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百年度夏季學界精進禅七開示

  一百年度夏季學界精進禅七開示

  

  (一)

  

  

  禅七,就是在七天當中調和我們的身心。一個是身,一個是心,要把身心調和。調和了以後,要放下;放下了以後,我們這念心才會自在,再慢慢地淨化、提升,達到心空境寂的境界。禅宗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就是禅七的目的。

  

  古德雲:「萬丈高樓平地起,英雄不論出身低。」要想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還是要從基礎做起。例如,要修萬丈高樓,必須打好地基;假使地基打不好,可能才修兩層樓就倒了。佛法的地基,就是持戒,以戒爲根本,所謂「戒定慧叁無漏學」。昨天大衆受了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是出世法,但是,每個人受戒的功德不一樣、成果不一樣,就看受戒的發心,是不是真正發了這個心來求出世法。

  

  世間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八苦交煎。認識這些道理以後,進一步要脫離這些苦海。何謂苦海?這些苦難就像海一樣,這麼深、這麼廣大。假使沒有渡海的舟筏,就沒有辦法脫離苦海。因此,佛爲了普度衆生,使每個人都能從苦海、從苦難當中出離,到達清涼的世界、涅槃的彼岸,就是以持戒的方法,使衆生都能達到涅槃寂靜的極樂世界。

  

  世間的每一個人都追求幸福、快樂,但是,所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幸福,也不是真正的快樂,而是用物質生活的刺激,讓身體暫時得到一種滿足;得到滿足之後,心又感覺很空虛、很寂寞、很無奈。有些人有了錢,還想要更多的錢;有了名,還想要繼續往上爬;有了利,還想要更多的利……我們慢慢去觀察,即使擁有了更多的財富,心靈還是得不到滿足。俗話說:「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人心不足蛇吞象」,現在的人不知道知足常樂、安貧樂道,這些觀念已經淡化了。

  

  佛法是以人爲根本,人以心爲根本,心以覺性爲根本。世界上有六十多億人口,每個人的環境、生活、身體、智慧……完全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就是過去所種的因。無論是叁皈依、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每一個戒都分成叁品九級──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上品又分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又分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品又分爲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

  

  以五戒而言,就是儒家所說的「仁、義、禮、智、信」五常,看看五戒做了多少、五常做了多少,以叁品九級的標准,給自己打個分數,看自己達到什麼程度,所以,今生雖然得到人身,仍有上、中、下的差別。

  

  過去修了善法、修了福報,今生再來做人,有上、中、下的差別。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就知道在座的每一位都很有福氣,第一,每個人都有好的家庭、好的事業,都有健康的身體、都有智慧,這是不簡單的,是前世修來的。儒家說「立德、立功、立言」叁不朽,這是世間的福報。有了世間的福報還不夠,進一步,心要淨、要定、要明,這就屬于慧根,佛法稱之爲菩提心。有福報又有慧根,福慧雙修,就是真正的菩薩行。有福報,心又能淨、能定、能明,又有智慧,在世間上的事業發展、出世法的道業,都能達到最圓滿的境界。所以,佛法說以人爲根本,就是這個道理。既然以人爲根本,就要先建立完整的人格,所以禅七的第一天受持戒法,以戒爲基礎。

  

  不但佛法強調戒,儒家也是一樣,孔子說:「及其少也,血氣未充,戒之在色」,十二、叁歲的少年,血氣未充,不能産生男女關系,所以說「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年紀稍長,血氣方剛,戒之在鬥,不要爲了幾句話忍不下來,跟人家吵架、打架,最後玉石俱焚。「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年紀大了,想要享受一下,就會起貪心,因此「戒之在得」。所以,儒家也有戒法。

  

  現在是民主時代,約束的標准就是法律。每個人都不能違犯國家的法律;犯了法,做什麼事情都不容易成就。所以,要把人做好,就要有完整的人格。一般人只知道拚事業,只知道功成名就,卻忽略做人的道理。人除了要有智慧、有德行,最重要的還要有心靈的世界。

  

  佛經說「聞、思、修」叁慧,受了八關齋戒之後,自己想一想,有哪八條戒?自己有沒有做到?由于每個人的心境不一樣,所得到的成果就不一樣。這一天一夜當中,不但身不犯,心也不犯。心裏想入非非,戒就有缺失。所以,身、口、意叁業要相應,不但身要做到,口也要相應,心與這個戒也要相應。相應到什麼程度,就打一個分數。

  

  最後,要歸于戒體、會歸心地,心要淨、要定。能做到這樣,受一天一夜八關齋戒,功德就不可思議,未來不犯殺、盜、淫,身、口、意叁業清淨,往生天上,天福享盡,再到人世出家修行,成道證果,這是八關齋戒一日一夜的功德。

  

  禅七第一天,大家把戒落實了,叁業清淨,人格完整了。所以,聞了以後再思,要對這個道理一點懷疑都沒有,具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思了以後再修,受持八關齋戒就有無量的功德。

  

  佛法以戒爲根本,有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戒的種類很多,都是以叁皈、五戒爲根本。戒有事、有理。一條一條的戒,是事;理,就是會歸心地。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要會歸心地。心地,就是我們的靈知靈覺、我們的覺性,也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個覺性。要把這個覺性靜下來、定下來,堅住正念,隨順覺性,就要以戒爲根本。

  

  

  (二)

  過去有所謂的「南能北秀」,惠能大師是大徹大悟的大善知識,在南方弘揚佛法;神秀大師在北方,朝廷拜神秀大師爲國師。一日,神秀大師對弟子志誠說:「你現在到六祖大師那裏去聽聞無上法。」志誠說:「師父,您是當今的國師,通達叁藏,爲什麼還要派我去六祖大師那裏聽法呢?」神秀大師說:「你這是小人之見。六祖大師已經證到無師智,雖然我通達叁藏,卻不如六祖大師。」志誠聽了神秀大師這一番話,就到六祖大師那裏,看看六祖大師究竟說些什麼法。

  

  六祖大師一開堂講法,馬上就知道這件事,便說:「今天有人來盜法。」志誠趕緊從大衆當中出來頂禮,說:「我的師父派我來親近六祖大師,我現在頂禮您,大衆已知道了,就不算盜法。」六祖大師說:「好,你現在是來求法的,過去的就算了,我們作人要公公開開,要正大光明。」六祖大師問:「你在你的師父那裏學佛很久了,你的師父講些什麼法?簡單說說你自己領悟的心得。」志誠說:「師父告訴我們要修戒、修定、修慧。」這就是剛才所說的,戒、定、慧叁無漏學,是我們的根本,也是作人的根本。

  

  六祖大師問:「你師父對戒、定、慧怎麼解釋?」這個很重要,解釋是一個智慧、是一個理論;有了智慧,有了理論,就有了眼睛。我們學佛,一個是行、一個是解。解是知解,正確的知解猶如眼睛,有眼睛就看到前面一條光明的道路,才能愈走愈光明。現在全世界的宗教很多,他們也很精進向前走,走到前面碰壁了,碰壁了就要回頭,乃至于走到懸崖絕壁就會掉下去,那是邪見外道。所以我們信宗教一定要有智慧,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就是要知道戒、定、慧叁無漏學是根本。

  

  志誠回答:「我的師父告訴我,諸惡莫作就是戒,衆善奉行就是慧,自淨其意就是定。」打坐時,要把這個心放下,只有這念心,沒有妄想、沒有顛倒、沒有昏沈,意根要清淨,這就是定。六祖大師說:「這個戒、定、慧很高明,你們照著這個方法去做,一定有進步,一定有功德。不過,我還有一個戒、定、慧。」志誠心想:「奇怪,怎麼還有一個戒、定、慧呢?」于是,志誠問:「請問是什麼呢?」

  

  大家要注意聽,這就是心地法門,是最高的層次,這就是理,這個理一般人不容易了解。六祖大師說:「心地無非自性戒」,諸位聽法這念心無非。什麼叫作「非」?不應該做的,我們就不要去做,心當中不能有是是非非,因爲是與非是弄不清的。過去認爲是是,現在認爲是非,由于每個人的觀念、立場不一樣,所以沒有絕對的是與非。同樣一件事情,由于看法不一樣、知見不一樣,所以是非善惡都不一樣。

  

  六祖大師又說:「心地無亂自性定」,心裏不打妄想,就是定,不要另外去修定;因爲修出來的定有成、有壞,這是一定的道理。什麼是慧?「心地無癡自性慧,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叁昧」,明白這個道理了,行住坐臥、動靜閑忙,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行住坐臥都無有障礙,「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

  

  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百花叢,什麼花都有,每一個人就是一種花,組合成花花綠綠的世界。你在這個花花綠綠的世界裏橫沖直撞,在裏面做種種事、辦種種活動,在裏面隨順衆生……都可以,但是,最後要「片葉不沾身」。什麼叫「不沾身」?不貪、不瞋、不癡、不取、不舍,見到好的境界,不要歡喜;見到不好的境界,也不煩惱,這就是《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經雲:「見境不生貪愛,于理不生分別」,這就是大乘佛法。雖然身處在五濁惡世,在這個社會的大染缸裏進進出出,但身心都是清淨的。六祖大師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假使做不到,就需要修戒、修定、修慧──諸惡莫作即是戒,衆善奉行就是慧,自淨其意就是定,可以分開來做。

  

  禅,是以戒爲根本。萬丈高樓平地起,受戒就是把基礎打好。這個戒要根深柢固,要思惟什麼是八關齋戒,一條一條地思惟,最後歸于自心。受持這個戒,就是一百分。假使受了戒,每一條戒都不清楚,昏昏沈沈、迷迷糊糊,雖然也是受戒,這個分數就很低,可能還不及格。所以,同樣是一件事情,發心不同,它的品位高低、功德成就都不一樣。

  

  

  

  (叁)

  經中說「…

《一百年度夏季學界精進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萬法歸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