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一百年度春季學界禅七導師開示▪P3

  ..續本文上一頁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就達到「內聖外王」的境界,與現在的科學、哲學毫無沖突。

  (八)

  只要心清淨了,就有智慧,心光明了,就有福報,看任何事情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假使整個世界是一局棋,有的人只看到下一步棋,有的人看到二步、叁步,有的人能看到四步、五步。心清楚了,就能看全盤棋。

  心法是根本,無論做什麼事,無論時代如何進步,都能夠運用這念心,這個道理是曆千古而常新。心淨、心定、心明、心清淨了,心寬體胖,身體也會健康,什麼都看得開,都能從正面看,不會從負面看。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假使不知道這個道理,不原諒他人,不尊重他人,斤斤計較,是非始終沒完沒了。從正面看,海闊天空;退後一步,海闊天空。

  一般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並不是指觀世音菩薩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而是指心淨、心定、心明了,爲人處世能面面觀,近也看得清,遠也看得清,東西南北上下十方,都看得清清楚楚,不會輕舉妄動,就像有一千個眼睛這麼廣大的智慧。每個人只有兩只手,如果有千只手,能做更多的事。哪裏去找一千只手?所謂「君子身可大可小,丈夫志能屈能伸」,什麼事情都願意去做,什麼事都可以去學。當老師的可以教書,也可以打掃清潔……做種種事情,這不是觀音是什麼?這就是千手千眼。佛法一個是事,一個是理。事上來說,要「博學多聞,增長智慧」,如孔子精通六藝,什麼都知道,學這些作什麼?學以致用。不學,什麼都沒有。

  「萬變不離其宗」,心爲根本,這念心是最重要的。禅七最重要的就是放下一切,認識自己。平日大家都很忙,一個人的體力是有限的,精神疲倦了,什麼都放下,靜坐養神,休息叁分鍾,感覺精神就變好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就不會失去方寸。打坐、誦經、念佛,都能幫助心定下來。靜能養神,靜下來之後,就沒有煩躁,心要靜、要定,所謂「甯靜以致遠」,就是這個道理。心定下來之後,還要淨化煩惱,這是更進一步的。

  禅七一開始即爲大衆傳授八關齋戒,經雲:「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所謂「定以伏惑」,定,能把煩惱降伏下來;「慧以斷惑」,自己檢討反省,心當中哪個煩惱最厲害?經常發脾氣,是瞋的煩惱;平時懵懵懂懂、糊裏糊塗,容易做錯事情,是癡的煩惱;財色名食睡,是貪的煩惱。檢討自己哪一樣煩惱重,要針對這個煩惱來對治,這就是慧。我們的心當中有很多煩惱小偷,起一個壞的念頭,就偷了自性功德,心當中就變成一片黑暗;起十個惡念,心當中就是十分黑暗;起一百個惡念,就是一百分黑暗,這個心始終沒有光明。

  夢雖然是虛假的幻境,但是夢從心生,看看自己晚上作夢,夢到光明沒有?一般都很少。心當中有善念,才有光明;惡念就是黑暗。經中說,心淨則國土淨,誦經、持咒、打坐,心清淨了,當下即是淨土;受叁皈五戒、修十善,就是天堂。心惡,就是地獄,處處都在動人家的腦筋,做了壞事,平常都是驚慌恐怖,擔憂東窗事發,這念心已經墮落下去了,墮落在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自己還不知道。

  (九)

  經雲:「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十法界都是由這個心造成的。起貪瞋癡,造五逆十惡,屬于叁惡道;受持五戒,屬于人道;修十善,屬于天道;修四谛、十二因緣,是聲聞緣覺道;修六波羅蜜,是菩薩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佛道。十法界都在一心當中,命由己作,自己可以操控自己的命運,不必向外求。

  所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過去是男性社會,現在則是男女平等,每個人都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但是,自己要知道努力。「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從今種種譬如今日生」,要從心地開始,淨心、定心、明心,只起善念。因爲每個人都有佛性,所以人人皆當成佛。先要知道佛性在哪裏?佛性,就是覺性。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就是覺性。

  覺,有始覺,有不覺。衆生不明白這個道理,是不覺,雖然有覺性,不起作用也等于沒有,每天忙忙碌碌、東奔西跑,受苦受難。現在開始覺悟了,就是始覺,繼續不斷地努力,從觀行覺、相似覺、分證覺、究竟覺,像爬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地,愈來愈光明,愈來愈有福德、有智慧。富貴人家修行學佛,是從光明到光明;貧苦人家修行學佛,是從黑暗到光明,最後都是一樣的。

  禅七首先要了解「道」在哪裏,道就是心,心淨、心定、心明,這就是道。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什麼都不要想。心歇下,但不是個石頭、木頭,聽法這個靈知靈覺要存在。《金剛經》說「無住生心」,要動也動得、靜也靜得。打了瞌睡,知道不要打瞌睡;打了妄想,就要趕快剎車。心當中有兩個小偷,一個是昏沈,一個是妄想,要把這兩個小偷製伏,心就能夠光明,就能得到禅修的利益。

  打禅七坐在這裏,不是空坐、白坐,要在心地上用功。起初用的方法,就是一個「忍」字;第二個,什麼都要放下。學會了忍、學會放下,覺性要存在,聽到什麼聲音、看到什麼境界,不要理它,就是這念心。坐香、行香、跑香,始終不離當念。從這個地方用功,一定可以坐到一支好香。所謂「禅悅爲食,法喜充滿」,心能夠達到甯靜、絕對的狀態,整個身心的感受都不一樣,但是不要去求,而是要歇、要淨、要定、要明,不隨外境所轉;煩惱來了,知道對治。這樣繼續用功,經過一天、二天、叁天、四天……對這念清淨心、無爲心,一定多多少少有所體悟,這支好香一定會現前。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禅──一百年度春季學界禅七導師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