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九十九年春季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

  道──九十九年春季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

  (一)

  每个人都听过修行、修道,但是,对于修什么行、修什么道,要有一个绝对的认识。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行为。为什么要修?因为我们的行为偏差了,所以必须要修正偏差的行为、不好的行为。

  凡夫众生的身口意三业都有偏差,首先,要修正身业,如杀盗淫等种种行为,必须把它修掉。其次,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这些属于口业的行为也不好,也要把它修掉。最后是心的行为,有贪、瞋、痴、慢、疑、邪见,这些都是障道的因缘,也要修掉。藉由清净身口意三业,转识成智、转染成净,道就现前,并不是另外有个道可修、可成。

  道是本具的这念心,哪一念心?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心。这念心每个人都有,不但人有,连动物也有。所以,佛经云:「凡有心者,皆当作佛。」虽然每个人都有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佛,因为凡夫众生有种种邪见、颠倒、执着;所以,虽然可以成佛,但由于这些心的障碍、颠倒、妄想,造了种种恶业。有了恶业,就要随业受报。

  凡夫众生不知不觉,从早到晚都在起心动念,善念很少,恶念、杂念、妄念很多。学佛以后,了解这个道理了,还要去做,还要去实践。坐在这里,明明叫自己不要打妄想,还是有妄想;叫自己不要有昏沉,还是有昏沉。这就需要去养成,需要去磨炼。在七天当中,告诉自己: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念心不要动,就像一杯水静止不动。水不动,慢慢就没有波浪了,水中的沙石、渣滓就会逐渐沉淀下来。沉淀下来以后,这个水就平静了,这念心就宁静了,这时候就会有一点感受。这种感受和平常打妄想、打昏沉、起烦恼的那个心虽然是一个,感受完全不一样。要在这个地方来认识自己、净化自己。什么是自己?心愈来愈静、愈来愈明,看到自己的杂念、妄想很多,自己知道要调身调心,这样就与道相当,这条路算是走对了。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要继续不断地走下去。

  修行,一个是悟道,一个是修道。悟到这念心很重要,一个是悟了这念心,知道起杂念、起恶念、起邪见……起心动念都是不对的。明白无念、无为、无住,空寂觉知、灵知灵觉,在这里来认识自己、净化自己、沉淀自己,这只是把路头找到了。那么,什么时候能够把这一潭水完全沉淀下去呢?就要靠时间、靠因缘。

  沉淀以后,第二个工作,要把沉淀的渣滓统统化掉,怎么化?定慧功深就能化掉。如果只知道一点点皮毛,就认为:「我知道『道』在哪里了!」有什么用?没有一点点用。为什么没有用?因为我们这念心里面的无明烦恼,也是本具的。就如同心当中有一个不定时炸弹,忽然遇到外面不好的因缘,这个炸弹就爆炸了,这一生修行就白修了!

  理上也有粗、有细,有方便、有究竟,不要得少为足。要继续在这念心上用功,动也用,静也用。静中很简单,风平浪静,所以要在静中养成,在动中磨炼。打坐时,我们这念心到达宁静,超越时间、空间,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这就是坐到一支好香。但是,心中不要等待一支好香,本来就有好香。妄想来了,不理它,它来让它来,它去让它去,始终坚住正念,不理它。等到妄想没有了,容易昏沉或感到无聊。察觉自己在昏沉,就要对治。假使不对治,迷迷糊糊,这个钟头一下就过去了,自己还不觉察、还不觉悟,以为这是一支好香,其实是错认消息!假使看到光明或是好的境界,都不要执着。什么是执着?认为这个境界是实在的,认为这个境界很好,始终想到这个境界,就是产生了执着;心生欢喜就是执着。

  (二)

  打坐要在这念心上认识自己,其他一切法门都是方便;方便也很重要,没有方便,也没有办法安住这念心、坚持这念心。一开始修行,这里痛、那里痛,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心理上的境界要忍耐,生理上的感受也要忍耐,就是不动。忍耐一段时间之后,忍的这个心也要放下,信这念心本自具足,坚住正念,随顺觉性,定慧等持,这就是善调身心。调好了,就称为「调御丈夫」。如来十号当中有一个「调御丈夫」,《金刚经》云:「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我们要降伏自己,不是降伏他人。什么事情都要退后一步想,退后,就是降伏自己,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退后一步,就是忍让,不跟他人计较。修行就是不跟他人计较,不跟他人论长短。计较、论长短,只是浪费时间。

  佛法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里的「心」指觉性。明心,就是要明白觉性。无论是行住坐卧,这念觉性要能作主,有了妄想,知道对治,这就是明心。见性的「性」,指空性。「照见五蕴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法毕竟空寂」。经上说,十方诸佛入寂灭海,无论是大乘、小乘,都要达到寂灭。寂,就是这念心不动;灭,就是灭诸烦恼,把烦恼破掉。最后,就是明心见性。在这个地方用功,功夫愈来愈深,到达最高的境界,烦恼漏尽,就是佛。

  这念心没有形相,没有东西南北、男女老幼,要在这个地方认识自己。这念心就是佛。佛者,觉也,觉即是佛。儒家强调「修心养性」,这念心要修、要养,佛法也是一样。明白这个道理了,还要保养圣胎,「如龙养珠,如鸡孵卵」,养,就是保养,动也如是,静也如是。动静闲忙不离当念,这就是保养。假使明白了道理,不知道保养,也没有用。

  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所以保养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累积的善法不一样、智慧不一样、前世修行的因缘不一样,这就称为「根机」。有的人经过第一天,进入第二天,心就静下来了;有的人第一天心就静下来了;有的人即使经过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这个心都静不下来,甚至于到第四天、第五天,心都静不下来。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因为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在这上面用过功,现在才刚开始,当然跟别人比起来相差很远。但是,不要灰心,过去没有修,现在修还来得及。怎么修?「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三)

  什么是「生处转熟」?打坐的时候,坐在这里腰酸背痛,腿麻、腿痛,心里面打妄想,乃至于昏沉,无明烦恼一大堆,心烦意乱,坐都不想坐,这就是生。因为以前没有在这个法门上用过功,没有机会用,或是没有用上功;就算是用上了,也很少相应,这就是生。现在没有别的,就是要多打坐、多练习,才能生处转熟。

  世间法和出世法都是一样互相通达的。以游泳为例,不能只是讲一套理论,而是要实际去游。多游、多游……,到最后就会了;会了还不算,要熟练;熟练还不算,还要精。所以,「生处转熟」,打坐是无为法,过去起心动念惯了,想要不起心、不动念,不是件容易的事;过去打瞌睡、昏沉已经习惯了,现在想要不打瞌睡、不落昏沉,不容易;过去没有坚住正念,现在才知道有觉性、有正念,在这个地方来认识自己、安住自己,就感觉很无聊、很无奈、很痛苦,这就是生。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解铃还须系铃人」,就是要多磨炼、多静坐,没有更好的方法,这就是「生处转熟」。不但是在禅堂打坐,在平时有机会就尽量多坐。否则,仅靠每年的禅七才打坐,是没有办法生处转熟的。

  「熟处转生」,什么是「熟」?平常习惯说人家的是非,种种邪见,种种愚痴的行为、颠倒的行为、执着的行为……这些坏的习惯,没有人教就会,这就是「熟」,现在要改过、要远离。所谓远离,一种是事上的远离,一种是理上的远离。事上远离,就是不要亲近邪见的人、邪见的地方,因为一去就中毒了。所以,与他人交往时,知道这个人有邪知邪见,就要赶快离开,敬鬼神而远之。为什么?你度化不了他,反而染上他的习气、染上他的邪见,最后就是堕落。

  一个人开悟了,不是挂在嘴巴上,逢人便讲,那就没有开悟。为什么?假使真正开悟了,马上就了解开悟只是理上知道,把这条路找到了,接下来,用功都来不及了。古人云:「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什么意思?不懂得作诗的人,不跟他吟诗作对,为什么?因为他听不懂。

  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所谓「阳春白雪」,就是「曲高和寡」的意思,境界太高了,没有人听得懂,就像对牛弹琴一样。这种很高的境界,没有人欢喜,也听不懂。这时候,就要把等级降低一点,唱「下里巴人」,唱对方听得懂的。佛法强调「应机施教」,假使对方根机没有成熟,你讲太多只是浪费时间。所以,把等级降低一点,讲讲佛教里的初门,讲讲因果,以及诵经、持咒、念佛、做善事的功德,这样对方才能得到好处。等到因缘成熟了,自己就会了解以前所修的都是方便法门,还要更上一层楼,还要登堂入室。这里并不是说初机不好,而是时节因缘未到;时节因缘未到,讲很深的佛法,是没有用的。

  (四)

  大家既然来打禅七,就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在心地上用功。即使没有大彻大悟,没有坐到一支好香,但是,七天当中,身口意三业是清净的,就有清净的功德。本性寂灭无为、清净无染,属于性德。在这念心上用功,就是最高的境界。想要成佛作祖,想要证果,就是要在这里来用功。

  怎么样才是在用功?所谓「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惺惺」,坐在这里不打瞌睡、不落昏沉,这念心清清楚楚。清清楚楚以外,还要「寂寂」,寂,就是不动。不动就是定,惺惺就是慧。「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虽然这念心清清楚楚,但是,打了妄想就不对了,心就跑掉了。「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寂寂无记非」,这念心落入无记了。所以,就是要定慧等持,「惺…

《道──九十九年春季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