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十大行愿▪P10

  ..续本文上一页种善恶之行,皆不离迷心,既然如此,为何要恒顺众生?因为「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菩萨欲普度众生,必须与众生结善缘,若不随顺众生,则无法化导众生。因此,为了达到化导众生的目的,必须先以种种方便随缘摄受,然后深入众生的根性,以种种法门教化,使令转迷成悟。

  往昔,有一国人民性情粗暴,广造诸恶。目犍连尊者听闻此事便向佛提出度化他们的意愿。他来到这个地方,教导人民:造恶者,将自食恶报。结果全国人民不但不顺从他的教诲,反而辱骂他。后来,摩诃迦叶等五百大阿罗汉皆一一前往,也是倍受折辱,无功而返。佛陀于是遣派文殊师利菩萨前往度化。文殊菩萨并不立即为他们说法,反而随顺他们的习性,做种种利益他们的事业。结果全国人民不但不辱骂轻毁他,反而在国王面前赞叹他是前所未见的贤人、智者,并以上好的宝物供养文殊菩萨,希望菩萨为他们说法。文殊菩萨却告诉他们:我的师父是已经证悟的佛陀,你们供养他,将会获得无上的福慧。佛陀为他们说法时,大地振动,一切人民皆发广大道心,获得不退的果位。

  菩萨欲度众生,须先以善巧方便随顺众生的欲乐,如同世间为人父母者希望小孩用功读书,先以种种奖品和言语作为鼓励,目的是使小孩愿意学习。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文殊菩萨并不单刀直入地为性情粗暴的人民说法,而是先做种种利益他们的事,结果,不用等他说法,这些人民主动来向他请法。由此可知,恒顺众生实乃菩萨度化众生不可或缺的法门。

  《普贤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佛弟子尊重承事诸佛,应以佛之大悲心为己心,以佛度众生之志为己志。古德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度化众生,必须入于众生之中,恒顺众生,使众生心生欢喜,愿意依于佛法修行入道,则能度化一切众生。此即称合于诸佛之悲心与本愿,令一切诸佛欢喜。

  普贤十大行愿(四十二)

  九者恒顺众生2──四摄法(上)

  于自由时报90.06.19(二)刊载

  「恒顺众生」既有随缘摄受众生的意思,那么,应如何摄受众生呢?经论中提出四种方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合称为「四摄法」。

  「布施摄」就是用布施的方法摄受众生。无论供给财物,或是奉献自己的身命利益大众,或为众生宣说佛法,或是帮助众生远离种种怖畏,皆是以布施摄令众生起欢喜心的方法。不但佛教提倡布施,儒家也谈布施,如《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曾经告诉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广行布施、救济众生,这种人不但可称为仁者,简直就是圣人了。」英国哲人法兰西斯培根也说:「财富就像肥料,如果不予以布施,便失去了它的好处。」足见布施实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善行。

  「爱语摄」就是远离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口过,而以柔软语、赞叹语、善言慰喻来鼓励众生。后汉庞统,每次称赞别人的优点时,往往言过其实,有人好奇地请问他,他回答:「现在善人少,恶人多。当有人要行善、增长道业时,如果不赞叹肯定他,只怕行善的人愈来愈少。我努力赞美劝善,十人之中,至少有五人能因此获得勉励而继续他们的善行,这样不是很好吗?」

  众生都喜爱听好听的话,亲近对他有益的人;而布施、爱语皆是顺乎人心,导人向善,使人身心喜悦的行为。一般人常行布施、爱语,能改善人际关系;人人行之,则能促使社会详和,消弭社会上暴戾之气。因此,布施、爱语实是最普遍,也是最易行的善法。菩萨随顺众生所好而行布施、爱语,不但能利益社会,且众生于受益的同时,也对佛法产生好感,欢喜与佛法亲近,乃至信受奉行,即可达到度化众生的目的。

  普贤十大行愿(四十三)

  九者恒顺众生3──四摄法(中)

  于自由时报90.06.21(四)刊载

  「利行摄」就是行善利益众生,使众生因此生亲爱之心,而愿意接受佛法的教化。

  《大智度论》中记载:有一老比丘视力不佳,缝衣服时,不小心针线脱落,找了很久都无法寻获,心中非常苦恼,于是呼喊请求帮助,佛陀知道了,立即现身前来帮助他。老比丘认出佛陀的声音,欢欣无比地说:「佛陀,您已经圆满成就无量的功德,为何不嫌这点小事,还来帮助我呢?」佛陀回答:「我就是因为心无疲厌,持续帮助众生而成佛,现在虽已成佛,利益众生的心仍然永不衰减。」老比丘感动万分,恳请佛陀为他说法,因而启发慧眼,同时也恢复了视力。佛陀为了度化老比丘,可以现身为他捡一根针,圣者平等视一切众生如子,为了利益众生而不舍小善之利行,于此表露无遗。

  以身口意之行利益众生,乃是修行学佛者首先要学习的事。如居士到道场发心,或出坡作务,如擦佛像、打扫等等,或在行堂为大众端菜饭,或禅七时担任护七的工作,或关怀临终的人,为他们助念……,这些都是「利行」,都是发自内心真诚的奉献。藉由这种奉献的精神与身体力行,一方面消弭内心悭贪、自私的习气;另一方面,也可修得福报;同时,藉由这些利行与大众结缘,将来当我们需要他人帮忙时,也一样会获得援助。出家法师们更是奉献自己的一生,不分昼夜、不计报酬地为大众服务。如知客法师和霭可亲的为来寺参访者介绍环境,大寮法师为大众准备可口的斋饭,乃至住持法师说法不断……。法师在无有疲厌的利他之行中,逐渐放下了自我的执着,长养慈悲心;同时,由于此等无私奉献的精神,居士因而对法师生起敬爱之心,也欢喜到道场来听经闻法,修福修慧。

  由此可知,藉由「利行摄」的实践,菩萨与众生皆能同沾法益、增益福慧,即能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普贤十大行愿(四十四)

  九者恒顺众生4──四摄法(下)

  于自由时报90.06.23(六)刊载

  「同事摄」即是和光同尘,随同众生心之所好,作众生的善友,并以身示教予以感化、熏习。

  佛世时,有一个人名叫丑鬼,长得极为丑陋。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富长者,因为害怕名誉受损,而把他送入深山。到了深山,飞禽走兽也都不喜欢接近他,丑鬼为此感到十分痛苦。佛陀为了度化他,于是率领一群比丘来到深山。丑鬼见到佛陀与比丘们相好庄严,一时自惭形秽而远远地避开了。此时,佛就变成一个比他还要丑陋的比丘与他相遇。丑鬼一看:居然有人比自己更丑陋!不免心中感到安慰,于是毫不自卑地与这位丑比丘为友。有一天,丑比丘在林中打坐,入定之时,竟然越来越漂亮。丑鬼觉得很奇怪,丑比丘于是告诉他:「我每次入定时,就观想佛陀及那一群比丘的相好圆满,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使我的相貌变得好看起来。」丑鬼听了便效法他,静坐观想佛陀的相好及比丘的威仪,结果,相貌真的变得越来越庄严!当他终于发现:原来这位丑比丘是佛陀所变现的,于是随佛出家修行,不久证得道果。

  所谓「物以类聚」,众生总是有同样的业缘才会聚在一起,「同事摄」就是利用这种原理与众生建立关系。如丑鬼因为对自己的容貌感到自卑,见到佛陀及大众僧就远远的避开,若不化作比他还丑的人,则无法与他建立友谊,且更难以度化他了。

  弘扬佛法必须要有方便,「四摄法」即是为了众生各种不同的需求而施设方便法门。菩萨没有方便无法度化众生;若不度众生,则无法圆满菩提佛果。菩萨观众生苦而发大悲心,因大悲心而发菩提心,平等视一切众生,乃至运用善巧方便,行四摄法摄受一切众生。因此,大悲心即如同水一般,能滋养菩提苗,终有一天,它会开出灿烂的菩提之花,成就诸佛圆满的智慧之果。

  普贤十大行愿(四十五)

  十者普皆回向1──普皆回向的意义

  于自由时报90.06.28(四)刊载

  「普皆回向」是普贤十大愿中最后一大行愿,也是前九个行愿的总结,统摄其所修之功德。「回」是回转,「向」是归向,为了去除自心的悭贪,达到无私无我的境界,也为了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发心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普遍施予一切众生,就是「普皆回向」的意义。

  一般人做了功德容易执为己有,以为一旦将功德布施出去,自己就失去功德。其实,因果不昧,修了善行必然会有善的功德果报。所以,一旦发心将所积聚的福德善根回向某一特定对象,或以大慈悲心、无尽的愿行,平等布施一切众生,不仅自己所修的功德不失,且依所回向的对象愈广,则能令自己的功德更加增胜。

  如《地藏经》中,佛陀告诉地藏菩萨:未来若有人修补塔寺、塑佛形像,或装理经典,即使是纤毫之善,「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但如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若有回向自己所修功德,或劝他人布施供养者,「更能回向,不问多少,毕竟成佛,何况释梵转轮之报。」

  回向既有如此大的利益,应如何行之?一般佛法共修的行门中,如听经闻法、礼佛拜忏、诵经、朝山、禅坐等,于法会圆满时,都一定会至诚唱诵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道。」或「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随着这些回向文,以自己所修功德回向他人,并发愿与众生共成佛道。日常生活中,所有一切善行亦可回向父母师长身体健康、业障蠲除,兄弟姐妹事业顺利、一切无碍,子女晚辈平安如意,法界冤亲永离恶道,乃至回向成就无上菩提等等,即是「回向行」。普皆回向之行愿不仅是为了自我求解脱,更希望一切众生皆得解脱,如此心量广大无私,即能达到平等与慈悲的境界。

  普贤十大行愿(四十六)

  十者普皆回向2──回向的方法

  于自由时报90.06.30(六)刊载

  功德是自己修的,为什么能够因为回向,而令他人得到功德,且自己亦不失功德?其实众生的法界是相感召的,就如同山谷间的回音,因为回荡共鸣而得以远闻。又如同点火把,可以将火焰一传十,十传百,自己的光明却无任何减损。回向也是如此的,就好似火光一般,能够光光相照,功德再增功德。

  明了了普皆回向的殊胜之后,接着便须从因地之万行努力实践,以契入如来的果德。就好像世人在赚了钱之后,总不忘回馈社会,利益更多的人群,将有限的个人福报转为无限的功德法财。在佛法中,回向的方法,大致上可分为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三种。

  「回自向他」即是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亦即从最初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乃至恒顺众生等功德全部回向大众。大势至菩萨于过去修菩萨行时,曾听佛说:唯有修行办道方能回报父母恩。于是菩萨虔诚地将父母的遗骨以瓶子盛装起来,顶在头上,然后时时将修行的功德回向父母。由于菩萨的精进,终于成就道果。一日,瓶子里的遗骨竟然化为一片光明!这就是因为功德回向而令受者获益的不可思议感应。

  其次,「回事向理」即是将所修的各种事相上功德,如庄严道场、认供佛像、打斋供僧等,回向不生不灭的真如法界理体。也就是无论修了多少功德,这一念心始终不增不减,无得无失,所有功德尽销归清净本然之心性。「回因向果」即是在因上努力修一切功德,于此功德不取不舍,并以因地的回向行酬报菩提佛果,令自身及众生皆得共成佛道。

  人的一生不过数十寒暑,有的人一生中只为自己的前途奋斗,从不为周遭亲友着想;有的人欢喜为他人服务,却执着世间的福报善法,到最后均只是黄土一抔。因此,若能将自私自利的心转为慈悲平等无执的心,将所作的一切善法,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即能超越生命的局限,使真生命无穷无尽。

  普贤十大行愿(四十七)

  总结

  于自由时报90.07.03(二)刊载

  普贤十大愿乃是行持菩萨道的标竿,

  中台山更将其奉为每日清晨的定课,

  因为诵持、礼拜此十大行愿有殊胜之功德,

  能内调心性,外利众生。

  普贤十大愿乃是行持菩萨道的标竿,中台山更将其奉为每日清晨的定课,因为诵持、礼拜此十大行愿有殊胜之功德,能内调心性,外利众生。

  第一礼敬诸佛,能降伏慢心,长养虔诚恭敬心;第二称赞如来,能增长自他对三宝的欢喜心;第三广修供养,能对治悭贪不舍的心,现在利益他人,将来自己得福;第四忏悔业障则是消除往昔所造诸恶业;第五随喜功德,能对治嫉妒、不喜他荣的习气,转而肯定他人行善的功德;第六请转*轮及第七请佛住世,是劝请佛、法、僧常住世间,指导众生离苦得乐之道;第八常随佛学与第九恒顺众生,说明佛弟子应修学大乘佛法,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第十普皆回向则是将如上所修功德以无私无我的心,回向法界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真如石琦禅师云:「把手牵君行不得,为人自肯乃方亲。」此十大行愿一一皆是易行之法,只要发心,任何人都能做得到,随时、随处皆可修福修慧。做到一分,在心地上即有一分的实证,获得一分的福慧;做到十分就有十分的实证,获得十分的福慧;一直到「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地去做,即是普贤菩萨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这一切均不离当下这一念真诚的发心、对佛法的信心,以及平等、无私的慈悲心,和清净的菩提心。依着这些心念努力实践,定能消除自己的业障,增长福慧,而且将来必能圆满清净庄严的佛果菩提,以无量的福慧供养无量的众生,令众生皆得自证真实圆满的心性,获得究竟清净的解脱。

  

《普贤十大行愿》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