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在戒幢佛学研究所周末论坛的开示▪P4

  ..续本文上一页的劳动。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佛陀是智者、觉者,学佛是智慧的成就。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即是无上的菩提,无上的觉悟,无上的智慧。那么,智慧从何而来?智慧从轻松的心境中来。就象幽默不可能在紧张的状态下产生,幽默是智慧的火花,如果我们的顾虑、执着、牵挂都没有放下的话,幽默也无从生起。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祖师常常是在轻松而不经意的情况下开悟的。

   学佛不仅是一种享受,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带着人生的问题来学习。每个人对人生、对世界、对生命都有着很多困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这样的探索常常不得要领。

   当世间的哲学、科学以及其它宗教不能给我们带来圆满的答案时,唯有佛法能给我们内心带来欢喜,给我们生命带来振奋,能为我们指出究竟解决问题的方法。

   今天,几乎每个人都活得太累了,因为我们被人我是非紧紧缠绕着,内心充满执着、妄想和烦恼。学习佛法就是要一点点清除这些杂染,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最清楚的就是自己:我的人我之见,我的执着,我的贪、瞋、痴,我的种种妄想是否越来越少?我的心地是否越来越纯净?越来越率真?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一个学佛的人,也要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地检查自己。

   同学们虽然来自四面八方,但都怀着共同的目标:为了追求真理,追求解脱;为了通过佛法的学习帮助社会上更多的人。我们为了这个崇高的目标来到研究所学习,应该是非常难得的因缘。我们之间既没有任何利益冲突,也无所谓得失,你们不管说的是对是错,都没有关系,这里没有阶级斗争,法师和同学对你提出不同意见,只是为了帮助你,启发你。所以,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我们要以本地风光相见,有什么样的想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个机会是很难得的。很多佛学院都没有这样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研究所的特色,也是我在修学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

   这学期由于课程紧张中断了讨论,这不太合适,我们应该把论坛作为固定的学习内容坚持下来,以此帮助大家消化学修中的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变成指导人生的智慧,因为我们将来都要走向社会。如何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我们对此有所思考才能从容面对。我在社会上弘法,每次讲座后都会留半小时让听众提问,什么样的问题都有,往往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答案也不是书本上现成可以找到的,但你都要用佛法的道理为他们解答,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在开始训练这方面的能力。

  讨论问题的心态

   今天晚上的讨论很激烈,但气氛不是很和谐。我们讨论问题,旨在培养自己的表达的能力,所以,说话的时候要观照自己的心,用调柔的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才更容易被对方接受,这本身就是修行。修行如何体现在生活中?无论何时何地,你都要能够用智慧观照自己,用调柔的心去做事,去说话。

   佛法从学习到运用,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从我个人的修学来说,也是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之所以急于让大家理论联系实际,是希望快出弘法人才。佛法在现实人生的运用,需要有深厚的理论作为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对佛法的精神把握得不准确,在理解上很容易出现偏差。面对具体的问题时,我们还要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安乐死的问题,争论了几十年,别人都说了些什么?应当对我们会有所启发。如果我们在讨论之前多看看有关的资料,讨论会更深入。

  安乐死的思考

   对于安乐死的问题,我也没有很成熟的想法,从前举办讲座时有信徒问过这方面的问题,当时也只是作了简单的回答。刚才,同学们从各个方面谈到这个问题,总体意见分赞同和不赞同两种。而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也有分歧,一方极力反对,一方则表示可以接受。我个人对此没有很明确的态度。

   从人道主义立场上说,安乐死也有积极的意义。当病情发展到无法治疗的阶段,当病痛的折磨超出了我们自身承受能力的时候,是否有权选择死?从人权的角度来说,他应当有自我选择的权利,而通过正当的医疗手段帮助病人结束生命,使其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似乎也是人道的表现。

   但从反对的意见来说,不管基于什么样的理由,安乐死是对生命的扼杀,违背了生死的自然规律,因而是不人道的表现。

   还有同学从因果的角度,从戒律的角度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从由因感果的方面来看,今生是由过去的因导致的果报体,其中有引业,有满业,生命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包括你一生的吉凶祸福,都是业力感招的。既然是果报显现,当我们用安乐死的方法去处理它,结束它,就带有逃避的意味。就象一个人欠下的债,还没有还完就逃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从戒律上来说,不论是自杀还杀他杀,总是不符合声闻的戒律。但杀生的行为中,杀心是最重要的前提,犯杀戒有五缘,如果没有杀心,所犯下杀罪的应该不能构成完整的犯戒。

   安乐死往往是让别人来处理你的死亡,这问题以前我在举行讲座时也曾说过。当你看到亲友或他人因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而寻求帮助时,作为菩萨,要不要帮助他结束生命呢?从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说,他应当本着慈悲心,宁可自己因为犯戒而下地狱也要使众生脱离苦难。从这个意义来说,安乐死有可行性。

   关于临终关怀的问题,临终一念直接关系到生命未来的走向和去处。我们的痛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身苦和心苦。病人由身苦导致心苦,在极度的痛苦中使精神处于失常状态,往往难以把握自己的念头,会由于痛苦而产生了嗔恨心,以至堕入恶道。如果将安乐死和临终关怀结合起来,用药物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让他在尚有意识的情况下提起正念,可能比在痛苦的煎熬中忍耐更易保持内心的宁静。

   刚才同学说到,佛陀在《阿含经》中对安乐死有过肯定,我非常感兴趣。安乐死由西方首先提出的,一直都争论不休,可见它涉及了许多方面的问题,既有其积极的意义,又有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我们要运用佛法的智慧来更圆融地解决问题,因此,需要找出不同的依据来论证。作为人生佛教来说,如何面对死亡是很重大的问题,在弘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所以,我们要有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在戒幢佛学研究所周末论坛的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