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一百年度春季學界禅七導師開示

  禅──一百年度春季學界禅七導師開示

  (一)

  經雲:「禅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禅」是佛的心法。禅七,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禅」的意義。了解了,就知道修行的道路;如果不了解,則會一頭霧水。如如不動的這念心是體,這念心究竟在哪裏?這念心究竟是什麼樣子?

  這念心有體、有相、有用。「教者,佛之口」,佛說法四十九年的一切言教,就是禅的作用。「律者,佛之身」,佛的行住坐臥、一切動靜,即是「律」,律就是一種規則、規矩。所以,禅發之于口,就是佛的教;行之于身,就是律;歸之于心,就是禅。

  佛的心,就稱之爲「道」。佛法稱「外道」不是罵人的話,而是指心外求道。佛法強調,心即是道。怎麼求道?怎麼修道?必須透過我們的智慧,所以祖師雲:「達磨西來一字無」,達磨祖師從西方來,一個字都沒有;「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幹洞庭湖。」意思即是心外求法、心外求道,是不可能的事。了解這個道理以後,身爲佛弟子,就要認清「禅」,了解「道」究竟在哪裏?明白了,就稱之爲悟道;悟了以後,才是真正在修道。

  把這條路找到了,才能一步一腳印地去走,這就是修道位,禅宗就稱之爲「保養聖胎」。所謂「聖胎」,就是指我們這一念覺性。假使保養不好,道就修不好;保養好了,這念心才有定、有慧,才能作主。經過一段時間,把這念心保養成功了,煩惱漏盡了,定慧具足了,行住坐臥這念心都存在,如儒家所說「清明在躬」,永嘉大師〈證道歌〉雲:「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這念心保養成功了,動也動得,靜也靜得,行住坐臥都不離開這念心。假使沒有經過一段時間來保養,這念心不可能達到風平浪靜,不可能像一潭止水、一片明鏡一樣。因此,悟了這念心,才屬于修道。

  古德雲:「未悟之前猶自可,悟了以後事更多。」沒有悟到這念心時,認爲自己好像是大菩薩、大修行人一樣,通經、通教,能說會道,護持佛法,覺得自己很不錯了。等到開悟以後,才知道不是簡單的事,才知道修道就是歸于自心,念念分明,處處作主,能夠掌控心當中的起心動念,只起善念,不起惡念。

  心當中的煩惱,有見惑、思惑、無明惑,就好像叁個不定時炸彈,要把它化掉,並不是容易的事。煩惱化除多少,這念心淨化多少,就證多少果位。以小乘來講,有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叁果向、叁果、四果向、四果。煩惱漏盡,證了四果羅漢,心空境寂,這時,自己就會知道「我生已盡,梵行已立」,無論何時何地,身口意叁業都不會退轉、不會染汙。這一生「所作已辦」,一切惡業統統沒有了,種子統統沒有了。「不受後有」,來世沒有生死。

  (二)

  佛法是一種智慧,證到菩薩果,有菩薩果的境界;證到羅漢果,有羅漢果的境界。現在一般人說自己是什麼羅漢轉世、什麼菩薩轉世、什麼如來轉世,這都是胡說八道。但是不了解佛法的人就半信半疑,相信他是濟公、觀音轉世,就上當了。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先要了解「道」是什麼,然後才來實踐。禅堂就是一個實驗室,如何靜坐才能得到利益?必須要先了解「禅」的意義。「禅者,佛之心」,什麼是佛之心?就是諸位聽法這一念心,要清楚、要明白、要空,一塵不染。要達到這個境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必須經過長期的磨煉、長期的熏習。禅七以七天爲期限,最少是七天,才能夠降伏自己的妄想、降伏自己的惡念。《金剛經》雲:「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我們必須先降伏自己的妄心,能夠掌控自己,只起善念,不起惡念,這是第一步。起了惡念,馬上慚愧忏悔,要照破,這就是降伏其心。

  有智慧的人才能降伏自心,才能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心,嘴巴講錯話、罵了人、跟別人起了沖突之後,才知道自己亂講話,不知道分寸;但是,這也是一種覺察、一種覺悟,這是第二種。有些人講錯了話,和別人爭吵,起了沖突、起了仇恨、起了鬥爭,馬上就動之于身,打對方一耳光,才發現:「唉呀,我怎麼打人家,這是動粗啊!君子動口,小人動手。」馬上慚愧、忏悔,這是第叁種。更等而下之的,不但打架,甚至于動刀動槍,這個時候還不知道,還說自己有道理,這就是衆生,沒有覺。

  上等智慧的人,心一動馬上就能控製自己,這就是觀照、覺察、覺照。佛經雲:「佛者,覺也。」佛在什麼地方?佛是沒有形象的,佛就是每個人的佛性、覺性。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靈山在哪裏?諸位聽法這念心靜下來了,心清淨了,煩惱漏盡了,就是靈山。靈山不是在外面,很多人去朝山、朝聖,心生恭敬,也有一些功德,但真正的聖在哪裏?聖就在自己的心當中。禅七就是講這念心,心即是佛,心明了、心淨了,就是聖,這就是一條道路,悟就是悟這個。許多人修行很久,始終是在誦經、持咒,在禮忏、修善,並不了解究竟佛在哪裏、道在哪裏。

  古時,高峰原妙禅師到外面尋師訪道,都沒有開悟。在旅店住的某一天,忽然生病發燒,到了晚上,口渴得不得了,從床上爬起來慢慢摸黑到廚房裏找水喝。東摸西摸,找到一盆水,拿起來就喝。這水聞起來很香,喝起來又甜,一口氣就喝完了。隔天一早,感覺病好了大半,想到昨晚在廚房裏喝的水又香又甜,于是又到廚房裏去,找到那一盆水,一看才知道是又臭又髒的洗腳水,忍不住嘔吐,當下忽然徹悟,說了一首偈子:「飲之甚甘,聞之甚臭,非關外物,淨穢由心。」同樣的一盆水,昨天喝起來又香又甜,今天看到又髒又臭,爲什麼昨天沒有這個境界?因爲眼睛看見了,心生分別,所謂「萬法由心」、「境由心生」,就是悟到這念心的作用。

  (叁)

  禅七期間,不要打妄想,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一念不生。雖然一念不生,這念心卻不是一個石頭,要清楚明白。「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任何善事都要去做,心無善念不起,口無好話不說,身無善事不行。悟了這個道理,了解這念心有靜、有動,必須要保養。所以,在禅七當中,要保養這念心。在禅堂裏是保養聖胎,出了禅堂就要面對社會、面對現實,在動中磨煉這念心。無論是動、是靜,都是禅,要靜也靜得、動也動得。所以,先要參悟,悟了以後要修,要保養聖胎。保養成功了,才能成道。

  悟了以後才知道,這念心不簡單,有些人雖然是悟了,但沒有經過保養,八識田中善業、惡業的種子,沒有辦法轉過來。所以,必須經過一番曆練、磨煉。悟到以後,這念心達到一個定、慧的境界了,自己就有所感受體會。南臺守安禅師雲:「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緣無事可思量。」要達到心當中一個念頭都沒有的絕對境界。假使沒有經過檢討反省,沒有經過一番淨化,這念心沒有辦法甯靜。所以參悟,一個是悟這念心,一個是禅修,要修這念心。

  每個人都希望坐到一支好香,但是假使平時很少靜坐,現在坐在這裏,雙腿又酸又痛又麻,心煩意亂,如坐針氈,就像在坐牢一樣,這就必須要忍耐,只有一個「忍」字,沒有別的。忍到最後,身體慢慢柔軟了,心慢慢靜下來了,身得輕安了。第二步,心真正靜下來了,感覺四十分鍾一剎那就過去了。因爲這念心清淨了,達到絕對的境界,沒有時間、空間。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念心,心即是道,在這個地方才能體會到佛法的真實性,才能體會到人生是很有價值的,生命是無窮盡的。

  什麼是無窮盡的生命?一般人的解釋是一代傳一代,下一代又傳下一代,子子孫孫無窮盡。這裏並不是這個意思。儒家說「叁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這也是一種說法,要達到這個境界也不簡單。何謂立德?一個人要有道德,要有人格,要有倫理,這是最起碼的。《大學》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儒家所說的德,除了內心以外,仁、義、禮、智、信,是否做到?這些做到了,還有家庭倫理、社會倫理、學校倫理、政治倫理,這些都要做到,這就是德。進一步,還要立功、立言。立功,要對社會有所貢獻。立言,要有著述。一個人的生命達到了叁不朽,也是不簡單,所謂「流芳千古」,雖然人死了,但是精神不死。釋迦牟尼佛叁惑漏盡,佛的修行、人格、道德、智慧、慈悲、德行,令後世景仰,乃至塑像禮拜,以表達內心的崇敬。佛弟子更建立道場,弘揚佛法,續佛慧命。佛所留下來的教化,集結成叁藏經典,是智慧的寶庫,就像儒家所說的「立德、立功、立言」叁不朽。

  (四)

  進一步說,立德、立功、立言,仍屬于世間法,因爲世間無常,最後整個世界都要壞掉,沒有什麼是不朽的。佛經裏記載,有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時代,我們現在是末法時代。末法有一萬年,這一萬年一過,就沒有佛法了。末法時代亂象百出,例如,看了不良少年一眼,他馬上就打你一拳、捅你一刀。末法時代,人心變得瘋狂,人心不淨、不定,已經顛倒了,沈醉在歌舞升平當中,沒有善法可言,所以整個世界草木皆兵。

  佛經裏提到世界有小叁災、大叁災。小叁災,一是刀兵災;一是饑馑災,缺乏糧食;一是疾疫災,如:SARS、禽流感、超級細菌,瘟疫一來,群醫束手無策。

  這個世界是衆生的善惡業所感,現在全世界都在擔憂地球暖化、恐怖攻擊、生化戰爭,事實上,研究及試爆核子武器,都是自己破壞自己。以食物爲例,豬肉、牛肉、鴨肉……什麼肉都有毒,罐裝食物有毒,蔬菜裏也有殘毒,整個世界都有毒。

  此外,還有火災、水災、風災、土石流……全世界都有這些災難。大家能夠在這裏安心地打坐、修行,不僅是最大的福報,也能消除自己的惡業。

  一般人也知道要從環保、要從節省資源來救這個世界。佛法就是告訴大衆要惜福、修福,第一個,要節…

《禅──一百年度春季學界禅七導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