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与迷──九十九年春季大众精进禅七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正好捡到一条玉带,正在等候失主。你这条玉带怎么会放在凉亭里呢?」妇人说:「这条玉带关系到全家人的性命,我中途上厕所时把玉带放在凉亭里,出来之后又马上赶路,赶了十多里路,才发现玉带不见了。」裴度说:「好,我把玉带还给你。」妇人后来靠这条玉带救了全家人的性命。

  裴度再度经过看相师的算命摊,看相师一看,说:「你的相变了!不知你做了什么大功德?」看相师再一看,又说:「你这次去考试,将会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后,裴度成为唐代的宰相。所以,相会随心转,有善法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了解了以后,不要去看相、不要去算命,而要修善积福,净心、定心、明心,就是这样细水长流,这才是菩提大道。

  (五)

  佛是「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修一切善而不执着,无善可修;断一切恶,无恶可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可度。能所俱空,最后归于自性,一尘不染,这就是佛。

  过去,释迦牟尼佛和舍利弗出外行脚托钵,随缘度化众生。途中,看到一只鸽子被老鹰追赶,鸽子被追到走投无路,看到佛陀在下面,马上飞下来停在佛的影子里。鸽子一停在佛陀的影子当中,就感觉安全、得到保障了,老鹰在上面怎么样都看不见鸽子。所谓「大树底下好遮荫」,佛是无上正等正觉,佛的慈悲、光明,就像大树一样,底下好遮荫。

  佛告诉旁边的舍利弗:「这只鸽子在如来的影子当中就很安心,如果鸽子在你的影子底下,它就会惊慌恐怖。」舍利弗心想:「我已经证到罗汉果了,怎么会有这个情形?」佛知道舍利弗心中的疑惑,就说:「你可以试试把你的影子笼罩在鸽子上。」结果,鸽子在舍利弗的影子底下立刻全身发抖。舍利弗觉得很奇怪,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佛说:「如来三惑漏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虽然证了罗汉果,断了见惑、思惑,贪、瞋、痴、慢、疑、邪见没有了,可是你还有无明惑,无始无明还没有漏尽。所以,鸽子在你的影子当中还会惊慌恐怖。」慈悲心是很重要的。举例来说,杀猪的屠夫,走到猪旁边,猪都会跳起来,就是因为杀业太重,一身都是杀气;杀牛的人去买牛,牛都会流眼泪,这是心的感应。人有恶气、有浊气、有善气,一般人不了解,这就是佛经里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打坐的时候为什么要检讨?为什么要反省?目的是用种种法门来对治心当中的烦恼。修定要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才能三惑漏尽。修定还不够,还要有慧,要定慧等持。智慧,就是菩提心。这念心知道瞌睡来了,马上就要对治;妄想来了,马上就要停止。自己要知道打的是什么妄想,是贪、瞋、痴、慢、疑、邪见所起的妄想?自己要知道。假使不知道,怎么去对治妄想?佛经提到,瞋心重的人就要修慈悲观,不杀生,爱护众生。要发大慈悲心,在家居士最低限度要吃三净肉、不杀生,这就是慈悲心。

  假使烦恼一大堆,你要知道是什么烦恼。如果是贪心的烦恼,看自己贪什么?贪名?贪利?贪财?贪色?要检讨出来。检讨出来,了解这就是自己心中的病,要把它除掉。否则,就需要修到最高的定──金刚喻定。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金刚定又称为无间道,就像烧香,这一支香燃烧了以后,香烟冉冉上升,当中没有一点空歇。静坐成就了,就是这个样子,这念清净心和香烟一样,当中没有夹杂、没有间断,这就是金刚喻定,这个时候就能破无始无明。

  (六)

  「异熟」是什么意思?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有的是现在要受报,有的是未来才受报,有的经过几生才受报。每个人都有八识田,必须转识成智,把八识田中的种子转过来或是化掉。种子就是无始无明,必须靠禅定、智慧和自己的悲愿来改变。佛法是很有道理、很有智慧的,要改变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就要定慧等持。

  我们平时觉得自己的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好像没有了,其实它只是潜伏到八识田当中,由于我们有善法,有觉察、有觉照,有检讨、有反省,有观照的力量,所以它不敢动。慢慢地,这些烦恼就潜伏到八识田中。假使定力高,根本就把它压着,它动也不敢动。

  古人有个譬喻,以戒、定、慧防制我们心当中的贼人。戒,就是把贼人找到了,看着他,他就不敢来偷我的东西。定,是把贼人抓到了,戴上脚镣、手铐,关到禁闭室、监牢里面。把贼人关在监牢里,不理他,他还是在,只是他现在不会做破坏的事情,但他还是一个贼人,将来把他放出来,还是会故态复萌。社会上很多坐牢的人,关个几年出来,照犯不误。因为在监牢里面,你没有感化他,他出来又造反。

  所以,藉由打坐,把贼人定到八识田中,最后,还要用智慧把它化掉、把它照破,就永远得到解脱,超凡入圣,苦海就变成天堂路了。苦海,就是我们的烦恼,烦恼多如水,像海这么多。要怎么离开苦海?不是等菩萨来救我们,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要把心当中的贼人统统化得干干净净,心水就清凉了,马上就能得解脱。

  所以,要定慧等持。什么是定慧等持?坐在这里,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这念心不动如山,这是定。如如不动是石头压草,石头坏了,草又会长起来,所以还需要慧。慧,一个是返照自心,漏尽烦恼;一个是清楚明白的这念心,这是菩提心、无住心。所以,慧当中有定,定当中有慧,就是保任定慧不二的这念心。这念心保养成功了,就是道。假使没有经过一番保养,只是悟到这个理,起不了作用。

  为什么起不了作用?因为我们的八识田中有很多种子,蠢蠢欲动,降伏不了。要达到定慧等持、定慧不二,念念分明,「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起初,用善念来降伏恶念,到最后善恶两亡,不但恶念不起,善念也了不可得,只有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解脱,就是无上菩提。直截了当告诉诸位,我们打坐就是要保持定慧不二的这念心,这就是真功德。

  我们现在是古镜蒙尘,打坐就是要把尘劳擦掉,没有别的。尘劳擦掉,心中就光明、自在。过去,茶陵郁禅师悟道后说:「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从过去到现在,我们这一念心被尘劳封锁了,现在心净、心明,尘垢没有了,就得到解脱。

  (七)

  为什么要打禅七?为什么要定心、净心、明心?这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一切都在我们当下这一念心,哪一念?就是诸位听法这一念心。所以,这念心很重要。禅宗祖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什么意思?修了这么大的福报,为什么说修行无益?因为即使是有福报,生生世世都在人天享福,但是,福报享完了就没有了,又要受轮回,这是不是跟作梦一样?所以,除了修善,还要净心、定心、明心,还要检讨反省,漏尽心当中的烦恼,这就是菩萨行。

  修行学佛,这条路走对了就有保障;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南辕北辙。我们修行总是有一个道理、有一个根据、有一个方向,这一生做多少算多少,点点滴滴地累积,广集福慧资粮。大众受三皈五戒、护法护教、出钱出力、禅修静坐,这都是菩萨行。

  现在时间不多,明天就解七了,在这里即使没有大彻大悟,最低限度我们人生这条路找到了,不但不会走错路,而且不会走远路,走一步就离成佛近一步。佛经里讲,每一个人都有佛性,不但是人,一切动物都有,这是本具的觉性。虽然觉性本具,但看看现在觉不觉?现在开始觉悟就是始觉。社会上一般人听都没听过,这是不觉、迷惑的众生。诸位是始觉,已经开始觉悟了,要继续按照这个方法用功,细水长流。回到家庭、办公室随缘用;静坐就是专修,道场也是专修。

  从始觉开始,慢慢进步,就是观行觉。起了烦恼,马上知道检讨反省,这就称为观行。到达这个阶段,做什么事情都不会走错路,都不会错误了。修行并不是得到什么,而是看看自己的贪心有没有减少?瞋心有没有减少?痴心有没有减少?慢心有没有减少?心得到清凉没有?这些自己都知道。假使没有,就赶快用功,要在心地上用功。一般人不知道观行,你骂他一句,他骂你两句:「我为什么要让你?你要注意喔,我已经在忍耐了,忍到忍无可忍,就赏你几个拳头、捅你一刀了!」这就是没有观行、没有觉悟。

  假使我们进步了,你骂我一句,我笑一笑:「唉!不会跟你一般见识!你是迷惑的众生,等于三岁小孩一样。」三岁小孩骂我一句,天天骂我,天天打我几拳,心想:「这是小朋友,你好!你好!」这就是观行觉的境界。如果他骂、你也骂,他打、你也打,那你和他有什么差别?没有差别,那修行就白修了!

  我们现在是始觉,第二步是观行觉。观行有了功夫了,再进一步是相似觉,跟佛菩萨有点相似了。动静闲忙都能作主了,感觉身心很平静、很轻安,这是第三个,相似的境界。继续再用功,达到分证觉,「烦恼分分断,真如分分现」,就登地了,从初地、二地、三地……十地满心,一直到等觉。弥勒菩萨就是等觉菩萨。到最后是妙觉,就跟如来一样,无上正等正觉。

  「万丈高楼从地起」,说来说去都是这一念觉悟的心。要悟到这念心,悟了以后还要修。修,还要步步为营、细水长流,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社会上有一些人胡言乱语,说自己是什么菩萨转世、如来转世,「只要摸一下,你就成道了」,或是「梦到如来传佛心法,我就开悟了。」这些都是骗人的,没有这种事情!修行学佛,必须点点滴滴,一步一脚印。

  《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道理上可以顿悟,顿悟什么?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在哪里?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就是佛性,不要怀疑,直下承担!这是理。悟是悟了,现在悟了,一出禅堂又什么都不知道了,又和以前一样迷迷糊糊。这就是理上虽然悟了,但没有去保养,没有经过长期的磨炼,没有漏尽自己心当中的无明和烦恼。

  有很多学者一看到佛经上说「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在哪里呢?「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就认为:「那我也有啊!好,不用修了!」这是自己害了自己。悟到佛性,还要保养,这属于修道位。保养成功了,才能得到解脱,所谓「大觉圆满」。这些理我们都要了解,了解以后才会如坐春风。

  (八)

  道就在心中。降伏自己的妄想,净化自己的心,要广集福慧资粮,细水长流。《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理,就是刚才所说的这个理,虽然是明白了,可是心当中还有一大堆的烦恼无明没有净化,所以现在就要下功夫了,诵经、持咒、参禅、念佛……念无可念,由有念归于无念,万法归宗,归于自心。

  「理则顿悟」,悟到什么?悟无所得,悟无所求,悟心本具,凡夫心就是佛性,不要另外去找。我们现在是凡夫心,里面有渣滓、有烦恼、有垃圾,所以要清净凡夫心,不要染着。经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我们现在这念心要净化,净化这念心,就属于修道。

  悟,悟无所得,本自具足。有很多人说自己开悟了,你问他怎么开悟的?「我打坐见到一团光明,啊!我悟了!」「我晚上睡觉梦到菩萨给我指点,我开悟了!」这不是悟,这是一种境界,是光影镜头。真正开悟的人,这念心时时刻刻、二六时中、分分秒秒都在,如傅大士所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每一天佛跟我起床,晚上又跟我一起睡觉,就是这念觉性。究竟佛在哪里?「欲识佛去处,祇这语声是」,讲话、听法的这念心就是,这就是开悟。悟了以后,还要悟后起修,才是真修,这是属于修道位。

  「乘悟并销」,连悟了的这个心也要放下,它是现成的,烦恼心就是菩提心。假使还有「开悟」这念心,就等于没有悟。悟了以后还有事情做,要慢慢沉淀这念心,要把心当中的渣滓化掉,这就是悟了以后的工作。这念心每个人都有,没有哪个人没有,所以遍地都是菩萨、人人都能成佛。你悟了以后就是这种感觉,佛就是这个觉性,每个人都有。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事」,是指心当中的执着、贪爱、无明、烦恼……要慢慢净化,还要很长的时间,这是心路历程。悟了以后,会觉得人生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生命是无穷尽的,就找到一条新生、光明的无上菩提大道。

  诸位明天就回到家里去、回到办公室去,每天早晚要诵一部《金刚经》,诵了以后,静坐二十分钟,这是最起码的,这样才对得起自己。所谓「静中养成,动中磨炼」,不论是动、是静,都有好处,动也是修行,静也是修行。在禅堂里打坐是静中保养,回到家庭、办公室、学校,要面对现实,是动中磨炼。

  动、静是不相妨碍的,我们在禅堂里打坐、行香、跑香,不外乎是调身、调心。坐久了身体不舒服,要动一动;坐久了,我们这个心有昏沈,或是容易打妄想,就起来动一动。要坐就坐,要行就行,要跑就跑,要止就止,这是心的作用。无论是动、是静,是体、是用,就是要能控制自己,要能作主,念念分明,只起善念,不起恶念。打坐的时候,善念、恶念统统放下,保持无念,如《金刚经》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现在还是用一样的功,说不定下一个钟头就坐到一支好香。好香也不要求,就是这样子坐。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觉与迷──九十九年春季大众精进禅七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