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立足于禅,以全面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力挽西方文化弊病爲己任,影響頗大。近十幾年來,臺灣居士禅成風,有現代禅、安祥禅等新禅法出現,其中耕雲先生倡導的安祥禅,頗受大陸學人的歡迎。
現代宗門諸大德,率多胸懷開放,融通禅、教與禅、淨,袁煥仙、賈題韬、南懷瑾一系更廣融儒學、丹道、密宗及哲學、科學,緊扣時代命脈,立足文化重建而講說禅。在禅法上,也多有所創發,不拘守元代以來死參話頭之一路。虛雲和尚開示參禅法要,極爲平實、簡要,他解釋看話頭即是觀心,是就一句話頭向一念未生前看,發起深細疑情,不被二念間斷,名之爲參。參到真疑現前,須防陷入輕昏及墮無記坐枯木岩兩種歧路,綿密做去,自有桶底脫落時節。這種看話頭法,與大慧宗杲所示從話頭發起疑情猛參力究不同,更易下手,易得受用。袁煥仙教人參看話頭之法,與此相近,“于未提話頭以前,看此話頭從何而生?既提話頭之後,看此話頭從何而滅?正提話頭之時,看此話頭依何而住?”(《靈岩語屑》)或不參話頭,而于日常對境遇緣,一切名義未立未顯之時看其起處,正立正顯之時看其住處,已立已顯之後看其去處。這實際上是經論中所示就現前一念觀心之法。月溪和尚力主須破根本無明方能見到佛性,須用六根中任何一根,或六根齊用,或以一根統攝余五根,向內參看觀照。他破斥各種禅病,指出無念無執、心法雙忘,只達無始無明境界,須于此境界上繼續向內參看,時機若到,地一聲,根本無明豁破,本來佛性才會自然呈露。可謂發人所未發。
現代禅學思想的一大趨勢,是注重禅與世俗生活的結合,努力探求當代人在緊張繁忙的生活中容易參修而又能頓獲受益的新路。賈題韬居士數十年實踐在生活中參修,強調生活即道場,要在生活中、煩惱中磨煉自心、度化衆生,認爲一個人是否開悟,要從其人格、行爲去檢驗,開悟者必具智慧、慈悲,責任心強,無私無畏。臺灣耕雲的安祥禅,將佛法的終旨歸結爲正受,將正受用“安祥”二字表述,釋爲離憂懼、私欲、矛盾、執著的統一、調和的心靈狀態,教人通過觀心而學會調控自心、認識自我,保持安祥,安心地生活在責任義務裏,享受真正幸福的人生。針對現代人心態對祖師禅作了大膽靈活的發揮。淨慧法師提倡的“生活禅”,旗幟鮮明,主題醒目,強調將佛法慈悲智慧的精神運用到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通過時時觀照現前一念,保持平常心、清淨心,“關懷人生,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是符契時代人心、很有發展前途的路徑。
〖複興在望 任重道遠〗
在本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回歸宗教的潮流中,佛教在全世界範圍內呈現振興景象。最能代表佛教特質的禅宗,西傳歐美,風靡一時,並反饋東方,促成席卷臺灣全島尤文化知識界的禅學熱。八十年代以後,隨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及宗教的恢複,大陸民心正在彙入全球性回歸宗教的潮流。具有深厚根柢、絕對文化優勢,已成爲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並從本世紀初便呈複興之勢的佛教,劫後重興,穩步向前,在下一世紀獲得更大發展,已成時勢之必然。而中國佛教的複興,無疑應像太虛大師所指出的那樣,在于長期作中國佛教主流、最適應中國文化主流精神的禅宗,起碼主要在禅宗。近幾年來國內知識界、文化界掀起的禅學熱,幾十種禅學類書刊的暢銷,說明國人對禅的需要在不斷增長。人們需要依禅安心立命、覓回失落的自我,需要靠禅從緊張繁忙、銅臭熏天中獲得超越灑脫,品味禅的清涼甘露,消解塵俗熱惱煩渴。時勢人心,在呼喚著禅宗的振興。
然而,國內禅宗的現狀,遠不能滿足時勢人心的需要。祖傳雖在,道場雖興,而人才凋零,青黃不接,“大唐國裏無禅師”,又面臨著如何成功地改革傳統禅學以適應時代的迫切問題。前輩和時賢雖然已作種種努力,但仍嫌不足,茲事體大,須由多人在實踐中探索研究,借石他山,開拓新路。筆者學識短淺,于禅無何證悟,唯總結近今諸大德的經驗,參以愚見,列建立新禅學的原則數端,以供當事者參考。
一、重申宗旨。禅宗宗旨,曆來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或“明心見性了生脫死”爲主題詞。這多分是就佛教圈內諸宗而立,醒豁地標明了一類勇毅剛烈、志在即生解脫成佛的所謂“最上乘人”的人生追求。但這種最上乘人,尤能即生達成目的的上根利器,畢竟太少,在佛教圈子外的廣大社會人衆中更屬希有難得。若仍然立定此旨,則禅宗大概便只能限于狹小圈子之內,殊難振興,所起社會教化的效益也太小。今日立宗弘道,應立足于禅本來超越宗教亦且超越佛教的立場,超出佛教、禅宗、叢林寺廟圈子,從整個人類文明導向和廣大衆生的現實利益、長遠利益、究竟利益著眼,從社會的文明建設著眼,打出能反映民衆內心深處的迫切需求、並能就此引歸向上一路的旗幟。這大概可表述爲:
確定安身立命之本,掌握認識自心、調控自心的技巧,獲得合理生活的智慧和藝術,開發自性潛能,創造安樂祥和、灑脫自在、富有價值的人生,超越生活,超越生死,實現生命的圓滿變革,趨向永恒的幸福快樂。
修證的綱宗,宜本諸達摩禅“二入四行”和六祖“不離世間覺”的精神,首先求得“安心”——建立正確的安身立命之本,從觀察人生、觀照自心、悟心爲法本,心性本來無生(體),而能變造一切(用),人生苦樂,輪回涅槃,全依自心,操之在我。人生的價值,應在由照見自心體性,而充分發揮心之大用,利樂衆生,莊嚴國土。即便是解悟,僅得個正見也罷,只要是從真參實修上得來,便是大利益、大受用。不一定要人們一下便達到古德所說那種頓破根本無明,最低也達見道證果位的證悟,那不是多數人在短時間內所能達到的,只可樹爲終生期求的目標。其次要重在行入,依所悟修達摩大師所說的四行——其實只修第四“稱法行”便足可了。“頓悟成佛”、“一悟便至佛地”的高調大可少唱,因爲高唱者未必真能一悟成佛。不管開悟與否,解悟證悟,都應力修菩薩六度四攝,盡責任,作奉獻,攝化衆生。是否開悟,應主要從行上驗證,從人格和貢獻去衡量。這樣可避免流入狂禅、野狐禅、枯木禅,避免墮于“行在小乘”的自了漢一路。
二、拓寬領域。祖師禅的修證和內容,其實並不限于禅宗一宗。見性成佛,本是佛教諸宗共同的旨歸,觀心見性,乃是諸宗修持的樞要。不僅禅宗人所修是參禅,天臺、華嚴、唯識諸教宗的觀門實際上也是禅,淨土宗人修念佛叁昧達理一心不亂、密宗生圓二次第觀心性光明也是禅,諸宗不論從哪一門下手,觀修到末後必然會歸于禅,至于藏密光明大手印、大圓滿、道果法等,與禅更是同源異流。諸宗之中,臺、賢、慈恩的教理非下根人所能趨入,淨土、密法只能攝一類根器,只有禅宗可攝受諸根,涵蓋諸宗,爲所有學佛人所必通。而且,禅作爲一種調製身心、開發潛能的技術和生活的藝術,還可涵攝心理學、倫理學、身心醫學等,超越宗教圈子,推廣于全社會,起到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巨大作用。
叁、緊扣生活。在生活中參修,不離世法而證佛法,本是南禅的基本方針。晚近諸賢,皆強調將禅融入生活,淨慧法師更以“生活禅”叁字標明此意,是深符祖道、契合時機的。緊扣生活,應具體詳悉地指示各種人如何在生活中參修,如何運用禅的智慧、方便去解決現實生活中諸如學習、就業、婚戀、家庭矛盾、人事糾葛、失意、迷惘等具體問題,關注社會問題和人們的心靈問題,向世人提供切實可行的生活指南、生活顧問。
四、穩建基址,藉教悟宗。應糾正參禅不注重資糧加行的流弊,如太虛大師所說,在教、戒的基礎上穩建禅淨二宗。參學者應先發菩提心,持守最起碼的禁戒,尤須學習經教,得聞思正見。達摩禅“藉教悟宗”乃禅宗正途,千妥萬當,藉教,須依《金剛》、《楞伽》等經,通達佛法的心要叁法印、一實相印之理。理若通了,則見性的法則,應無師自明。而是否真實見性,終須依經教印證,方爲可靠。這是南陽慧忠、永明延壽等祖師早就強調過的,在今天這個明師難求、知識易得的時代,更應強調這一點。
五、廣辟禅門。下手方法,最爲重要。應開辟既符實相,又能令人立即見效獲益的入禅之門,因人根非一,入禅門徑亦須多條。入禅本無定法,接人唯在隨方解縛,須善創造發揮,靈活運用。現行看話頭法,即是古人據禅的原理而創設,雖然適宜一類根器,卻未必適宜于一切人,宜針對時機,多辟門徑,以直觀現前一念緣起無生的觀心法門爲本,開出多種禅法,可與念佛、持咒相結合,或取天臺宗隨自意叁昧于四威儀中念念觀心之法,或取藏密大手印大圓滿之念“呸”斥念、于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體認淨光曙發、澈卻、妥噶等法,或點化禅定、氣功而從止觀門趨入,使各類學人擇一而習,能盡快得個入處。
五、應用推廣。禅的參修,曆來重在直趨向上,了生死成佛作祖,這其實只是禅體上的、向上的一面。今天,還應注重禅用上的、向下的一面,發揮它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如用禅來治病、益智、提高文藝創作能力、治療精神病、改造罪犯、戒煙酒毒賭等,在實用中摸索出方法,使禅起到現前利樂衆生的效用。
六、加強研究。對禅宗遺産和禅在當代的實踐,應加強研究,總結經驗,糾正偏弊,探索新路。對一些爭議不清而攸關修證的重大問題,如禅與唯識、淨土、密法、丹道、氣功、禅定的關系,頓悟與漸修、開悟與證果、叁關有無、悟後是否再修、解悟證悟之標准等,應作深入研究,得出公允結論。與學術界重在從學術角度研究禅宗不同,佛教界應注重從實踐應用方面研究禅的曆史、源流、理論和方法,提供有實用價值的成果。
七、注重在家。禅宗向由出家衆爲中心而傳承,難免産生脫離生活、畸重出世的叢林禅、山林禅、枯木禅等偏弊。實則修證本不分出家在家,在家衆在生活中參修,在社會上弘揚應用,似更符合南禅“佛法在世間”的旨意。今天,禅法的設計和傳禅的重心,應傾向廣大在家衆,應提倡居士禅,居士中具資格者,應許提持祖印,傳授禅法。 佛教諸宗中,禅宗不僅最能代表佛教的特質,總持佛法的心髓,而且最富應時契機改革自身的靈活性,最具即世間而出世間、切入生活而超越生活的傳統,南禅創立之本身,便被看作一場革命。佛教從古代模式到現代模式的成功轉型,應主要由禅宗來完成。長期以禅宗爲主流的中國佛教的複興,當然以禅宗複興爲關鍵。作爲禅宗出産地和中心的中國宗門兒孫,理應繼承豐富遺産,創造出禅在現代社會弘傳的最佳模式,完成曆史賦予的偉大使命。
《中國禅宗的振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