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一百年度春季学界禅七导师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约,一个人的福报是有限的,这一生的福德是过去修善而来的,修善才能积福。过去修了善,这一生拥有几千万、几亿,把它用完就没有了。如果你知道惜福,就能用得很长久;虽然用得长久一点,但资源还是有限,所以不但要节流,还要开源,就是要继续修善,这样一来,福德就无有穷尽。如果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世界就有救了。一个是惜福,一个是修善,但最重要的是心灵的环保。打坐,就是心灵环保,要净化身心,净化心当中的贪瞋痴三毒。就算没有净化,最低限度这七天当中不起贪瞋痴,把它降伏下来,就有清净的功德。

  这个世界是业感所生,要想化为人间净土,要先净化每一个人的心,要转化自己的恶业。我们的恶业,一个是见惑,一个是思惑,一个是无明惑。如果每个人知道把这念心转化清净,外面的风灾、水灾、火灾、土石流……就会消失。因此,佛经里提到「心净则国土净」,我们救不了世界,也必须要先救自己。所谓「业感」,一是共业,一是不共业。例如,全台湾、全世界都在乱,但也有不乱的地方;在一个大灾难当中死了很多人,有的人受伤,有的人只受到惊吓,有的人一点惊吓都没有,这就是不共业。整个世界是一个共同体,怎么样都逃不了。只有在心当中检讨反省,转识成智,转染成净,才能逃避得了这些灾祸。

  (五)

  佛法告诉我们的就是如何趋吉避凶,如何消灾免难,如何长养自己的法身慧命,是人生的真理。禅七直截了当在这念心上用功,这念心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诸佛所传的也是这念心。在这念心上用功,法身慧命就会不生不死,成为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心中,并不是在外面。念佛,是以名昭德,用「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来返照自心、净化自心;我们的心清净了,无量寿无量光,自己就是阿弥陀佛。平时修善积福,属于福报;打禅七则是净化本心,明心见性,这是最高的智慧。

  佛是福慧两足尊,什么是福慧两足尊?日常生活上,知道惜福、修福,细水长流,广积福慧资粮;在禅堂就是专修,净化这一念心。把这一念心延续下去,就能坐到一支好香。什么是好香?坐在这里,只有这一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为什么?《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要了解为什么过去心不可得?什么是心?什么是性?要了解心有无住心、有清净心、有善心、有恶心。在这个地方了解自己,就是无穷尽的生命。古德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现在所说的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什么是「绝学」?绝,并不是断灭,而是绝对。我们这念心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这个世界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东西。相对的就是生灭,有生就有灭;绝对的,是没有生、没有灭。

  诸位听法这念心达到绝对的境界,不但禅堂没有了,整个空间都没有了,这念心超然物外。假使有相对的心,就有生有灭。例如,禅堂在五楼,上面还有六楼,这时五楼是下,六楼是上;到了四楼,四楼是下,五楼变成上了。所以,上下是虚妄的,整个世界的名称、名相,都是虚妄的。在禅堂里,认为禅堂是内,走廊是外;我们在走廊上,又认为外面的庭园是外,走廊又变成内;站在庭园里,外面还有道路,道路又是外,庭园又变成内。哪个是内?哪个是外?哪个是左?哪个是右?男女相也是虚妄的,经过变性手术,男众可以变成女众,女众可以变成男众,是不是虚妄的?一切都是方便,没有一个绝对的,只是随顺众生而说。所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来三十二相也是虚妄的,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在外面找如来,是找不到的。如来在哪里?就在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能闻的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这就是如来,所以说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念心是本具的,没有去,没有来,要在这里认识自己。

  傅大士有一首偈:「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祇这语声是。」我每天起床,佛跟着我一起起床,睡觉时,佛跟着我睡觉,究竟佛在哪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两耳不要听外面的声音,两眼不要看外面的世界,坐在这里,看到什么境界都不要管它,听到什么声音都不要理它,只有这念心,《楞严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这是第一步,要歇得下来。

  大众来打禅七,这段期间,家庭、事业……所有一切都要放下,没有了外面的是非,剩下的就是我们自己了。心当中的妄想也要放下,不打妄想,不打昏沉,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儒家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须臾,就是一剎那。道,是指我们这念心经常要清楚明白,要清明在躬,不可以想东想西、患得患失。

  (六)

  人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伦理生活,还有心灵生活。所谓「人贫不是贫,神贫实是贫」,贫穷不是缺乏财富,有些有钱人拥有几千万、几亿,但每天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心得不到净、得不到定、得不到明,得不到心灵上的生活,仍然是一个贫人。不知道这念心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功德,迷失了,就是在迷的众生,所以说「神贫实是贫」。「神贫无智慧,堕入饿鬼身」,心里经常起贪瞋痴,再富有的人仍然是个贫人,这么多财富,一旦往生,一毛钱也带不走。只有修善积福,净心、定心、明心,寿命才是无穷尽的,这才是我们的真生命。「人贫能养道,是为贫道人」,心能净、能定、能明,这就是心灵世界。

  《尚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的心是很危险的,你动我的脑筋,我动你的脑筋,整个世界都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尔虞我诈,乃至父母兄弟姐妹也互相寻仇、互相猜忌,这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要明白这念心,要知道这念心才是无穷尽的生命。这个道理很少人知道,经云:「道细如毛,心粗如柱」,这念心很微细、很难见、不易修。众生的心是粗中又粗,菩萨的心粗中带细,佛的心细中之细,明察秋毫,洞彻观瞻,无所不知。佛的智慧广大,心净、心定、心明。心达到一个绝对的境界,就有这种功德。所以,先要了解「道」,假使不知道「道」在哪里,就是盲修瞎练,一盲引众盲。

  了解这些道理以后,怎么修?「惟精惟一」,检讨反省、改过向善,时时刻刻检讨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惟精」,就是把渣滓、垃圾统统去掉、炼掉;「惟一」,经常检讨反省,漏尽三惑,这念心归一。「惟精惟一」,这个时候就能放心了,是新生命的开始。所谓「古道热肠」,这念心本来就是,但是没有经过一番熏修,仍是随业流转,沉醉在纸醉金迷、名利权势当中,不知道人还有新的生命。

  人人都称赞孔子很有智慧、很有学问,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什么都不知道,心当中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假使有人问我事情,我告诉他一个因、一个果,一个开始、一个结论,这些我统统都知道。儒家所说的心法与佛法所说的心法,在根本上是相同的,只是有深浅之分。孔子是世间的圣人,如来是出世间的大圣人。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回也其庶乎,屡空。」颜回三个月当中这念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这念心清净、不违仁,悟到了空。禅七当中,心里面的烦恼、妄想、杂念,统统放下,禅宗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空得下来就结业了。

  (七)

  儒家的思想是「内圣外王」,「内圣」,指心要正、要定、要明;「外王」,以慈悲心、智慧心安定社会、统治人民、建立国家。因此,儒家的思想是菩萨的精神。《大学》讲三纲领、八条目,「夫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假使国家没治理好,不可能统治世界;要使国强民富,必须整个社会安定。各大强国都想统治世界,拥有坚甲利兵,乃至飞机、军舰,结果成功了没有?都失败了。所以,要先把国家治理好,才能够天下太平。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先齐家。自己的家庭一定要治好,假使家庭四分五裂、明争暗斗,夫妻不和、儿女争吵,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家庭不和,怎么治理国家?不可能的事。五口之家都治不好,台湾二千三百万人,大陆十四亿人口,怎么治得好?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要以身作则。有言教和身教,家庭才能和谐。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做父母的不能修身,怎么教导子女?做人要有人格、德行,这是最重要的。现在一般人只注重学问、学位、技能,不重视修身,这是错误的教育。父母说到要做到,老师也是说到做到,行住坐卧都要有一个分寸、原则,子女才有一个榜样、标准。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要把身修好,必须先正其心,心要端端正正。这个很重要,就是佛法说的修身正心。心正,不是简单的事。佛法里面讲得很好,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这个道理适用于整个社会。「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要诚、要敬。「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要使我们的意清净,具有正知正见。「先致其知」,即是端正知见。

  怎么样才能把知见端正?「致知在格物」,「格」,就是改革。禅七就是在格物,每个人内心都有烦恼渣滓、七情六欲,都有贪瞋痴慢疑邪见,这就是「物」。「格物」,就是转识成智、化腐朽为神奇,把心当中的烦恼化得干干净净的,心中一片光明,这就是修行。现在一般人认为「自己快乐就好」,但是,你快乐,妨碍人家快乐;你自在,妨碍人家的自在。这样的教育观念、思想观念是错误的。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禅──一百年度春季学界禅七导师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