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百年度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闻道有先后」,先来的就是师兄。「开悟有迟速」,契悟心地法门有快、有慢。「保养需时间」,悟了道还要保养,不是悟了就了了,要如龙养珠、如鸡孵卵,我们在禅堂里面就是保养。「成道看因缘」,保养成功,才有成道的希望。

  

  什么是成道?成道不是变成一个什么东西。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大家都知道,出钱、出力有无量的福报、无量的功德,却不一定知道打坐也有功德。「若人静坐一须臾」,静坐一剎那,功德胜过恒沙七宝塔;但是这一须臾必须身、口、意三业要定,不要打妄想,不要打昏沉。坐在这个地方,最后昏沉没有了、妄想没有了,心念清净,因缘成熟了,这一念绝对的心现前了,就成道了。

  

  假使不了解这些道理,修行三大阿僧祇劫都无法成道。很多宗教都是自己麻醉自己,认为自己的道最高、最真实。道究竟在哪里?道不在外面,把自己的烦恼化掉、把昏沉化掉、见思惑化掉,道就是现成的、本具的。就像一个公式一样,假使公式错了,实验马上就会出问题。修行也是如此,假使不了解理,不但成不了道,而且还成了魔。无论出家、在家,修行都不能违背这个理;违背了理,就是走远路、走错路、走小路、走暗路,走上了羊肠小径,绕不出来。假使明白这个道理了,就是明明白白一条路,步步都是光明。

  

  佛法是以人为根本,人以心为根本,心以觉悟为根本。每个人都有心,差别就在有没有觉悟。什么叫作觉悟?就是诸位听法这念心。有了过失,知道检讨、反省、改过,就是觉察、觉照。一般人不承认自己的过失,反而还把过失推给别人,这就是没有觉悟。觉,一个是觉察,一个是觉照。觉察了,马上起觉照。什么叫觉照?举例来说,诸位在这里打坐,忽然想到家里的事、想到办公室的事、想到股票的事、想到人我是非种种问题……忽然发现:「我在打坐,怎么起这些念头呢?」马上把它放下,把心收回来,坚住正念,忍心不动,不想过去、现在、未来,只有这念心,这就是觉察;发现自己打了瞌睡、落入昏沉,马上把昏沉照破,就是觉照。用这个功夫,就是心地功夫。

  

  过去有个卖豆腐的人,来到一个道场,看到很多人在打坐:「你们静坐有什么好处?我也来坐坐。」一坐下来,忽然想到:「张三、李四吃了我好几板豆腐,没有给钱。」「这个打坐太好了,能够知道以前哪些人没有给钱。」他不知道这是妄想。当老师的坐在这里,心里想:「哪个学生品德很好,将来有机会给他加一分。」你以为这是好事,其实都是妄想。所以,打坐的时候,什么念头都不要起,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当下这念心没有觉悟,没有把它管好,就产生三个细的烦恼。

  

  假使地基、根基打不好,打坐不容易成就,所以先要持戒,把人格建立起来;人格建立起来了,就有福报。佛学泰斗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所以,归根究柢还是要把人做好,把人格建立起来。做事容易,做人不容易,要建立完整的人格更不容易。人格健全就是福报、道德,这是第一步。人格完整了,然后一步一步提升,一定可以成道、成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当中。

  

  俗话说:「人贫不是贫」,外在的贫穷不算是贫;「神贫实是贫」,假使人格没有完整、精神很贫乏,就像沙漠一样。「心贫无智慧,堕入恶鬼身,人贫能养道,是为贫道人」,不需要去羡慕有钱人,如果所作所为都在名利当中,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心自然会感觉空虚。人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伦理生活、功德生活,还有心灵的世界,无论在家或出家,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就不会虚度此生,这一生愈走愈光明、愈来愈欢喜。

  

  佛经里提到,诸佛菩萨是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听经闻法、修善法,充满了喜悦、欢喜;打坐时清净心现前,几个钟头、好几天一剎那就过去了。所以,坐禅是先苦后甜,达到一心不乱,心清净了,超越时间、空间,就是寿命无量。所谓「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在山上打坐的人,没有时间、空间。「山」,一个是外面的山,一个是指灵山,也就是我们的心。什么是「无甲子」?起心动念,就有「甲子」,就落入时间、空间,落入是非相对的境界。「无甲子」,只有当下这念心,不落两边。所以,禅宗祖师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不落两边的这念心,就是佛心,就是本具的清净心。达到这个境界,虽然只过了几分钟,人间已经过了好几万年了。由于我们都在时间、空间的相对世界中,所以感觉到有烦恼。打坐,就是要从相对的时间、相对的世界,进入绝对的世界。

  

  古德云:「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打坐时,假使心净了、心定了,超越了时间、空间,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这个禅堂、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维那一敲引磬,还感觉这支香怎么这么快就过去了?下座的时候,感觉身心很清净、很喜悦,这就是坐到一支好香。打坐不要求好香,就是把昏沉去掉、把妄想放下,把世间的一切放下,学校、家庭、亲戚、朋友……统统放下,既来之则安之,这样,打坐的功德就不可思议。

  

  佛法是以人为根本,人才能成菩萨、才能成道,一切的佛都是在这个世间成佛。明白这个道理了,就知道这一生是很宝贵的。以世间法来说,要有智慧、体力、学问、道德,才会有所成就;出世间法也一样,也要身体健康、有福报、有智慧,听经闻法,持续地熏修,才有成道的可能。

  

  什么是熏修?儒家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过去的是非烦恼,人与人之间的磨擦、恩怨、得失,都在八识田中,要把这些放下,必须有毅力、有智慧。因此,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第一个要看破名利财色,第一步是出红尘家,第二步出三界家,第三步出无明家。

  

  

  

  (四)

  在家居士有家庭、事业,有子女的教育,还有应酬,一切都是人情世故,最低限度要做到「看淡」。什么意思呢?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论是名、利、财、色,自己应得的就得,不应得的就不要勉强,这就是看淡;不要像一般人勾心斗角,拚命地争,到最后身败名裂。第二步,要「看清」,什么事都有因有果,要把它看清楚,应该得的就去争取,不应得的就不要,知进知退,这就是看清。看清了以后,就看开了。所以,要做到看淡、看清、看开。

  

  以出家众来说,看淡、看清、看开还不够,因为出家是专修,接受十方的供养,「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所以,第一个要「看破」。看破还不够,第二个要「看透」,用般若智慧把问题看清楚。看透了以后,要「看呆」,完全化除心当中的烦恼,一尘不染,这样,今生才有成道的希望。

  

  佛法不离世间法,最低限度,打禅七,要讲究心灵的提升,要从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生活,由精神生活提升到心灵的世界。先要把世间的事情看淡、看清、看开,在这个地方打坐,才会得到无量无边的利益,否则,坐在这里牵肠挂肚,想到家庭、子女、学校……,心就不容易静下来,不容易定下来。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烦恼是自己造出来的,所以要靠自己才能把烦恼解套、化掉。第一步,要看淡,分析烦恼、看淡烦恼。以名利来说,世间上的名利是僧多粥少,例如,总统只有一个,院长只有五个。可以努力,但不要去争,有因一定有果,所以,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在家居士要把一切看淡、看清、看开,身心才会愉快,才能从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生活,从精神生活达到道德生活、功德生活、心灵世界。出家众要把一切看破、看透、看呆,不要求菩萨加持,成道是没有办法投机取巧的,「解铃还须系铃人」。

  

  打坐是最实在的功夫,平时要多静坐,把腿功练熟。假使没有练好,坐在这里腰酸背痛,如坐针毡,就像在坐牢一样。打坐也不是坐在这里就能成道,打坐是心地法门,不要起妄想、落昏沉,心当中要清楚明白。要修心,心才是道;离开这念心,就没有道。

  

  《六祖坛经》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什么是道?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清净心、无为心、无染着心,这个心就是道。《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听法这念觉性,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没有妄想、昏沉,保持正念、净念,这就是道。从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把它延长,这就是「养道」。

  

  希望大众先明白这个道理,受持戒律,再来打坐,就有了根、有了本,所谓「本立而道生」。假使不了解道在哪里,看到一些境界就认为这是道。其实,打坐一静下来,生理、心理的变化很多,都不要理它。打坐修行,就如同打铁炼钢,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烦恼、妄想、颠倒、无明,这就是破铜烂铁,但是铁里面有钢,所以,把铁放到火炉里千锤百炼时,冒出很多火花,有红的、白的、绿的……这都是铁渣滓;打坐看到火、看到光,就像铁渣滓一样,看到什么境界,都不要理它、都不要执着。等到如炉火纯青,锈铁炼成钢了,永远都是钢,不会再变成铁。

  

  每个人都有佛性,佛性、觉性是本具的,不是父母、上帝、佛菩萨给我们的,也不是阎王、小鬼给我们的,是本具的,是我们的法身慧命。达磨大师弟子波罗提尊者说:「在眼曰见,在耳曰闻」,这念心在眼睛称为见,有能见、所见,看到好的就很高兴;在耳朵称为闻,听到人家赞叹自己,听到唱歌的声音,心里就欢喜,这就是中毒了,心都散掉了。所以,六根要往内收,两眼内视、两耳内听,六根不染六尘,保持清净心,这就是功夫。

  

  「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鼻子知道香臭,这就是我们的觉性;舌根知道酸甜苦辣、能够讲话,这是我们的觉性;在手、在脚,能够运转;在身体,知道冷热。「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把这念觉性散开来,周遍法界,例如,心里想到大陆、美国的朋友,这念心就跑到大陆、美国去了;想到天上、海底,这念心就跑到天上、海底去了。这是心的作用,这念心无远弗届。平常散乱颠倒,打坐的时候,就把这念心收回来,无论上下十方、是非得失,什么都不想。

  

  心有体、相、用三大,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都是讲这些道理。经云:「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每个人都有佛性,但是没有觉悟。修行是后知后觉,听到祖师的开示、看到佛经之后,才知道修行,才知道修心。所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要让世间上一般人来打坐修行、听经闻法,他离不开现实生活,所以要等待因缘。

  

  《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根的人听到这些道理,马上就开始实行;中根的人听到道理,觉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所谓「道细如毛,心粗如柱」,不容易听懂;下根的人没有这个根机,听到这些道理,大笑:「道在哪里?填饱肚子才是道。钱能通神,没有钱什么都不行。」

  

  所以,大众来参加禅七,又受持八关斋戒,是不容易的事情,是过去在佛法当中种了善根、慧根。过去没有修好,今生再来补修学分。经中说,菩萨广集福慧资粮,做多少就得多少,「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静坐一个礼拜,功德不可思议,将来的果报也不可思议。「无此则无彼」,没有种这个善根、没有做这个功德,将来什么果报都没有,那就是堕落。这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传的道。「有此则有彼」,不但佛法如此,世间法也是如此,只要因上努力,将来一定有所成就;「无此则无彼」,现在不知道努力,侥幸、等待,绝对不会成功的,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值得每个人去追求。打坐是更上一层楼,大众要放下,要有信心。放得下,清净心自然就会现前。《楞严经》中提到,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打坐,就是歇,大休大歇,没有别的。《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不要再去想它;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到,想那么多做什么?现在一起心、一动念,就属于生灭,也不要想。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三际都放空,听法这念心自然现前、觉性自然现前。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觉性,就是菩提心、就是无住心。

  

  这念心没有生,就没有灭,要保持这个觉性,觉性是本具的,不是修来的。假使是修来的,就有时间性,有成必定有坏、有生必定有灭。其他的宗教希望生到天上,但是,有生必定有死,只是天上的寿命比较长一点,最后还是会死亡,还是在轮回当中。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所以,先要知道「道」在哪里。诸位听法的这个觉性,不要昏沉、妄想,要念念分明、处处作主,就是要保任。有些人看到佛经讲「心即是佛」,就认为:「既然心即是佛,何必吃素、诵经、修行?」这个观念就错误了,虽然心即是佛,但是妄想、无明、烦恼、是非……一大堆,必须要慢慢把它化掉、把它修掉,保持这念清净心。清净心现前了,才是道。但功夫有深、有浅,看看自己这念清净心能够保持多久?起初犹如初一的月亮,只有一点点光明;要慢慢熏修,从初一的月亮达到十五的月亮,就大放光明了。明白这个道理就开悟了。悟到这个觉性,就见到初一的月亮。

  

  在禅堂里打坐,没有别的,就是一个「歇」字,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世间上的一切要看淡、看清、看开、看破,这念心才静得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分析看看,自己心当中有什么看不开的,把它研究一下,为什么看不开?问题在哪里?「退一步海阔天空」,什么事情都要退后一步想,不要斤斤计较。你看不起别人,跟别人吵架、斗嘴,斤斤计较,你就跟对方半斤八两,五十步笑百步。所以,要退后一步,明哲保身,什么问题都能够看淡。

  

  在禅堂里用功,就是更上一层楼,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诸位听法这个觉性,要保任这个觉性,没有别的方法。先要万缘放下,要「歇」,把一切看淡、放下,只保持这念心,没有昏沉、妄想,提起正念,觉性存在。假使觉性不在了,坐在这里迷迷糊糊,那就糊涂了。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大众要在这里用功!

  

《一百年度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万法归宗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