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一百年度春季學界禅七導師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約,一個人的福報是有限的,這一生的福德是過去修善而來的,修善才能積福。過去修了善,這一生擁有幾千萬、幾億,把它用完就沒有了。如果你知道惜福,就能用得很長久;雖然用得長久一點,但資源還是有限,所以不但要節流,還要開源,就是要繼續修善,這樣一來,福德就無有窮盡。如果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世界就有救了。一個是惜福,一個是修善,但最重要的是心靈的環保。打坐,就是心靈環保,要淨化身心,淨化心當中的貪瞋癡叁毒。就算沒有淨化,最低限度這七天當中不起貪瞋癡,把它降伏下來,就有清淨的功德。

  這個世界是業感所生,要想化爲人間淨土,要先淨化每一個人的心,要轉化自己的惡業。我們的惡業,一個是見惑,一個是思惑,一個是無明惑。如果每個人知道把這念心轉化清淨,外面的風災、水災、火災、土石流……就會消失。因此,佛經裏提到「心淨則國土淨」,我們救不了世界,也必須要先救自己。所謂「業感」,一是共業,一是不共業。例如,全臺灣、全世界都在亂,但也有不亂的地方;在一個大災難當中死了很多人,有的人受傷,有的人只受到驚嚇,有的人一點驚嚇都沒有,這就是不共業。整個世界是一個共同體,怎麼樣都逃不了。只有在心當中檢討反省,轉識成智,轉染成淨,才能逃避得了這些災禍。

  (五)

  佛法告訴我們的就是如何趨吉避凶,如何消災免難,如何長養自己的法身慧命,是人生的真理。禅七直截了當在這念心上用功,這念心就是我們的法身慧命,諸佛所傳的也是這念心。在這念心上用功,法身慧命就會不生不死,成爲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在哪裏?就在我們的心中,並不是在外面。念佛,是以名昭德,用「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來返照自心、淨化自心;我們的心清淨了,無量壽無量光,自己就是阿彌陀佛。平時修善積福,屬于福報;打禅七則是淨化本心,明心見性,這是最高的智慧。

  佛是福慧兩足尊,什麼是福慧兩足尊?日常生活上,知道惜福、修福,細水長流,廣積福慧資糧;在禅堂就是專修,淨化這一念心。把這一念心延續下去,就能坐到一支好香。什麼是好香?坐在這裏,只有這一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爲什麼?《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要了解爲什麼過去心不可得?什麼是心?什麼是性?要了解心有無住心、有清淨心、有善心、有惡心。在這個地方了解自己,就是無窮盡的生命。古德雲:「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我們現在所說的就是「爲往聖繼絕學」。什麼是「絕學」?絕,並不是斷滅,而是絕對。我們這念心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這個世界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東西。相對的就是生滅,有生就有滅;絕對的,是沒有生、沒有滅。

  諸位聽法這念心達到絕對的境界,不但禅堂沒有了,整個空間都沒有了,這念心超然物外。假使有相對的心,就有生有滅。例如,禅堂在五樓,上面還有六樓,這時五樓是下,六樓是上;到了四樓,四樓是下,五樓變成上了。所以,上下是虛妄的,整個世界的名稱、名相,都是虛妄的。在禅堂裏,認爲禅堂是內,走廊是外;我們在走廊上,又認爲外面的庭園是外,走廊又變成內;站在庭園裏,外面還有道路,道路又是外,庭園又變成內。哪個是內?哪個是外?哪個是左?哪個是右?男女相也是虛妄的,經過變性手術,男衆可以變成女衆,女衆可以變成男衆,是不是虛妄的?一切都是方便,沒有一個絕對的,只是隨順衆生而說。所以《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來叁十二相也是虛妄的,又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在外面找如來,是找不到的。如來在哪裏?就在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能聞的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這就是如來,所以說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念心是本具的,沒有去,沒有來,要在這裏認識自己。

  傅大士有一首偈:「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我每天起床,佛跟著我一起起床,睡覺時,佛跟著我睡覺,究竟佛在哪裏?「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兩耳不要聽外面的聲音,兩眼不要看外面的世界,坐在這裏,看到什麼境界都不要管它,聽到什麼聲音都不要理它,只有這念心,《楞嚴經》雲,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這是第一步,要歇得下來。

  大衆來打禅七,這段期間,家庭、事業……所有一切都要放下,沒有了外面的是非,剩下的就是我們自己了。心當中的妄想也要放下,不打妄想,不打昏沈,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儒家雲:「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須臾,就是一剎那。道,是指我們這念心經常要清楚明白,要清明在躬,不可以想東想西、患得患失。

  (六)

  人有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倫理生活,還有心靈生活。所謂「人貧不是貧,神貧實是貧」,貧窮不是缺乏財富,有些有錢人擁有幾千萬、幾億,但每天花天酒地、吃喝玩樂,心得不到淨、得不到定、得不到明,得不到心靈上的生活,仍然是一個貧人。不知道這念心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功德,迷失了,就是在迷的衆生,所以說「神貧實是貧」。「神貧無智慧,墮入餓鬼身」,心裏經常起貪瞋癡,再富有的人仍然是個貧人,這麼多財富,一旦往生,一毛錢也帶不走。只有修善積福,淨心、定心、明心,壽命才是無窮盡的,這才是我們的真生命。「人貧能養道,是爲貧道人」,心能淨、能定、能明,這就是心靈世界。

  《尚書》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的心是很危險的,你動我的腦筋,我動你的腦筋,整個世界都是爲了利益,不擇手段,爾虞我詐,乃至父母兄弟姐妹也互相尋仇、互相猜忌,這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要明白這念心,要知道這念心才是無窮盡的生命。這個道理很少人知道,經雲:「道細如毛,心粗如柱」,這念心很微細、很難見、不易修。衆生的心是粗中又粗,菩薩的心粗中帶細,佛的心細中之細,明察秋毫,洞徹觀瞻,無所不知。佛的智慧廣大,心淨、心定、心明。心達到一個絕對的境界,就有這種功德。所以,先要了解「道」,假使不知道「道」在哪裏,就是盲修瞎練,一盲引衆盲。

  了解這些道理以後,怎麼修?「惟精惟一」,檢討反省、改過向善,時時刻刻檢討身口意叁業是否清淨?「惟精」,就是把渣滓、垃圾統統去掉、煉掉;「惟一」,經常檢討反省,漏盡叁惑,這念心歸一。「惟精惟一」,這個時候就能放心了,是新生命的開始。所謂「古道熱腸」,這念心本來就是,但是沒有經過一番熏修,仍是隨業流轉,沈醉在紙醉金迷、名利權勢當中,不知道人還有新的生命。

  人人都稱贊孔子很有智慧、很有學問,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我什麼都不知道,心當中空空如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兩端而竭焉。」假使有人問我事情,我告訴他一個因、一個果,一個開始、一個結論,這些我統統都知道。儒家所說的心法與佛法所說的心法,在根本上是相同的,只是有深淺之分。孔子是世間的聖人,如來是出世間的大聖人。孔子說:「回也,其心叁月不違仁。」「回也其庶乎,屢空。」顔回叁個月當中這念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這念心清淨、不違仁,悟到了空。禅七當中,心裏面的煩惱、妄想、雜念,統統放下,禅宗雲:「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爲,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空得下來就結業了。

  (七)

  儒家的思想是「內聖外王」,「內聖」,指心要正、要定、要明;「外王」,以慈悲心、智慧心安定社會、統治人民、建立國家。因此,儒家的思想是菩薩的精神。《大學》講叁綱領、八條目,「夫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假使國家沒治理好,不可能統治世界;要使國強民富,必須整個社會安定。各大強國都想統治世界,擁有堅甲利兵,乃至飛機、軍艦,結果成功了沒有?都失敗了。所以,要先把國家治理好,才能夠天下太平。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要把國家治理好,必須先齊家。自己的家庭一定要治好,假使家庭四分五裂、明爭暗鬥,夫妻不和、兒女爭吵,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家庭不和,怎麼治理國家?不可能的事。五口之家都治不好,臺灣二千叁百萬人,大陸十四億人口,怎麼治得好?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要以身作則。有言教和身教,家庭才能和諧。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做父母的不能修身,怎麼教導子女?做人要有人格、德行,這是最重要的。現在一般人只注重學問、學位、技能,不重視修身,這是錯誤的教育。父母說到要做到,老師也是說到做到,行住坐臥都要有一個分寸、原則,子女才有一個榜樣、標准。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要把身修好,必須先正其心,心要端端正正。這個很重要,就是佛法說的修身正心。心正,不是簡單的事。佛法裏面講得很好,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精進、正定,這個道理適用于整個社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要誠、要敬。「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要使我們的意清淨,具有正知正見。「先致其知」,即是端正知見。

  怎麼樣才能把知見端正?「致知在格物」,「格」,就是改革。禅七就是在格物,每個人內心都有煩惱渣滓、七情六欲,都有貪瞋癡慢疑邪見,這就是「物」。「格物」,就是轉識成智、化腐朽爲神奇,把心當中的煩惱化得幹幹淨淨的,心中一片光明,這就是修行。現在一般人認爲「自己快樂就好」,但是,你快樂,妨礙人家快樂;你自在,妨礙人家的自在。這樣的教育觀念、思想觀念是錯誤的。

  「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

《禅──一百年度春季學界禅七導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