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與迷──九十九年春季大衆精進禅七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正好撿到一條玉帶,正在等候失主。你這條玉帶怎麼會放在涼亭裏呢?」婦人說:「這條玉帶關系到全家人的性命,我中途上廁所時把玉帶放在涼亭裏,出來之後又馬上趕路,趕了十多裏路,才發現玉帶不見了。」裴度說:「好,我把玉帶還給你。」婦人後來靠這條玉帶救了全家人的性命。

  裴度再度經過看相師的算命攤,看相師一看,說:「你的相變了!不知你做了什麼大功德?」看相師再一看,又說:「你這次去考試,將會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最後,裴度成爲唐代的宰相。所以,相會隨心轉,有善法也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們了解了以後,不要去看相、不要去算命,而要修善積福,淨心、定心、明心,就是這樣細水長流,這才是菩提大道。

  (五)

  佛是「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衆生,無衆生不度」,修一切善而不執著,無善可修;斷一切惡,無惡可斷;度一切衆生,無衆生可度。能所俱空,最後歸于自性,一塵不染,這就是佛。

  過去,釋迦牟尼佛和舍利弗出外行腳托缽,隨緣度化衆生。途中,看到一只鴿子被老鷹追趕,鴿子被追到走投無路,看到佛陀在下面,馬上飛下來停在佛的影子裏。鴿子一停在佛陀的影子當中,就感覺安全、得到保障了,老鷹在上面怎麼樣都看不見鴿子。所謂「大樹底下好遮蔭」,佛是無上正等正覺,佛的慈悲、光明,就像大樹一樣,底下好遮蔭。

  佛告訴旁邊的舍利弗:「這只鴿子在如來的影子當中就很安心,如果鴿子在你的影子底下,它就會驚慌恐怖。」舍利弗心想:「我已經證到羅漢果了,怎麼會有這個情形?」佛知道舍利弗心中的疑惑,就說:「你可以試試把你的影子籠罩在鴿子上。」結果,鴿子在舍利弗的影子底下立刻全身發抖。舍利弗覺得很奇怪,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佛說:「如來叁惑漏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雖然證了羅漢果,斷了見惑、思惑,貪、瞋、癡、慢、疑、邪見沒有了,可是你還有無明惑,無始無明還沒有漏盡。所以,鴿子在你的影子當中還會驚慌恐怖。」慈悲心是很重要的。舉例來說,殺豬的屠夫,走到豬旁邊,豬都會跳起來,就是因爲殺業太重,一身都是殺氣;殺牛的人去買牛,牛都會流眼淚,這是心的感應。人有惡氣、有濁氣、有善氣,一般人不了解,這就是佛經裏所說的「叁界唯心,萬法唯識」。

  打坐的時候爲什麼要檢討?爲什麼要反省?目的是用種種法門來對治心當中的煩惱。修定要達到一個最高的境界,才能叁惑漏盡。修定還不夠,還要有慧,要定慧等持。智慧,就是菩提心。這念心知道瞌睡來了,馬上就要對治;妄想來了,馬上就要停止。自己要知道打的是什麼妄想,是貪、瞋、癡、慢、疑、邪見所起的妄想?自己要知道。假使不知道,怎麼去對治妄想?佛經提到,瞋心重的人就要修慈悲觀,不殺生,愛護衆生。要發大慈悲心,在家居士最低限度要吃叁淨肉、不殺生,這就是慈悲心。

  假使煩惱一大堆,你要知道是什麼煩惱。如果是貪心的煩惱,看自己貪什麼?貪名?貪利?貪財?貪色?要檢討出來。檢討出來,了解這就是自己心中的病,要把它除掉。否則,就需要修到最高的定──金剛喻定。所謂「金剛道後異熟空」,金剛定又稱爲無間道,就像燒香,這一支香燃燒了以後,香煙冉冉上升,當中沒有一點空歇。靜坐成就了,就是這個樣子,這念清淨心和香煙一樣,當中沒有夾雜、沒有間斷,這就是金剛喻定,這個時候就能破無始無明。

  (六)

  「異熟」是什麼意思?我們八識田中的種子,有的是現在要受報,有的是未來才受報,有的經過幾生才受報。每個人都有八識田,必須轉識成智,把八識田中的種子轉過來或是化掉。種子就是無始無明,必須靠禅定、智慧和自己的悲願來改變。佛法是很有道理、很有智慧的,要改變自己的現在和未來,就要定慧等持。

  我們平時覺得自己的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好像沒有了,其實它只是潛伏到八識田當中,由于我們有善法,有覺察、有覺照,有檢討、有反省,有觀照的力量,所以它不敢動。慢慢地,這些煩惱就潛伏到八識田中。假使定力高,根本就把它壓著,它動也不敢動。

  古人有個譬喻,以戒、定、慧防製我們心當中的賊人。戒,就是把賊人找到了,看著他,他就不敢來偷我的東西。定,是把賊人抓到了,戴上腳鐐、手铐,關到禁閉室、監牢裏面。把賊人關在監牢裏,不理他,他還是在,只是他現在不會做破壞的事情,但他還是一個賊人,將來把他放出來,還是會故態複萌。社會上很多坐牢的人,關個幾年出來,照犯不誤。因爲在監牢裏面,你沒有感化他,他出來又造反。

  所以,藉由打坐,把賊人定到八識田中,最後,還要用智慧把它化掉、把它照破,就永遠得到解脫,超凡入聖,苦海就變成天堂路了。苦海,就是我們的煩惱,煩惱多如水,像海這麼多。要怎麼離開苦海?不是等菩薩來救我們,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要把心當中的賊人統統化得幹幹淨淨,心水就清涼了,馬上就能得解脫。

  所以,要定慧等持。什麼是定慧等持?坐在這裏,這念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這念心不動如山,這是定。如如不動是石頭壓草,石頭壞了,草又會長起來,所以還需要慧。慧,一個是返照自心,漏盡煩惱;一個是清楚明白的這念心,這是菩提心、無住心。所以,慧當中有定,定當中有慧,就是保任定慧不二的這念心。這念心保養成功了,就是道。假使沒有經過一番保養,只是悟到這個理,起不了作用。

  爲什麼起不了作用?因爲我們的八識田中有很多種子,蠢蠢欲動,降伏不了。要達到定慧等持、定慧不二,念念分明,「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起初,用善念來降伏惡念,到最後善惡兩亡,不但惡念不起,善念也了不可得,只有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解脫,就是無上菩提。直截了當告訴諸位,我們打坐就是要保持定慧不二的這念心,這就是真功德。

  我們現在是古鏡蒙塵,打坐就是要把塵勞擦掉,沒有別的。塵勞擦掉,心中就光明、自在。過去,茶陵郁禅師悟道後說:「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從過去到現在,我們這一念心被塵勞封鎖了,現在心淨、心明,塵垢沒有了,就得到解脫。

  (七)

  爲什麼要打禅七?爲什麼要定心、淨心、明心?這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別人的事情。一切都在我們當下這一念心,哪一念?就是諸位聽法這一念心。所以,這念心很重要。禅宗祖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什麼意思?修了這麼大的福報,爲什麼說修行無益?因爲即使是有福報,生生世世都在人天享福,但是,福報享完了就沒有了,又要受輪回,這是不是跟作夢一樣?所以,除了修善,還要淨心、定心、明心,還要檢討反省,漏盡心當中的煩惱,這就是菩薩行。

  修行學佛,這條路走對了就有保障;否則,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南轅北轍。我們修行總是有一個道理、有一個根據、有一個方向,這一生做多少算多少,點點滴滴地累積,廣集福慧資糧。大衆受叁皈五戒、護法護教、出錢出力、禅修靜坐,這都是菩薩行。

  現在時間不多,明天就解七了,在這裏即使沒有大徹大悟,最低限度我們人生這條路找到了,不但不會走錯路,而且不會走遠路,走一步就離成佛近一步。佛經裏講,每一個人都有佛性,不但是人,一切動物都有,這是本具的覺性。雖然覺性本具,但看看現在覺不覺?現在開始覺悟就是始覺。社會上一般人聽都沒聽過,這是不覺、迷惑的衆生。諸位是始覺,已經開始覺悟了,要繼續按照這個方法用功,細水長流。回到家庭、辦公室隨緣用;靜坐就是專修,道場也是專修。

  從始覺開始,慢慢進步,就是觀行覺。起了煩惱,馬上知道檢討反省,這就稱爲觀行。到達這個階段,做什麼事情都不會走錯路,都不會錯誤了。修行並不是得到什麼,而是看看自己的貪心有沒有減少?瞋心有沒有減少?癡心有沒有減少?慢心有沒有減少?心得到清涼沒有?這些自己都知道。假使沒有,就趕快用功,要在心地上用功。一般人不知道觀行,你罵他一句,他罵你兩句:「我爲什麼要讓你?你要注意喔,我已經在忍耐了,忍到忍無可忍,就賞你幾個拳頭、捅你一刀了!」這就是沒有觀行、沒有覺悟。

  假使我們進步了,你罵我一句,我笑一笑:「唉!不會跟你一般見識!你是迷惑的衆生,等于叁歲小孩一樣。」叁歲小孩罵我一句,天天罵我,天天打我幾拳,心想:「這是小朋友,你好!你好!」這就是觀行覺的境界。如果他罵、你也罵,他打、你也打,那你和他有什麼差別?沒有差別,那修行就白修了!

  我們現在是始覺,第二步是觀行覺。觀行有了功夫了,再進一步是相似覺,跟佛菩薩有點相似了。動靜閑忙都能作主了,感覺身心很平靜、很輕安,這是第叁個,相似的境界。繼續再用功,達到分證覺,「煩惱分分斷,真如分分現」,就登地了,從初地、二地、叁地……十地滿心,一直到等覺。彌勒菩薩就是等覺菩薩。到最後是妙覺,就跟如來一樣,無上正等正覺。

  「萬丈高樓從地起」,說來說去都是這一念覺悟的心。要悟到這念心,悟了以後還要修。修,還要步步爲營、細水長流,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社會上有一些人胡言亂語,說自己是什麼菩薩轉世、如來轉世,「只要摸一下,你就成道了」,或是「夢到如來傳佛心法,我就開悟了。」這些都是騙人的,沒有這種事情!修行學佛,必須點點滴滴,一步一腳印。

  《楞嚴經》雲:「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道理上可以頓悟,頓悟什麼?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在哪裏?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就是佛性,不要懷疑,直下承擔!這是理。悟是悟了,現在悟了,一出禅堂又什麼都不知道了,又和以前一樣迷迷糊糊。這就是理上雖然悟了,但沒有去保養,沒有經過長期的磨煉,沒有漏盡自己心當中的無明和煩惱。

  有很多學者一看到佛經上說「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在哪裏呢?「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就認爲:「那我也有啊!好,不用修了!」這是自己害了自己。悟到佛性,還要保養,這屬于修道位。保養成功了,才能得到解脫,所謂「大覺圓滿」。這些理我們都要了解,了解以後才會如坐春風。

  (八)

  道就在心中。降伏自己的妄想,淨化自己的心,要廣集福慧資糧,細水長流。《楞嚴經》雲:「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理,就是剛才所說的這個理,雖然是明白了,可是心當中還有一大堆的煩惱無明沒有淨化,所以現在就要下功夫了,誦經、持咒、參禅、念佛……念無可念,由有念歸于無念,萬法歸宗,歸于自心。

  「理則頓悟」,悟到什麼?悟無所得,悟無所求,悟心本具,凡夫心就是佛性,不要另外去找。我們現在是凡夫心,裏面有渣滓、有煩惱、有垃圾,所以要清淨凡夫心,不要染著。經雲:「不起凡夫染汙心,即是無上菩提道」,我們現在這念心要淨化,淨化這念心,就屬于修道。

  悟,悟無所得,本自具足。有很多人說自己開悟了,你問他怎麼開悟的?「我打坐見到一團光明,啊!我悟了!」「我晚上睡覺夢到菩薩給我指點,我開悟了!」這不是悟,這是一種境界,是光影鏡頭。真正開悟的人,這念心時時刻刻、二六時中、分分秒秒都在,如傅大士所說:「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每一天佛跟我起床,晚上又跟我一起睡覺,就是這念覺性。究竟佛在哪裏?「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講話、聽法的這念心就是,這就是開悟。悟了以後,還要悟後起修,才是真修,這是屬于修道位。

  「乘悟並銷」,連悟了的這個心也要放下,它是現成的,煩惱心就是菩提心。假使還有「開悟」這念心,就等于沒有悟。悟了以後還有事情做,要慢慢沈澱這念心,要把心當中的渣滓化掉,這就是悟了以後的工作。這念心每個人都有,沒有哪個人沒有,所以遍地都是菩薩、人人都能成佛。你悟了以後就是這種感覺,佛就是這個覺性,每個人都有。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事」,是指心當中的執著、貪愛、無明、煩惱……要慢慢淨化,還要很長的時間,這是心路曆程。悟了以後,會覺得人生很有價值、很有意義,生命是無窮盡的,就找到一條新生、光明的無上菩提大道。

  諸位明天就回到家裏去、回到辦公室去,每天早晚要誦一部《金剛經》,誦了以後,靜坐二十分鍾,這是最起碼的,這樣才對得起自己。所謂「靜中養成,動中磨煉」,不論是動、是靜,都有好處,動也是修行,靜也是修行。在禅堂裏打坐是靜中保養,回到家庭、辦公室、學校,要面對現實,是動中磨煉。

  動、靜是不相妨礙的,我們在禅堂裏打坐、行香、跑香,不外乎是調身、調心。坐久了身體不舒服,要動一動;坐久了,我們這個心有昏沈,或是容易打妄想,就起來動一動。要坐就坐,要行就行,要跑就跑,要止就止,這是心的作用。無論是動、是靜,是體、是用,就是要能控製自己,要能作主,念念分明,只起善念,不起惡念。打坐的時候,善念、惡念統統放下,保持無念,如《金剛經》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現在還是用一樣的功,說不定下一個鍾頭就坐到一支好香。好香也不要求,就是這樣子坐。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覺與迷──九十九年春季大衆精進禅七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