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十九年度星燈營開示

  導師于九十九年度星燈營開示

  (一)

  所謂「星燈」,是傳佛心燈、續佛慧命之意。這個世界必須靠我們每個人的心燈,照破愚癡、照破黑暗、照破邪見。這個燈是無盡燈,從釋迦牟尼佛一直傳到現在;現在,我們必須傳給大衆。自己這一盞燈要發光發熱,不但能照亮自己,也照亮大衆,成爲一盞帶給世界光明的燈。

  各位同學在學校裏的功課都很忙碌,而且也有很多壓力,藉由暑假的這個活動,使自己有一個休息、緩沖的平臺。諸位能夠參加星燈營,是一個最大的福報;假使利用暑假去旅遊,去作種種休閑活動,不僅身體很疲倦,心當中也依然空虛。人除了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還有心靈的世界,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活在世間上就很有價值、很有意義。

  一個人要活得有價值、有意義,第一,學業要有成就。諸位在學校裏念書,不是拿一張畢業文憑就了事了,而是要有成就。有了成就,對于自己、對于父母、對于老師、對于社會,才能夠報答。何謂「成就」?每個人都是一棵菩提樹,一棵最珍貴的樹。這棵樹要成長,不是簡單的事;成長之後,還要枝葉茂盛,更不簡單;枝葉茂盛了,還要開花;開了花,還要結果;不但要結果,還要果實累累。每個人都有這個希望,但是,想要結果,必須從根上去努力。一個是根,一個是本。什麼是根?什麼是本?也要了解。

  我們的根是什麼?是善法。每個人都要有善法;沒有善法,就像樹的根不堅強,遇到風雨就會倒,所以要根深柢固。善法包括得非常廣泛,在家庭有家庭倫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些都是善法;在學校,要尊師重道,同學互相砥砺、共同研究,這就是善法;在社會上,就是敬老尊賢;宗教倫理,就是師資道同,要講傳承,要有道。這些雖然很普通,但是,做到了就是一件大福報。「本」是什麼?所謂「本立而道生」,以心爲本,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一念心。

  每個人都知道要打拼努力,但是,有幾個人能夠成功的?就是沒有注意根和本。所以,希望每一位同學,從現在開始,除了學業、智慧、技能以外,還要修善法,這是很重要的。所謂「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不要認爲:「我將來要做一個大善事,這是很小的善法,沒做無所謂!」大家要知道,大錢是從小錢慢慢累積起來的,大善是由小善累積起來的。希望將來銀行裏有幾百萬、幾千萬,現在就要慢慢存錢,經過十年、二十年,就有一筆可觀的數字,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羨慕大善人,大善人也是由小善集合起來的。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師重道,同學互相勸勉,不占人家的小便宜,不幸災樂禍,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得到的。雖然是小善,集合起來就是大善。不存僥幸,不占便宜,這一念心就是善念。假使在學校用公家的電話,偷偷連絡私事,就是偷盜;借人家的筆寫完後故意放在自己包包裏,也是偷盜。一般人覺得:「這算什麼?又沒多少錢的東西!」有這種心念就不光明,就是罪過,就不是善法。所以,儒家說:「人有善願,天必佑之。」心要起善念,口要講好話,身要做善事。假使從現在開始點點滴滴建立起來,人格就完成了。

  (二)

  人格很重要,出家衆有僧格,社會上講人格,學校裏則強調品德。品德不是像中獎一樣,一下子就有,而是在平時累積起來的,所以古德說:「行善如春日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作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減,日有所損。」我們做了善事,不會馬上現前一個大的福報,也不會一下子考上狀元,所以容易被忽略。

  「行善如春日之草」,行善就像春天的草一樣,一天、二天、叁天……天天看,好像都是一樣的;但是,它天天都在成長當中;做善事也是一樣的,積功累德。「作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減,日有所損」,假使投機取巧,幸災樂禍,開人家的玩笑,「大錯不犯,小錯不斷」,這就是沒有人格、沒有修行、沒有修養。修養,是從小一直到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做事,慢慢累積起來的德行,我們不能交白卷。

  佛經裏講,一個是性德,一個是修德。修德,不修就沒有。以五戒來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就等于儒家所說的「仁、義、禮、智、信」五常。受了五戒,每一條戒都有五位善神來守護你,五戒持守得好,就有二十五位護法善神。假使做不到五戒,政府也不會怪你、罰你。但是,假使你做到了,就有福報、有功德、有口碑。例如,不抽煙、不飲酒,政府並不會獎賞你,但是你持守不飲酒的戒,馬上就有功德。

  所以,佛法要慢慢去研究,它是從因上來觀察,有因一定有果。例如,在學校裏,由于努力用功,將來考試一定有好成績,這就是因果關系;假使平時馬馬虎虎,品德不好,跷課,投機取巧……這些因不好,不可能會有好成績。因果是一種定律,而不是迷信。不過,佛法所說的叁世因果是看得很遠的,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所以,不要聽天由命,不要去看相、算命,只要現在努力,未來一定很好,這就是因果。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從現在開始,要給自己一個期許,要修身、要修心、要修善。這棵樹的根才會紮得很穩。有了根、有了善法,就建立了做人的基礎。

  第二個是本,就是更進一步的了。「本」就是心,心要淨、心要定、心要明、心要正,這個是你們必修的功課。如何才能有清淨的心?要經常檢討反省自己心當中有沒有煩惱?有煩惱,馬上就要改過。我們心當中的煩惱很多,財、色、名、食、睡,貪、瞋、癡、慢、疑……在心當中,就好像是不定時炸彈。歸納來說,就是貪瞋癡叁個煩惱,貪財、貪色、貪吃、貪睡、貪名、貪利,有了這些,心就不清淨。心不清淨,智慧就被覆蓋了;就像天上的太陽被烏雲所遮,失去了光明。

  智慧是從清淨心生出來的。想要有大智慧,就要時時刻刻檢討反省。祖師雲:「心田不長無明草,性地常開智慧花」,一發現心當中有無明草,要立刻拔除。什麼是無明草?例如,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無明火高叁丈:「某個同學對我不好,我記下來,以後給你好看。」這就是煩惱,這就是無明草。知道了以後,馬上慚愧忏悔:「同學要互相幫忙,要忍耐。」不計較,心量廣大,如古人所說:「將相額頭堪走馬,宰相肚裏能撐船。」退一步,海闊天空。要學會這些,要知道忍辱,知道退讓,這就是修養。假使連這個修養都沒有,將來做不了大事;即使做了大事,也一定會失敗。

  (叁)

  曆史上有一位張英,某日,張英家人的鄰居修牆占用了他們的土地,張英的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張英,想利用他當官的勢力,讓鄰居退回去。張英回了一封信,寫了四句話:「千裏修書爲堵牆,讓他叁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就是修養。現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斤斤計較,不知道退讓,不知道修養,所以,彼此仇恨、鬥爭。做人,修養很重要,這就是德行,就是修德。

  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性,是指我們的本性。本性,就是覺性、佛性。「性德方顯」,時時刻刻覺性現前,心當中都是光明,走到什麼地方都擡頭挺胸,古雲:「心正不怕邪」、「心正不怕雷打」。所以不需要去看相、算命,只要保持心地光明,走到任何地方,都有善神護持。

  《大學》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是大人之學,是君子之學、菩薩之學。如何才能找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白自己的德行,明白心當中有一個覺性。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徹大悟,說道:「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自證得。」釋迦牟尼佛看到天上的星星大徹大悟,每個人都看過星星,爲什麼不是每個人都大徹大悟?因能看的那一念心要向內看,那一念心是本具的。要明白那念心是自己,要去保養那一念心,沒有妄想、沒有昏沈、沒有雜念、沒有惡念、沒有邪見,時時刻刻檢討反省,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白自己的性德。〈師說〉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什麼道?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個道,就是心法。

  《中庸》雲:「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一剎那都不能離開正念,不能離開智慧,不能離開這一念覺性。起了惡念,道就不在了,要馬上檢討反省,堅住正念,把這念心收回來,道就現前了,就是這樣修。佛法講得更明白,道在哪裏?道不離心。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課程這麼多,這些智慧、技能,裝在什麼地方?是在我們的覺性心田裏,覺性不會滅掉。

  白居易一生下來就認識「之、無」二字,這種現象不但中國有,外國也有,一生下來就知道過去的事情,這就是覺性的作用。現在發展到太空時代,一般人只知道崇拜科技、崇拜科學,而不知道科技、科學是我們人類的智慧産生出來的,智慧是由我們這個心靜下來而生。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要修心,覺性是很重要的。有了智慧,看什麼事情都看得很清楚。佛經裏講,衆生的心是粗中之粗,菩薩的心是粗中帶細,佛的心明察秋毫,是細中之細。爲什麼佛的心明察秋毫呢?因爲佛的心當中沒有無明、沒有煩惱,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叁種煩惱統統化除,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沒有一點塵垢,照天照地;就像一潭止水一樣,沒有一點波浪。所以我們要把握重點,找到了心路,就能提升自己,就知道佛在哪裏、道在哪裏,這一生就很愉快,感到人生是最大的盛事。

  (四)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世間上的學問、事業,都要人去做才有辦法成就;出世間的道業、功德,也需要我們自己去努力。「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釋迦牟尼佛爲世所尊,並不是天生而來的,是經過多方面精勤努力的修行所成就。

  「菩薩向五明處學」,五明,指內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聲明。第一,內明,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第二,工巧明,像諸位在學校…

《九十九年度星燈營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