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一百年度春季学界禅七导师开示
(一)
经云:「禅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禅」是佛的心法。禅七,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禅」的意义。了解了,就知道修行的道路;如果不了解,则会一头雾水。如如不动的这念心是体,这念心究竟在哪里?这念心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念心有体、有相、有用。「教者,佛之口」,佛说法四十九年的一切言教,就是禅的作用。「律者,佛之身」,佛的行住坐卧、一切动静,即是「律」,律就是一种规则、规矩。所以,禅发之于口,就是佛的教;行之于身,就是律;归之于心,就是禅。
佛的心,就称之为「道」。佛法称「外道」不是骂人的话,而是指心外求道。佛法强调,心即是道。怎么求道?怎么修道?必须透过我们的智慧,所以祖师云:「达磨西来一字无」,达磨祖师从西方来,一个字都没有;「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意思即是心外求法、心外求道,是不可能的事。了解这个道理以后,身为佛弟子,就要认清「禅」,了解「道」究竟在哪里?明白了,就称之为悟道;悟了以后,才是真正在修道。
把这条路找到了,才能一步一脚印地去走,这就是修道位,禅宗就称之为「保养圣胎」。所谓「圣胎」,就是指我们这一念觉性。假使保养不好,道就修不好;保养好了,这念心才有定、有慧,才能作主。经过一段时间,把这念心保养成功了,烦恼漏尽了,定慧具足了,行住坐卧这念心都存在,如儒家所说「清明在躬」,永嘉大师〈证道歌〉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念心保养成功了,动也动得,静也静得,行住坐卧都不离开这念心。假使没有经过一段时间来保养,这念心不可能达到风平浪静,不可能像一潭止水、一片明镜一样。因此,悟了这念心,才属于修道。
古德云:「未悟之前犹自可,悟了以后事更多。」没有悟到这念心时,认为自己好像是大菩萨、大修行人一样,通经、通教,能说会道,护持佛法,觉得自己很不错了。等到开悟以后,才知道不是简单的事,才知道修道就是归于自心,念念分明,处处作主,能够掌控心当中的起心动念,只起善念,不起恶念。
心当中的烦恼,有见惑、思惑、无明惑,就好像三个不定时炸弹,要把它化掉,并不是容易的事。烦恼化除多少,这念心净化多少,就证多少果位。以小乘来讲,有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烦恼漏尽,证了四果罗汉,心空境寂,这时,自己就会知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无论何时何地,身口意三业都不会退转、不会染污。这一生「所作已办」,一切恶业统统没有了,种子统统没有了。「不受后有」,来世没有生死。
(二)
佛法是一种智慧,证到菩萨果,有菩萨果的境界;证到罗汉果,有罗汉果的境界。现在一般人说自己是什么罗汉转世、什么菩萨转世、什么如来转世,这都是胡说八道。但是不了解佛法的人就半信半疑,相信他是济公、观音转世,就上当了。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先要了解「道」是什么,然后才来实践。禅堂就是一个实验室,如何静坐才能得到利益?必须要先了解「禅」的意义。「禅者,佛之心」,什么是佛之心?就是诸位听法这一念心,要清楚、要明白、要空,一尘不染。要达到这个境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炼、长期的熏习。禅七以七天为期限,最少是七天,才能够降伏自己的妄想、降伏自己的恶念。《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我们必须先降伏自己的妄心,能够掌控自己,只起善念,不起恶念,这是第一步。起了恶念,马上惭愧忏悔,要照破,这就是降伏其心。
有智慧的人才能降伏自心,才能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心,嘴巴讲错话、骂了人、跟别人起了冲突之后,才知道自己乱讲话,不知道分寸;但是,这也是一种觉察、一种觉悟,这是第二种。有些人讲错了话,和别人争吵,起了冲突、起了仇恨、起了斗争,马上就动之于身,打对方一耳光,才发现:「唉呀,我怎么打人家,这是动粗啊!君子动口,小人动手。」马上惭愧、忏悔,这是第三种。更等而下之的,不但打架,甚至于动刀动枪,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还说自己有道理,这就是众生,没有觉。
上等智慧的人,心一动马上就能控制自己,这就是观照、觉察、觉照。佛经云:「佛者,觉也。」佛在什么地方?佛是没有形象的,佛就是每个人的佛性、觉性。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灵山在哪里?诸位听法这念心静下来了,心清净了,烦恼漏尽了,就是灵山。灵山不是在外面,很多人去朝山、朝圣,心生恭敬,也有一些功德,但真正的圣在哪里?圣就在自己的心当中。禅七就是讲这念心,心即是佛,心明了、心净了,就是圣,这就是一条道路,悟就是悟这个。许多人修行很久,始终是在诵经、持咒,在礼忏、修善,并不了解究竟佛在哪里、道在哪里。
古时,高峰原妙禅师到外面寻师访道,都没有开悟。在旅店住的某一天,忽然生病发烧,到了晚上,口渴得不得了,从床上爬起来慢慢摸黑到厨房里找水喝。东摸西摸,找到一盆水,拿起来就喝。这水闻起来很香,喝起来又甜,一口气就喝完了。隔天一早,感觉病好了大半,想到昨晚在厨房里喝的水又香又甜,于是又到厨房里去,找到那一盆水,一看才知道是又臭又脏的洗脚水,忍不住呕吐,当下忽然彻悟,说了一首偈子:「饮之甚甘,闻之甚臭,非关外物,净秽由心。」同样的一盆水,昨天喝起来又香又甜,今天看到又脏又臭,为什么昨天没有这个境界?因为眼睛看见了,心生分别,所谓「万法由心」、「境由心生」,就是悟到这念心的作用。
(三)
禅七期间,不要打妄想,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一念不生。虽然一念不生,这念心却不是一个石头,要清楚明白。「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任何善事都要去做,心无善念不起,口无好话不说,身无善事不行。悟了这个道理,了解这念心有静、有动,必须要保养。所以,在禅七当中,要保养这念心。在禅堂里是保养圣胎,出了禅堂就要面对社会、面对现实,在动中磨炼这念心。无论是动、是静,都是禅,要静也静得、动也动得。所以,先要参悟,悟了以后要修,要保养圣胎。保养成功了,才能成道。
悟了以后才知道,这念心不简单,有些人虽然是悟了,但没有经过保养,八识田中善业、恶业的种子,没有办法转过来。所以,必须经过一番历练、磨炼。悟到以后,这念心达到一个定、慧的境界了,自己就有所感受体会。南台守安禅师云:「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要达到心当中一个念头都没有的绝对境界。假使没有经过检讨反省,没有经过一番净化,这念心没有办法宁静。所以参悟,一个是悟这念心,一个是禅修,要修这念心。
每个人都希望坐到一支好香,但是假使平时很少静坐,现在坐在这里,双腿又酸又痛又麻,心烦意乱,如坐针毡,就像在坐牢一样,这就必须要忍耐,只有一个「忍」字,没有别的。忍到最后,身体慢慢柔软了,心慢慢静下来了,身得轻安了。第二步,心真正静下来了,感觉四十分钟一剎那就过去了。因为这念心清净了,达到绝对的境界,没有时间、空间。所以,我们要了解这念心,心即是道,在这个地方才能体会到佛法的真实性,才能体会到人生是很有价值的,生命是无穷尽的。
什么是无穷尽的生命?一般人的解释是一代传一代,下一代又传下一代,子子孙孙无穷尽。这里并不是这个意思。儒家说「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也是一种说法,要达到这个境界也不简单。何谓立德?一个人要有道德,要有人格,要有伦理,这是最起码的。《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所说的德,除了内心以外,仁、义、礼、智、信,是否做到?这些做到了,还有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学校伦理、政治伦理,这些都要做到,这就是德。进一步,还要立功、立言。立功,要对社会有所贡献。立言,要有著述。一个人的生命达到了三不朽,也是不简单,所谓「流芳千古」,虽然人死了,但是精神不死。释迦牟尼佛三惑漏尽,佛的修行、人格、道德、智慧、慈悲、德行,令后世景仰,乃至塑像礼拜,以表达内心的崇敬。佛弟子更建立道场,弘扬佛法,续佛慧命。佛所留下来的教化,集结成三藏经典,是智慧的宝库,就像儒家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四)
进一步说,立德、立功、立言,仍属于世间法,因为世间无常,最后整个世界都要坏掉,没有什么是不朽的。佛经里记载,有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末法有一万年,这一万年一过,就没有佛法了。末法时代乱象百出,例如,看了不良少年一眼,他马上就打你一拳、捅你一刀。末法时代,人心变得疯狂,人心不净、不定,已经颠倒了,沉醉在歌舞升平当中,没有善法可言,所以整个世界草木皆兵。
佛经里提到世界有小三灾、大三灾。小三灾,一是刀兵灾;一是饥馑灾,缺乏粮食;一是疾疫灾,如:SARS、禽流感、超级细菌,瘟疫一来,群医束手无策。
这个世界是众生的善恶业所感,现在全世界都在担忧地球暖化、恐怖攻击、生化战争,事实上,研究及试爆核子武器,都是自己破坏自己。以食物为例,猪肉、牛肉、鸭肉……什么肉都有毒,罐装食物有毒,蔬菜里也有残毒,整个世界都有毒。
此外,还有火灾、水灾、风灾、土石流……全世界都有这些灾难。大家能够在这里安心地打坐、修行,不仅是最大的福报,也能消除自己的恶业。
一般人也知道要从环保、要从节省资源来救这个世界。佛法就是告诉大众要惜福、修福,第一个,要节…
《禅──一百年度春季学界禅七导师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