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度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
(一)
禅七,就是在七天当中调和我们的身心。一个是身,一个是心,要把身心调和。调和了以后,要放下;放下了以后,我们这念心才会自在,再慢慢地净化、提升,达到心空境寂的境界。禅宗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就是禅七的目的。
古德云:「万丈高楼平地起,英雄不论出身低。」要想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还是要从基础做起。例如,要修万丈高楼,必须打好地基;假使地基打不好,可能才修两层楼就倒了。佛法的地基,就是持戒,以戒为根本,所谓「戒定慧三无漏学」。昨天大众受了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是出世法,但是,每个人受戒的功德不一样、成果不一样,就看受戒的发心,是不是真正发了这个心来求出世法。
世间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八苦交煎。认识这些道理以后,进一步要脱离这些苦海。何谓苦海?这些苦难就像海一样,这么深、这么广大。假使没有渡海的舟筏,就没有办法脱离苦海。因此,佛为了普度众生,使每个人都能从苦海、从苦难当中出离,到达清凉的世界、涅槃的彼岸,就是以持戒的方法,使众生都能达到涅槃寂静的极乐世界。
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追求幸福、快乐,但是,所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幸福,也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用物质生活的刺激,让身体暂时得到一种满足;得到满足之后,心又感觉很空虚、很寂寞、很无奈。有些人有了钱,还想要更多的钱;有了名,还想要继续往上爬;有了利,还想要更多的利……我们慢慢去观察,即使拥有了更多的财富,心灵还是得不到满足。俗话说:「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人心不足蛇吞象」,现在的人不知道知足常乐、安贫乐道,这些观念已经淡化了。
佛法是以人为根本,人以心为根本,心以觉性为根本。世界上有六十多亿人口,每个人的环境、生活、身体、智慧……完全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就是过去所种的因。无论是三皈依、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每一个戒都分成三品九级──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上品又分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又分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品又分为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
以五戒而言,就是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看看五戒做了多少、五常做了多少,以三品九级的标准,给自己打个分数,看自己达到什么程度,所以,今生虽然得到人身,仍有上、中、下的差别。
过去修了善法、修了福报,今生再来做人,有上、中、下的差别。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知道在座的每一位都很有福气,第一,每个人都有好的家庭、好的事业,都有健康的身体、都有智慧,这是不简单的,是前世修来的。儒家说「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这是世间的福报。有了世间的福报还不够,进一步,心要净、要定、要明,这就属于慧根,佛法称之为菩提心。有福报又有慧根,福慧双修,就是真正的菩萨行。有福报,心又能净、能定、能明,又有智慧,在世间上的事业发展、出世法的道业,都能达到最圆满的境界。所以,佛法说以人为根本,就是这个道理。既然以人为根本,就要先建立完整的人格,所以禅七的第一天受持戒法,以戒为基础。
不但佛法强调戒,儒家也是一样,孔子说:「及其少也,血气未充,戒之在色」,十二、三岁的少年,血气未充,不能产生男女关系,所以说「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年纪稍长,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不要为了几句话忍不下来,跟人家吵架、打架,最后玉石俱焚。「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年纪大了,想要享受一下,就会起贪心,因此「戒之在得」。所以,儒家也有戒法。
现在是民主时代,约束的标准就是法律。每个人都不能违犯国家的法律;犯了法,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成就。所以,要把人做好,就要有完整的人格。一般人只知道拚事业,只知道功成名就,却忽略做人的道理。人除了要有智慧、有德行,最重要的还要有心灵的世界。
佛经说「闻、思、修」三慧,受了八关斋戒之后,自己想一想,有哪八条戒?自己有没有做到?由于每个人的心境不一样,所得到的成果就不一样。这一天一夜当中,不但身不犯,心也不犯。心里想入非非,戒就有缺失。所以,身、口、意三业要相应,不但身要做到,口也要相应,心与这个戒也要相应。相应到什么程度,就打一个分数。
最后,要归于戒体、会归心地,心要净、要定。能做到这样,受一天一夜八关斋戒,功德就不可思议,未来不犯杀、盗、淫,身、口、意三业清净,往生天上,天福享尽,再到人世出家修行,成道证果,这是八关斋戒一日一夜的功德。
禅七第一天,大家把戒落实了,三业清净,人格完整了。所以,闻了以后再思,要对这个道理一点怀疑都没有,具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思了以后再修,受持八关斋戒就有无量的功德。
佛法以戒为根本,有五戒、八关斋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戒的种类很多,都是以三皈、五戒为根本。戒有事、有理。一条一条的戒,是事;理,就是会归心地。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要会归心地。心地,就是我们的灵知灵觉、我们的觉性,也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个觉性。要把这个觉性静下来、定下来,坚住正念,随顺觉性,就要以戒为根本。
(二)
过去有所谓的「南能北秀」,惠能大师是大彻大悟的大善知识,在南方弘扬佛法;神秀大师在北方,朝廷拜神秀大师为国师。一日,神秀大师对弟子志诚说:「你现在到六祖大师那里去听闻无上法。」志诚说:「师父,您是当今的国师,通达三藏,为什么还要派我去六祖大师那里听法呢?」神秀大师说:「你这是小人之见。六祖大师已经证到无师智,虽然我通达三藏,却不如六祖大师。」志诚听了神秀大师这一番话,就到六祖大师那里,看看六祖大师究竟说些什么法。
六祖大师一开堂讲法,马上就知道这件事,便说:「今天有人来盗法。」志诚赶紧从大众当中出来顶礼,说:「我的师父派我来亲近六祖大师,我现在顶礼您,大众已知道了,就不算盗法。」六祖大师说:「好,你现在是来求法的,过去的就算了,我们作人要公公开开,要正大光明。」六祖大师问:「你在你的师父那里学佛很久了,你的师父讲些什么法?简单说说你自己领悟的心得。」志诚说:「师父告诉我们要修戒、修定、修慧。」这就是刚才所说的,戒、定、慧三无漏学,是我们的根本,也是作人的根本。
六祖大师问:「你师父对戒、定、慧怎么解释?」这个很重要,解释是一个智慧、是一个理论;有了智慧,有了理论,就有了眼睛。我们学佛,一个是行、一个是解。解是知解,正确的知解犹如眼睛,有眼睛就看到前面一条光明的道路,才能愈走愈光明。现在全世界的宗教很多,他们也很精进向前走,走到前面碰壁了,碰壁了就要回头,乃至于走到悬崖绝壁就会掉下去,那是邪见外道。所以我们信宗教一定要有智慧,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就是要知道戒、定、慧三无漏学是根本。
志诚回答:「我的师父告诉我,诸恶莫作就是戒,众善奉行就是慧,自净其意就是定。」打坐时,要把这个心放下,只有这念心,没有妄想、没有颠倒、没有昏沉,意根要清净,这就是定。六祖大师说:「这个戒、定、慧很高明,你们照着这个方法去做,一定有进步,一定有功德。不过,我还有一个戒、定、慧。」志诚心想:「奇怪,怎么还有一个戒、定、慧呢?」于是,志诚问:「请问是什么呢?」
大家要注意听,这就是心地法门,是最高的层次,这就是理,这个理一般人不容易了解。六祖大师说:「心地无非自性戒」,诸位听法这念心无非。什么叫作「非」?不应该做的,我们就不要去做,心当中不能有是是非非,因为是与非是弄不清的。过去认为是是,现在认为是非,由于每个人的观念、立场不一样,所以没有绝对的是与非。同样一件事情,由于看法不一样、知见不一样,所以是非善恶都不一样。
六祖大师又说:「心地无乱自性定」,心里不打妄想,就是定,不要另外去修定;因为修出来的定有成、有坏,这是一定的道理。什么是慧?「心地无痴自性慧,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明白这个道理了,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保持这念心清楚明白,行住坐卧都无有障碍,「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百花丛,什么花都有,每一个人就是一种花,组合成花花绿绿的世界。你在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里横冲直撞,在里面做种种事、办种种活动,在里面随顺众生……都可以,但是,最后要「片叶不沾身」。什么叫「不沾身」?不贪、不瞋、不痴、不取、不舍,见到好的境界,不要欢喜;见到不好的境界,也不烦恼,这就是《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经云:「见境不生贪爱,于理不生分别」,这就是大乘佛法。虽然身处在五浊恶世,在这个社会的大染缸里进进出出,但身心都是清净的。六祖大师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假使做不到,就需要修戒、修定、修慧──诸恶莫作即是戒,众善奉行就是慧,自净其意就是定,可以分开来做。
禅,是以戒为根本。万丈高楼平地起,受戒就是把基础打好。这个戒要根深柢固,要思惟什么是八关斋戒,一条一条地思惟,最后归于自心。受持这个戒,就是一百分。假使受了戒,每一条戒都不清楚,昏昏沉沉、迷迷糊糊,虽然也是受戒,这个分数就很低,可能还不及格。所以,同样是一件事情,发心不同,它的品位高低、功德成就都不一样。
(三)
经中说「…
《一百年度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