麼事都沒有,學佛之後麻煩還多起來了,爲什麼菩薩對他們一點也不關照呵?其實,這就是各有因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因緣。有的人業障很多,但一時還沒有顯現,因爲學佛了,要完善人格、解脫煩惱生死了,業障就顯現。就像我們欠下的債務,本來還相安無事,可有一天你要離開這個地方了,債主立刻就會來追著討還的。學佛也是這樣,當我們要向善的時候,往昔的很多冤家債主就上來找了。所以,忏悔非常重要,它能爲我們消除業障,排除學佛道路上遇到的違緣。

  問: 從理上我能夠理解,但有沒有”心能轉物“的實例呢?你們在修行過程中,或在遇到的大德中,有沒有實例確實能夠證明”心能轉物“的現象呢?

  答: ”心能轉物“有兩種情況。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隨時都在轉物,比如說用木頭加工成桌子,這就是一種”心能轉物“的例子。人類對世界上所有事物的改造,都是體現了”心能轉物“的過程。當然,這種轉物還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條件。就更高的層次來說,有修行的人,如佛教中的一些高僧大德,直接就可以通過心念來改變物質原有的狀態。現在很多氣功師也有這方面的能力,可以用意念把物體折斷或用意念來治病等等,在佛教看來,這只是一些小神通。佛經記載,印度有位外道仙人,因爲國王得罪于他,結果一氣之下就用意念下了場冰雹,把整個城市都毀滅了。佛經裏還講到,八地菩薩可以隨著自己的意念把海水變成黃金。外在的世界在我們看來是實在的,因爲我們的業力相同,但是在不同業力的生命看起來,它們是不是一樣的呢?佛經說,同樣的境界,四種不同的衆生看了有不同的境界。唯識宗裏經常舉這個例子:海裏的水,我們人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世界,餓鬼看到的是膿血,而魚就像住在房子裏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大便覺得臭穢不堪,可狗看到就像美味佳肴。我們不要以爲所看到的東西都是固定不變的,不要過分相信自己的感覺。我們現在所接受的唯物主義教育,使我們非常信賴自己的感覺,聽到與我們感覺有所不同的觀點,總是持著不以爲然的態度,其實我們的見解又比井底之蛙高明到哪裏?在不同的生命狀態之下,看到的世界不同,對世界的認識也不同。

  問: 十年前,我偶然看到弘一大師的像,說不出來的感動和激動,痛哭流涕,哭了好長時間,但是這種感動過了一會兒就消失掉。這是爲什麼?

  答: 大家讀到佛教經典的時候有沒有産生過激動得想要痛哭的感覺呢?佛法講因緣,這個”因“其實就是善根的問題,在我們的學佛過程中,善根是非常重要的。看到佛經或看到佛像,有些人會産生莫名的感動,而有些人卻無動于衷,爲什麼有這樣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其實就是善根的問題,如果宿世善根深厚,他自然就會有這種感覺。

  問: 爲什麼進大殿我的眼淚不住地流下來?

  答: 我想這是潛意識中善根的流露,這不是有意識的,是感覺不到的,你有這樣的感覺而不是無動于衷,說明你有善根,可以好好學佛。

  問: 爲什麼要學佛?要怎麼樣學佛?

  答: 學佛就是因爲人生有問題,沒有問題不必學佛。問題是什麼呢?也就是人生的煩惱、痛苦、困惑;還有是探究生死的問題、尋找生命的歸宿和人生的意義。如果不是帶著這些問題來學佛,往往會流于迷信,或功利的學佛。那樣的話,與學佛的本身是背道而馳的,比如佛教叫我們不要貪心,可我們帶著強烈的貪心來學佛,希望佛菩薩給我們這個那個,要了平安健康不夠,還要升官發財,這叫學佛嗎? 

  問: 我們學佛的目的是不是去以心體會”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最後證得的又是什麼呢?

  答: 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以智慧去親證宇宙人生的真相,其中包括我們所學習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它能幫助我們改變以往錯誤的觀念,通過對無常的認識,可以打破我們對永恒的執著;通過對無我的認識,可以打破我們對我的執著,當這些執著去除之後,我們的心就清淨了,我們的智慧就顯現出來了,我們就有能力去把握宇宙人生的真實相了。過去的出家人根基非常好,常常在佛陀幾句話的引導之下就能打破長期積累下來的執著,當下親證諸法的實相,在佛經裏叫作”得法眼淨“,當下就開了智慧的眼睛,當下就開悟了。

  問: 學佛是否就是修心?

  答: 可以這麼說,學佛的關鍵在于修心。《金剛經》裏說:”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可見,如何降服自己的心是最重要的。

  問: 抄佛經時出了錯怎麼辦?是否會有罪過?

  答: 如果是無意抄錯的,也就談不上罪過;如果是出于某種目的有意抄錯,就會對信衆産生誤導,當然有罪過的。

  問: 學佛與不學佛到底有什麼差別?

  答: 學佛和不學佛,本身就是種差別,當然是不一樣的。

   那麼,學佛究竟的意義在哪裏?我們不學佛一樣可以生存,通過工作和勞動可以改善我們的物質生活,通過學習和娛樂可以改善我們的精神生活,我們還可以信仰其他的宗教,爲什麼要學佛呢?關于佛法有很多定義,有的說佛教是文化,有的說佛教是哲學,有的說佛教是宗教,其實這些定義都不是很完全,佛法是究竟解決人生痛苦、煩惱的方法,

   有人會說,解決痛苦的方法很多,無聊了去看電視就是解決的方法,痛苦了去喝酒也是解決的方法。但這些方法只能使我們的痛苦得到暫時的轉移,看完電視如何呢?一樣還是無聊;酒醒之後依舊還是煩惱,可能還更煩惱,所謂借酒消愁愁更愁。

   有人會說,物質條件的改善是解決痛苦的方法,如果那樣的話,古代的帝王就不應有煩惱,因爲他們集世間的財富和權利于一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麼幸福是否就和這一切成正比呢?未必,帝王有帝王的煩惱,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可能比我們更煩惱,可見,改善外在的環境並不足以究竟解決人生煩惱。

   也有人會說,我還可以去信仰其他宗教。通過對神的祈求,通過外在的拯救能不能拔除我們的痛苦?俗話說,解鈴還需系鈴人,我們煩惱是來自無始以來的貪嗔癡習氣,來自我們往昔做造下的惡業,所以,我們只有鏟除這一切産生的根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們內心的困惑。沒有煩惱的話,走到哪裏都會自在,學佛和不學佛的根本區別就在這裏。

  問: ”書山有路勤爲徑“,學習佛法也是這樣嗎?

  答: 學習佛法肯定是要勤奮精進。我們在世間,爲得到一點蠅頭小利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學佛成佛是要成就最大的事業、最大的利益,假如不付出巨大的代價、不努力精進,怎麼可能達得到目標呢?如果覺得在佛前供上二個蘋果就可以成佛了,那不是太容易了?天道酬勤,我們有了努力的因,才能結出成就的果。

  問: ”學海無邊苦作舟“,學佛居士是不是也要以這樣的精神去探索真理才能成就正果?

  答: 這和前面的問題類似。學佛是爲了獲得人生的解脫、心靈的自由。但在我們的人性中存在著很多的缺陷,而修行就是要戰勝這些無始以來的缺陷,的確是艱難的。所以,《四十二章經》中說:”修行如一人與萬人戰“,我們要戰勝自己的煩惱,必須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古德雲:”學佛修行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爲也“,可見,修行證果是一項漫長而艱辛的事業。但學佛修行也不要去追求無謂的痛苦,佛陀所提倡的是中道的修行,智慧的修行,而自苦其身並不是獲得解脫的途徑。

  問: 學佛的目的是成佛,這是否也是一種執著?

  答: 當我們剛剛開始學佛的時候,需要製訂一個目標,然後才能沿著這個目標前進。但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要打破各種執著,所以,當我們的修行在達到相當的程度的時候,不能覺得我在修行,覺得我已經達到了什麼果位。如果有這種妄念,那還是典型的凡人境界,沒有達到佛菩薩的境界,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有關修學教理中出現的疑問

  問: 《菩提道次第論》怎麼解釋?

  答: 這是一部論的名稱,全稱是《菩提道次第論》,是十四世紀西藏高僧宗喀巴大師所造,包括《廣論》和《略論》兩部。菩提道也就是成佛之道、覺悟之道,這條道路應當怎麼走呢?這就是次第所要講的,初學佛時應如何入手修行,然後,如何從人天乘至聲聞乘進而菩薩乘,其中的每一個步驟都講述得非常清楚;論指的是論典。也就是說,這是一部討論成佛次第的論典。其次第依道前基礎、人天乘、聲聞乘、菩薩道。要領有出離心、菩提心、性空見。

  問: 什麼是因緣?常常聽人說要隨緣,這說法是否正確?

  答: 隨緣是不是有緣就隨呢?不是的。因緣包括著善緣和惡緣兩個方面,惡知識要引誘你去幹壞事是緣,善知識要帶你學習佛法也是緣,我們要懂得分析和辨別,要隨善緣而不隨惡緣。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佛法講因緣,其中有疏的因緣,也有親的因緣,用哲學的概念來解釋,就是主要條件和次要條件,主要條件爲因,次要條件爲緣。比如樹的生長,種子是最重要的因,土地陽光樹木生長的條件,是次要的緣。我們來這裏學習佛法,這一念發心就是因,法師爲你們講佛法,竹林精舍爲你們創造聽聞佛法的機會,這就是緣,好的緣能夠使我們的善根不斷增長,使我們在學佛的道路上不斷進步。在此同時,你們也是我的因緣,因爲有你們來聽法我才會講,所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互爲因緣,是相互的。

  問: 阿賴耶識是人類獨有,還是有情生命都有的呢?

  答: 有情生命都有阿賴耶識,從…

《學佛釋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