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善惡之行,皆不離迷心,既然如此,爲何要恒順衆生?因爲「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菩薩欲普度衆生,必須與衆生結善緣,若不隨順衆生,則無法化導衆生。因此,爲了達到化導衆生的目的,必須先以種種方便隨緣攝受,然後深入衆生的根性,以種種法門教化,使令轉迷成悟。
往昔,有一國人民性情粗暴,廣造諸惡。目犍連尊者聽聞此事便向佛提出度化他們的意願。他來到這個地方,教導人民:造惡者,將自食惡報。結果全國人民不但不順從他的教誨,反而辱罵他。後來,摩诃迦葉等五百大阿羅漢皆一一前往,也是倍受折辱,無功而返。佛陀于是遣派文殊師利菩薩前往度化。文殊菩薩並不立即爲他們說法,反而隨順他們的習性,做種種利益他們的事業。結果全國人民不但不辱罵輕毀他,反而在國王面前贊歎他是前所未見的賢人、智者,並以上好的寶物供養文殊菩薩,希望菩薩爲他們說法。文殊菩薩卻告訴他們:我的師父是已經證悟的佛陀,你們供養他,將會獲得無上的福慧。佛陀爲他們說法時,大地振動,一切人民皆發廣大道心,獲得不退的果位。
菩薩欲度衆生,須先以善巧方便隨順衆生的欲樂,如同世間爲人父母者希望小孩用功讀書,先以種種獎品和言語作爲鼓勵,目的是使小孩願意學習。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文殊菩薩並不單刀直入地爲性情粗暴的人民說法,而是先做種種利益他們的事,結果,不用等他說法,這些人民主動來向他請法。由此可知,恒順衆生實乃菩薩度化衆生不可或缺的法門。
《普賢行願品》雲:「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佛弟子尊重承事諸佛,應以佛之大悲心爲己心,以佛度衆生之志爲己志。古德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度化衆生,必須入于衆生之中,恒順衆生,使衆生心生歡喜,願意依于佛法修行入道,則能度化一切衆生。此即稱合于諸佛之悲心與本願,令一切諸佛歡喜。
普賢十大行願(四十二)
九者恒順衆生2──四攝法(上)
于自由時報90.06.19(二)刊載
「恒順衆生」既有隨緣攝受衆生的意思,那麼,應如何攝受衆生呢?經論中提出四種方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合稱爲「四攝法」。
「布施攝」就是用布施的方法攝受衆生。無論供給財物,或是奉獻自己的身命利益大衆,或爲衆生宣說佛法,或是幫助衆生遠離種種怖畏,皆是以布施攝令衆生起歡喜心的方法。不但佛教提倡布施,儒家也談布施,如《論語.雍也篇》中,孔子曾經告訴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夠廣行布施、救濟衆生,這種人不但可稱爲仁者,簡直就是聖人了。」英國哲人法蘭西斯培根也說:「財富就像肥料,如果不予以布施,便失去了它的好處。」足見布施實是放諸四海皆准的善行。
「愛語攝」就是遠離兩舌、惡口、妄言、绮語等口過,而以柔軟語、贊歎語、善言慰喻來鼓勵衆生。後漢龐統,每次稱贊別人的優點時,往往言過其實,有人好奇地請問他,他回答:「現在善人少,惡人多。當有人要行善、增長道業時,如果不贊歎肯定他,只怕行善的人愈來愈少。我努力贊美勸善,十人之中,至少有五人能因此獲得勉勵而繼續他們的善行,這樣不是很好嗎?」
衆生都喜愛聽好聽的話,親近對他有益的人;而布施、愛語皆是順乎人心,導人向善,使人身心喜悅的行爲。一般人常行布施、愛語,能改善人際關系;人人行之,則能促使社會詳和,消弭社會上暴戾之氣。因此,布施、愛語實是最普遍,也是最易行的善法。菩薩隨順衆生所好而行布施、愛語,不但能利益社會,且衆生于受益的同時,也對佛法産生好感,歡喜與佛法親近,乃至信受奉行,即可達到度化衆生的目的。
普賢十大行願(四十叁)
九者恒順衆生3──四攝法(中)
于自由時報90.06.21(四)刊載
「利行攝」就是行善利益衆生,使衆生因此生親愛之心,而願意接受佛法的教化。
《大智度論》中記載:有一老比丘視力不佳,縫衣服時,不小心針線脫落,找了很久都無法尋獲,心中非常苦惱,于是呼喊請求幫助,佛陀知道了,立即現身前來幫助他。老比丘認出佛陀的聲音,歡欣無比地說:「佛陀,您已經圓滿成就無量的功德,爲何不嫌這點小事,還來幫助我呢?」佛陀回答:「我就是因爲心無疲厭,持續幫助衆生而成佛,現在雖已成佛,利益衆生的心仍然永不衰減。」老比丘感動萬分,懇請佛陀爲他說法,因而啓發慧眼,同時也恢複了視力。佛陀爲了度化老比丘,可以現身爲他撿一根針,聖者平等視一切衆生如子,爲了利益衆生而不舍小善之利行,于此表露無遺。
以身口意之行利益衆生,乃是修行學佛者首先要學習的事。如居士到道場發心,或出坡作務,如擦佛像、打掃等等,或在行堂爲大衆端菜飯,或禅七時擔任護七的工作,或關懷臨終的人,爲他們助念……,這些都是「利行」,都是發自內心真誠的奉獻。藉由這種奉獻的精神與身體力行,一方面消弭內心悭貪、自私的習氣;另一方面,也可修得福報;同時,藉由這些利行與大衆結緣,將來當我們需要他人幫忙時,也一樣會獲得援助。出家法師們更是奉獻自己的一生,不分晝夜、不計報酬地爲大衆服務。如知客法師和霭可親的爲來寺參訪者介紹環境,大寮法師爲大衆准備可口的齋飯,乃至住持法師說法不斷……。法師在無有疲厭的利他之行中,逐漸放下了自我的執著,長養慈悲心;同時,由于此等無私奉獻的精神,居士因而對法師生起敬愛之心,也歡喜到道場來聽經聞法,修福修慧。
由此可知,藉由「利行攝」的實踐,菩薩與衆生皆能同沾法益、增益福慧,即能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普賢十大行願(四十四)
九者恒順衆生4──四攝法(下)
于自由時報90.06.23(六)刊載
「同事攝」即是和光同塵,隨同衆生心之所好,作衆生的善友,並以身示教予以感化、熏習。
佛世時,有一個人名叫醜鬼,長得極爲醜陋。他的父親是一位大富長者,因爲害怕名譽受損,而把他送入深山。到了深山,飛禽走獸也都不喜歡接近他,醜鬼爲此感到十分痛苦。佛陀爲了度化他,于是率領一群比丘來到深山。醜鬼見到佛陀與比丘們相好莊嚴,一時自慚形穢而遠遠地避開了。此時,佛就變成一個比他還要醜陋的比丘與他相遇。醜鬼一看:居然有人比自己更醜陋!不免心中感到安慰,于是毫不自卑地與這位醜比丘爲友。有一天,醜比丘在林中打坐,入定之時,竟然越來越漂亮。醜鬼覺得很奇怪,醜比丘于是告訴他:「我每次入定時,就觀想佛陀及那一群比丘的相好圓滿,也許就是這個原因,使我的相貌變得好看起來。」醜鬼聽了便效法他,靜坐觀想佛陀的相好及比丘的威儀,結果,相貌真的變得越來越莊嚴!當他終于發現:原來這位醜比丘是佛陀所變現的,于是隨佛出家修行,不久證得道果。
所謂「物以類聚」,衆生總是有同樣的業緣才會聚在一起,「同事攝」就是利用這種原理與衆生建立關系。如醜鬼因爲對自己的容貌感到自卑,見到佛陀及大衆僧就遠遠的避開,若不化作比他還醜的人,則無法與他建立友誼,且更難以度化他了。
弘揚佛法必須要有方便,「四攝法」即是爲了衆生各種不同的需求而施設方便法門。菩薩沒有方便無法度化衆生;若不度衆生,則無法圓滿菩提佛果。菩薩觀衆生苦而發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發菩提心,平等視一切衆生,乃至運用善巧方便,行四攝法攝受一切衆生。因此,大悲心即如同水一般,能滋養菩提苗,終有一天,它會開出燦爛的菩提之花,成就諸佛圓滿的智慧之果。
普賢十大行願(四十五)
十者普皆回向1──普皆回向的意義
于自由時報90.06.28(四)刊載
「普皆回向」是普賢十大願中最後一大行願,也是前九個行願的總結,統攝其所修之功德。「回」是回轉,「向」是歸向,爲了去除自心的悭貪,達到無私無我的境界,也爲了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所以發心回轉自己所修的功德,普遍施予一切衆生,就是「普皆回向」的意義。
一般人做了功德容易執爲己有,以爲一旦將功德布施出去,自己就失去功德。其實,因果不昧,修了善行必然會有善的功德果報。所以,一旦發心將所積聚的福德善根回向某一特定對象,或以大慈悲心、無盡的願行,平等布施一切衆生,不僅自己所修的功德不失,且依所回向的對象愈廣,則能令自己的功德更加增勝。
如《地藏經》中,佛陀告訴地藏菩薩:未來若有人修補塔寺、塑佛形像,或裝理經典,即使是纖毫之善,「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但如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叁生受樂,舍一得萬報。」若有回向自己所修功德,或勸他人布施供養者,「更能回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回向既有如此大的利益,應如何行之?一般佛法共修的行門中,如聽經聞法、禮佛拜忏、誦經、朝山、禅坐等,于法會圓滿時,都一定會至誠唱誦回向偈:「願消叁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道。」或「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隨著這些回向文,以自己所修功德回向他人,並發願與衆生共成佛道。日常生活中,所有一切善行亦可回向父母師長身體健康、業障蠲除,兄弟姐妹事業順利、一切無礙,子女晚輩平安如意,法界冤親永離惡道,乃至回向成就無上菩提等等,即是「回向行」。普皆回向之行願不僅是爲了自我求解脫,更希望一切衆生皆得解脫,如此心量廣大無私,即能達到平等與慈悲的境界。
普賢十大行願(四十六)
十者普皆回向2──回向的方法
于自由時報90.06.30(六)刊載
功德是自己修的,爲什麼能夠因爲回向,而令他人得到功德,且自己亦不失功德?其實衆生的法界是相感召的,就如同山谷間的回音,因爲回蕩共鳴而得以遠聞。又如同點火把,可以將火焰一傳十,十傳百,自己的光明卻無任何減損。回向也是如此的,就好似火光一般,能夠光光相照,功德再增功德。
明了了普皆回向的殊勝之後,接著便須從因地之萬行努力實踐,以契入如來的果德。就好像世人在賺了錢之後,總不忘回饋社會,利益更多的人群,將有限的個人福報轉爲無限的功德法財。在佛法中,回向的方法,大致上可分爲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叁種。
「回自向他」即是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施法界一切衆生。亦即從最初的禮敬諸佛、稱贊如來,乃至恒順衆生等功德全部回向大衆。大勢至菩薩于過去修菩薩行時,曾聽佛說:唯有修行辦道方能回報父母恩。于是菩薩虔誠地將父母的遺骨以瓶子盛裝起來,頂在頭上,然後時時將修行的功德回向父母。由于菩薩的精進,終于成就道果。一日,瓶子裏的遺骨竟然化爲一片光明!這就是因爲功德回向而令受者獲益的不可思議感應。
其次,「回事向理」即是將所修的各種事相上功德,如莊嚴道場、認供佛像、打齋供僧等,回向不生不滅的真如法界理體。也就是無論修了多少功德,這一念心始終不增不減,無得無失,所有功德盡銷歸清淨本然之心性。「回因向果」即是在因上努力修一切功德,于此功德不取不舍,並以因地的回向行酬報菩提佛果,令自身及衆生皆得共成佛道。
人的一生不過數十寒暑,有的人一生中只爲自己的前途奮鬥,從不爲周遭親友著想;有的人歡喜爲他人服務,卻執著世間的福報善法,到最後均只是黃土一抔。因此,若能將自私自利的心轉爲慈悲平等無執的心,將所作的一切善法,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即能超越生命的局限,使真生命無窮無盡。
普賢十大行願(四十七)
總結
于自由時報90.07.03(二)刊載
普賢十大願乃是行持菩薩道的標竿,
中臺山更將其奉爲每日清晨的定課,
因爲誦持、禮拜此十大行願有殊勝之功德,
能內調心性,外利衆生。
普賢十大願乃是行持菩薩道的標竿,中臺山更將其奉爲每日清晨的定課,因爲誦持、禮拜此十大行願有殊勝之功德,能內調心性,外利衆生。
第一禮敬諸佛,能降伏慢心,長養虔誠恭敬心;第二稱贊如來,能增長自他對叁寶的歡喜心;第叁廣修供養,能對治悭貪不舍的心,現在利益他人,將來自己得福;第四忏悔業障則是消除往昔所造諸惡業;第五隨喜功德,能對治嫉妒、不喜他榮的習氣,轉而肯定他人行善的功德;第六請轉*輪及第七請佛住世,是勸請佛、法、僧常住世間,指導衆生離苦得樂之道;第八常隨佛學與第九恒順衆生,說明佛弟子應修學大乘佛法,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第十普皆回向則是將如上所修功德以無私無我的心,回向法界衆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真如石琦禅師雲:「把手牽君行不得,爲人自肯乃方親。」此十大行願一一皆是易行之法,只要發心,任何人都能做得到,隨時、隨處皆可修福修慧。做到一分,在心地上即有一分的實證,獲得一分的福慧;做到十分就有十分的實證,獲得十分的福慧;一直到「念念相繼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地去做,即是普賢菩薩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這一切均不離當下這一念真誠的發心、對佛法的信心,以及平等、無私的慈悲心,和清淨的菩提心。依著這些心念努力實踐,定能消除自己的業障,增長福慧,而且將來必能圓滿清淨莊嚴的佛果菩提,以無量的福慧供養無量的衆生,令衆生皆得自證真實圓滿的心性,獲得究竟清淨的解脫。
《普賢十大行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