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與迷──九十九年春季大衆精進禅七開示

  覺與迷──九十九年春季大衆精進禅七開示

  (一)

  修行就是要認識自己,要覺悟自己是誰。衆生都是在迷,事也迷,理也迷。所謂「迷事」,就是日常生活上所作所爲沒有方向、沒有原則,這就是迷。悟了,在事上也悟、理上也悟,做人做事有一個原則、有一個方向。覺與迷,一般的說法,就是善與惡。

  在迷的人不知道修善是一件功德、是一件好事,是我們自己的事,不需要人家知道,這就是所謂的「爲善不欲人知」,否則就成了僞善、沽名釣譽。僞善,就是在迷惑當中。悟了以後,知道這是自己的事情,是本分上的事情,做人就是要有人格,這在事上就是悟了,不會做壞事、不會做錯事。

  以佛法來說,知道叁皈五戒是善,就找到一個方向了,這是屬于自利、屬于消極的。以積極面來說,不但自己要好,也希望大衆好,這是在事相方面。在迷的衆生,只管自己,不管人家;只爲自己的幸福,不管人家的死活,這就是在迷的衆生。在理上來講,要經常檢討反省,這念心不要迷失掉了。哪一念心?就是諸位聽法這一念心,要念念分明,處處作主,禅宗祖師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般人心當中不是善念就是惡念,不是惡念就是雜念,不是雜念就是無聊,這些都屬于衆生境界。修行學佛,要把惡念變成善念,雜念變成正念,就要在心地上下功夫。藉由誦經、持咒、打坐,對治當下這念心,這就是悟了的人。理上來說,悟到這一念心,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一般衆生不知道佛在哪裏,生命在哪裏,吉凶禍福在哪裏,這念心已經迷掉了,在黑暗當中。這念心起貪、瞋、癡、殺、盜、淫,等于一潭渾水一樣,心妄想、顛倒,所作所爲都沒有善法,這個時候求什麼都沒有感應,求什麼都求不到。因爲福德是從善法當中得來的,覺悟是從淨心當中得來的。我們明白了,就知道人生就是這麼兩條路,一個是善與惡,一個是悟與迷。禅宗雲:「迷即衆生,覺即菩提。」這念心迷惑了,迷失本心,迷失方向,就是衆生;相反地,這念心覺悟了,就是菩薩。所謂「菩薩清涼月,遊于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菩薩在哪裏?就在返迷爲悟,就在淨心、定心、明心。從這個方向來努力,就是菩薩。煩惱即衆生,明心即菩薩。這念心有體、有相、有用。體,打坐的時候一念不生,什麼人都找不到自己;還要檢討、反省心當中的過失,把它除得幹幹淨淨,這樣心就明了。打七,就是告訴大衆心要淨、心要定、心要明,有靜、有動。

  (二)

  覺是什麼?就是我們本具的覺性,人人都有,沒有哪個人沒有。不但人有,動物也有,覺性是本具的,本來就有,就稱爲「本覺」。知道痛癢、冷熱……這個覺性每個人都有,只是不覺。

  第一個是本覺,本具的覺性、本具的佛性。密宗稱爲「本尊」,不是另外有一個本尊,而是我們的覺性本自具足、本自尊貴。有些人不了解,自己觀想一個佛、觀想一個菩薩,認爲這是自己的本尊,這是錯誤的。那是自己所想出來的,是五蘊境界。《金剛經》雲:「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想出來的,本來沒有,在無中生有,所以,並不是本覺,而是一個幻境。

  每個人都有覺,覺性、佛性在哪裏?波羅提尊者說:「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覺性在眼睛稱爲見,在耳朵就稱爲聞,這是覺性的作用。「在鼻辨香」,在鼻根知道香、知道臭。在舌根,就知道酸、甜、苦、辣。在手就知道拿東西,在腳就知道走路。今天很冷,你知道冷;今天很熱,你也知道熱,這都是覺性的作用,這是身根對觸塵。意根對法塵,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精打細算,這也是覺性的作用。例如,蚊子在脖子上叮一下,覺得癢癢的,馬上就知道這是蚊子,這是覺性的作用;假使把蚊子打死,就是覺性迷惑了,就殺生、造了惡業。

  心的作用屬于生滅,每個人都有。強盜、土匪的心也有作用,他的作用是去偷、去搶……如一般人所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狗急跳牆」,這些都是心的作用。所以,要淨化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一般科學、哲學研究這念心的作用,稱之爲「念力」。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把這念心集中,就能産生作用,就能産生力量,這是心的作用,一般稱爲第六識。第六識的作用無遠弗屆,這念心沒有阻礙,隔山隔海都影響不了它。例如,自己的親戚、朋友或孩子到外國或大陸去念書、做事,心當中非常、非常地想念。所謂「母子連心」,想了一段時間,想念到一個程度,也會有感通。忽然有一天,我想念的人好像病了,打個電話連系,真的是生病了!一般人認爲不得了,其實,這就是把心收攝、集中以後,心念所産生的作用,如佛經所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但是,心不作用的時候又在哪裏?一般人就不知道了。打禅七,就是告訴大衆,心不作用,一念不生,在這個地方來保養聖胎,這個才是自己。

  「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把這念心放開,則遍沙界;收攝回來,一念不生,就在一微塵。儒家也講這個道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把這念心放大,充滿世界、充滿天地;把心收回來,退藏于密,什麼人都找不到。

  世間人只知道看相、算命、擲筊杯,求神問蔔,這是一般的習俗。心專注了,也會有一點點感應,也有相似的境界,這都是心的作用,但並沒有真正的幫助。一般人都知道,「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要淨心、定心,這樣就能在這一生當中找到一個方向;否則,始終在迷惑當中。

  (叁)

  唐朝一行法師,人稱聖者,他會看相、會算命,不但會幫人看相、算命,連動物、植物,甚至是花瓶,他都會算,而且算得非常准確。有一次,他預測一個花瓶在某月某日某時就會毀壞,花瓶的主人雖然覺得莫名其妙,但時辰快到了,他就把這個花瓶放在桌子上,找很多人來觀察,看看這個花瓶怎麼壞?到了中午,主人的兒子在抓雞,雞跳到桌子上把花瓶撞倒,花瓶掉下來砸得粉碎。大家擡頭往廳堂一看,正好是這個時辰,花瓶真的破掉了。這是一般看相、算命的人望塵莫及的。

  一行禅師曾說過幾句話:「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叁寸之鼻,叁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看一個人的面孔,五官端不端正?有沒有福報之相?就決定你的終身富貴。有的人去找醫生整型,想要像佛一樣兩耳垂肩。佛的鼻子稱爲寶直鼻,很高挺。現在可以動手術,把耳垂加大、把鼻子墊高。這樣好不好?沒有用的,甚至還有副作用!佛的相好是善業所感。所以,只有佛受用。

  佛經記載,佛的睫毛如牛王像,眼睫毛很長。現在的人會戴假睫毛,看起來也很漂亮,可是,如果不注意,睫毛插到眼睛裏,眼睛都會瞎掉。一般人本末倒置,是在迷的衆生。在自己身上作假,騙自己又騙別人,沒有好處,到最後就是一場空。

  報紙上刊登,有一個外國人的牙齒、鼻子都是假的,晚上睡覺時把假牙、鼻子拿掉,他的太太一看,嚇得要死,趕快辦理離婚手續。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手術修出來的,而是修善得來的。修善法可以改變自己,不但改變身體,還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一行禅師會看相、會算命,他知道這些都是未來的果報,但是這種果報是不一定的。你得善報,但做了壞事,惡報又來了;例如,你做了善事得到長命的果報,但做了壞事又變成短命。所以,不要認爲看相、算命,就有所依靠,沒有這種事情。一行禅師說:「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臉孔就是一尺長,稱爲「一尺之面」,看你的面相,「天庭飽滿,地格方圓」,這是富貴相。但是,相會變,假使心不正,鼻子也會跟著歪,好的就變成壞的。你以爲運不會變?會變的。「一尺之面不如叁寸之鼻」,不看你的面孔,只看你的鼻子有沒有鼻庫,正不正?好不好?就知道你這一生的富貴、窮夭、壽通。「叁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一切都源于我們這一念心,心要定、心要淨、心要明,就能得到解脫。

  (四)

  一行禅師懂得天文、地理,最後他什麼都不做了,他還是要修行、打坐。有人問他:「你爲什麼其他統統放棄了,在修行、打坐?」他說:「你們不知道,心才是根本。不管看相或算命,都是一種公式,從過去累積經驗歸納出來的。人生的富貴雖然可以從相當中看出來,但是不離開我們這念心。富貴之命,是前世修善法,今生享用的善報,就像銀行裏有很多存款一樣。」怎麼知道今生是富貴命呢?是從「四柱」──年、月、日、時,推算出來的。你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哪一個時候,一查,這是吉時,那就是富貴命,看好到什麼程度,從這當中再來區分;如果過去生中沒有修善,缺少福報,今生一生下來,年、月、日、時都不好,就是中等命、下等命、貧窮命、短命命。你爲什麼生在這個時候?前世缺少善法,才會生到這個時候。一行禅師通古博今、博古通今,通得心法,所以知道要趕快修心才是最重要的。

  唐朝宰相裴度,年輕時學問淵博,可是時運不濟,屢試不中。一次上京考試前,裴度去看相,看相師問:「你有什麼期望?」裴度說:「我要上京去考試。」看相師東看看、西看看,說:「你不要去了,因爲你會短命。你是短命相,還考得上嗎?」裴度說:「你怎麼知道我短命?」他說:「你縱理紋入口,凡是這種相的人都會餓死,我看你不要去了。」什麼是「縱理紋」?一般稱爲法令線,就是鼻翼、嘴角兩側的紋路,每個人都有。

  之後,裴度到寺廟燒香拜佛,看到涼亭裏有一條玉帶。這條玉帶非常名貴,價值連城,只有達官顯貴才有。裴度就把它包起來,坐在那裏等候失主。等了叁、四個鍾頭,看到一個婦道人家哭哭啼啼,邊走邊找。婦人看到裴度就問:「這位公子,你坐在涼亭裏面,有沒有看到我的玉帶?」裴度說:「我…

《覺與迷──九十九年春季大衆精進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