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九十九年春季僧衆精進禅七導師開示

  道──九十九年春季僧衆精進禅七導師開示

  (一)

  每個人都聽過修行、修道,但是,對于修什麼行、修什麼道,要有一個絕對的認識。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爲。爲什麼要修?因爲我們的行爲偏差了,所以必須要修正偏差的行爲、不好的行爲。

  凡夫衆生的身口意叁業都有偏差,首先,要修正身業,如殺盜淫等種種行爲,必須把它修掉。其次,兩舌、惡口、妄言、绮語,這些屬于口業的行爲也不好,也要把它修掉。最後是心的行爲,有貪、瞋、癡、慢、疑、邪見,這些都是障道的因緣,也要修掉。藉由清淨身口意叁業,轉識成智、轉染成淨,道就現前,並不是另外有個道可修、可成。

  道是本具的這念心,哪一念心?就是諸位聽法的這念心。這念心每個人都有,不但人有,連動物也有。所以,佛經雲:「凡有心者,皆當作佛。」雖然每個人都有心,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佛,因爲凡夫衆生有種種邪見、顛倒、執著;所以,雖然可以成佛,但由于這些心的障礙、顛倒、妄想,造了種種惡業。有了惡業,就要隨業受報。

  凡夫衆生不知不覺,從早到晚都在起心動念,善念很少,惡念、雜念、妄念很多。學佛以後,了解這個道理了,還要去做,還要去實踐。坐在這裏,明明叫自己不要打妄想,還是有妄想;叫自己不要有昏沈,還是有昏沈。這就需要去養成,需要去磨煉。在七天當中,告訴自己: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這念心不要動,就像一杯水靜止不動。水不動,慢慢就沒有波浪了,水中的沙石、渣滓就會逐漸沈澱下來。沈澱下來以後,這個水就平靜了,這念心就甯靜了,這時候就會有一點感受。這種感受和平常打妄想、打昏沈、起煩惱的那個心雖然是一個,感受完全不一樣。要在這個地方來認識自己、淨化自己。什麼是自己?心愈來愈靜、愈來愈明,看到自己的雜念、妄想很多,自己知道要調身調心,這樣就與道相當,這條路算是走對了。但這只是一個開始,要繼續不斷地走下去。

  修行,一個是悟道,一個是修道。悟到這念心很重要,一個是悟了這念心,知道起雜念、起惡念、起邪見……起心動念都是不對的。明白無念、無爲、無住,空寂覺知、靈知靈覺,在這裏來認識自己、淨化自己、沈澱自己,這只是把路頭找到了。那麼,什麼時候能夠把這一潭水完全沈澱下去呢?就要靠時間、靠因緣。

  沈澱以後,第二個工作,要把沈澱的渣滓統統化掉,怎麼化?定慧功深就能化掉。如果只知道一點點皮毛,就認爲:「我知道『道』在哪裏了!」有什麼用?沒有一點點用。爲什麼沒有用?因爲我們這念心裏面的無明煩惱,也是本具的。就如同心當中有一個不定時炸彈,忽然遇到外面不好的因緣,這個炸彈就爆炸了,這一生修行就白修了!

  理上也有粗、有細,有方便、有究竟,不要得少爲足。要繼續在這念心上用功,動也用,靜也用。靜中很簡單,風平浪靜,所以要在靜中養成,在動中磨煉。打坐時,我們這念心到達甯靜,超越時間、空間,一個鍾頭一剎那就過去了,這就是坐到一支好香。但是,心中不要等待一支好香,本來就有好香。妄想來了,不理它,它來讓它來,它去讓它去,始終堅住正念,不理它。等到妄想沒有了,容易昏沈或感到無聊。察覺自己在昏沈,就要對治。假使不對治,迷迷糊糊,這個鍾頭一下就過去了,自己還不覺察、還不覺悟,以爲這是一支好香,其實是錯認消息!假使看到光明或是好的境界,都不要執著。什麼是執著?認爲這個境界是實在的,認爲這個境界很好,始終想到這個境界,就是産生了執著;心生歡喜就是執著。

  (二)

  打坐要在這念心上認識自己,其他一切法門都是方便;方便也很重要,沒有方便,也沒有辦法安住這念心、堅持這念心。一開始修行,這裏痛、那裏痛,這裏不舒服、那裏不舒服。心理上的境界要忍耐,生理上的感受也要忍耐,就是不動。忍耐一段時間之後,忍的這個心也要放下,信這念心本自具足,堅住正念,隨順覺性,定慧等持,這就是善調身心。調好了,就稱爲「調禦丈夫」。如來十號當中有一個「調禦丈夫」,《金剛經》雲:「菩薩摩诃薩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我們要降伏自己,不是降伏他人。什麼事情都要退後一步想,退後,就是降伏自己,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退後一步,就是忍讓,不跟他人計較。修行就是不跟他人計較,不跟他人論長短。計較、論長短,只是浪費時間。

  佛法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裏的「心」指覺性。明心,就是要明白覺性。無論是行住坐臥,這念覺性要能作主,有了妄想,知道對治,這就是明心。見性的「性」,指空性。「照見五蘊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法畢竟空寂」。經上說,十方諸佛入寂滅海,無論是大乘、小乘,都要達到寂滅。寂,就是這念心不動;滅,就是滅諸煩惱,把煩惱破掉。最後,就是明心見性。在這個地方用功,功夫愈來愈深,到達最高的境界,煩惱漏盡,就是佛。

  這念心沒有形相,沒有東西南北、男女老幼,要在這個地方認識自己。這念心就是佛。佛者,覺也,覺即是佛。儒家強調「修心養性」,這念心要修、要養,佛法也是一樣。明白這個道理了,還要保養聖胎,「如龍養珠,如雞孵卵」,養,就是保養,動也如是,靜也如是。動靜閑忙不離當念,這就是保養。假使明白了道理,不知道保養,也沒有用。

  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所以保養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樣。因爲每個人累積的善法不一樣、智慧不一樣、前世修行的因緣不一樣,這就稱爲「根機」。有的人經過第一天,進入第二天,心就靜下來了;有的人第一天心就靜下來了;有的人即使經過第一天、第二天、第叁天,這個心都靜不下來,甚至于到第四天、第五天,心都靜不下來。爲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因爲過去和現在都沒有在這上面用過功,現在才剛開始,當然跟別人比起來相差很遠。但是,不要灰心,過去沒有修,現在修還來得及。怎麼修?「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叁)

  什麼是「生處轉熟」?打坐的時候,坐在這裏腰酸背痛,腿麻、腿痛,心裏面打妄想,乃至于昏沈,無明煩惱一大堆,心煩意亂,坐都不想坐,這就是生。因爲以前沒有在這個法門上用過功,沒有機會用,或是沒有用上功;就算是用上了,也很少相應,這就是生。現在沒有別的,就是要多打坐、多練習,才能生處轉熟。

  世間法和出世法都是一樣互相通達的。以遊泳爲例,不能只是講一套理論,而是要實際去遊。多遊、多遊……,到最後就會了;會了還不算,要熟練;熟練還不算,還要精。所以,「生處轉熟」,打坐是無爲法,過去起心動念慣了,想要不起心、不動念,不是件容易的事;過去打瞌睡、昏沈已經習慣了,現在想要不打瞌睡、不落昏沈,不容易;過去沒有堅住正念,現在才知道有覺性、有正念,在這個地方來認識自己、安住自己,就感覺很無聊、很無奈、很痛苦,這就是生。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解鈴還須系鈴人」,就是要多磨煉、多靜坐,沒有更好的方法,這就是「生處轉熟」。不但是在禅堂打坐,在平時有機會就盡量多坐。否則,僅靠每年的禅七才打坐,是沒有辦法生處轉熟的。

  「熟處轉生」,什麼是「熟」?平常習慣說人家的是非,種種邪見,種種愚癡的行爲、顛倒的行爲、執著的行爲……這些壞的習慣,沒有人教就會,這就是「熟」,現在要改過、要遠離。所謂遠離,一種是事上的遠離,一種是理上的遠離。事上遠離,就是不要親近邪見的人、邪見的地方,因爲一去就中毒了。所以,與他人交往時,知道這個人有邪知邪見,就要趕快離開,敬鬼神而遠之。爲什麼?你度化不了他,反而染上他的習氣、染上他的邪見,最後就是墮落。

  一個人開悟了,不是挂在嘴巴上,逢人便講,那就沒有開悟。爲什麼?假使真正開悟了,馬上就了解開悟只是理上知道,把這條路找到了,接下來,用功都來不及了。古人雲:「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什麼意思?不懂得作詩的人,不跟他吟詩作對,爲什麼?因爲他聽不懂。

  宋玉在〈對楚王問〉中說:「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爲〈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爲〈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征,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所謂「陽春白雪」,就是「曲高和寡」的意思,境界太高了,沒有人聽得懂,就像對牛彈琴一樣。這種很高的境界,沒有人歡喜,也聽不懂。這時候,就要把等級降低一點,唱「下裏巴人」,唱對方聽得懂的。佛法強調「應機施教」,假使對方根機沒有成熟,你講太多只是浪費時間。所以,把等級降低一點,講講佛教裏的初門,講講因果,以及誦經、持咒、念佛、做善事的功德,這樣對方才能得到好處。等到因緣成熟了,自己就會了解以前所修的都是方便法門,還要更上一層樓,還要登堂入室。這裏並不是說初機不好,而是時節因緣未到;時節因緣未到,講很深的佛法,是沒有用的。

  (四)

  大家既然來打禅七,就要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在心地上用功。即使沒有大徹大悟,沒有坐到一支好香,但是,七天當中,身口意叁業是清淨的,就有清淨的功德。本性寂滅無爲、清淨無染,屬于性德。在這念心上用功,就是最高的境界。想要成佛作祖,想要證果,就是要在這裏來用功。

  怎麼樣才是在用功?所謂「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惺惺」,坐在這裏不打瞌睡、不落昏沈,這念心清清楚楚。清清楚楚以外,還要「寂寂」,寂,就是不動。不動就是定,惺惺就是慧。「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雖然這念心清清楚楚,但是,打了妄想就不對了,心就跑掉了。「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寂寂無記非」,這念心落入無記了。所以,就是要定慧等持,「惺…

《道──九十九年春季僧衆精進禅七導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