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九十九年春季僧衆精進禅七導師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最後都要歸于究竟。什麼是究竟?就是菩提和涅槃。無論是禅、淨、密、律……所有的法門、所有的言說,都是佛陀爲了度化衆生所設的方便。就如同國家培養人才一樣,由于每個人的因緣、智慧不一樣、根機不一樣、領悟的程度不一樣,所以要設種種方便,如: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職業學校、補習班……這些都是方便,目的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大學畢業,繼續深造取得博士學位,養成最高的智慧、品德和技能,達到全方位的教學。

  無論是大乘、小乘,修行的目的都是要超凡入聖。《金剛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不是以有爲法而有差別。什麼是無爲法?假使你在這個地方用功,坐到了一支好香,這念心念念分明、清清楚楚、寂然無爲,不落一點痕迹,這就是好香。坐到一支好香,不代表成佛、成道了,這只是一個開始。要支支都是好香,就不簡單了。功夫是在平時,假使白天坐得很好,晚上夢想顛倒,還是沒有用,功夫不夠深。古人說,白天十分功夫,晚上睡覺時只用得上一分功夫。所以,功夫要深厚,要繼續不斷地用,用到白天也是如此,晚上也是如此,功夫就能成片。繼續再進步,動也如是,靜也如是,這是第二步。還要再進步,第叁步,不病也如是,病時也如是。否則,病一來,手忙腳亂,呼天搶地,就是功夫沒用好。有些人知道了一點皮毛,就大張旗鼓、自吹自擂;真正的大善知識是韬光養晦。明白這個道理了,就趕快用功,否則功夫怎麼成片呢?

  修行是長遠的事,打坐更是長遠的事情。禅七只是一個開始,一方面了解這些道理,二方面練練功夫,叁方面,遇到一些境界時,懂得怎麼處理。假使沒有經過禅修、沒有聽過大善知識的開示,用自己的推測,就會走遠路、走錯路,害己也害人。爲什麼?古人說:「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你去過山上,才知道這一條路怎麼走,不是閉著眼睛瞎說、推測出來的。閉著眼睛瞎說、推測,就會害人害己。所以,用功必須是真修,悟必須要實悟,不是記一些名相。記名相,只是一個開始,開始了,還要去學習,古人說:「說到做不到,是名不到道。」假使說得好像有一回事,但是這些境界、過程,沒有曆練過,還是不到家。例如,要去臺北,看地圖說明,第一站、第二站……到哪裏,你記得下來,但是你並沒有去走過,還是隔了一層;假使親自走過這條路,感受就不一樣了。

  (五)

  修行的目的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什麼是佛?無念、無住、無爲、無相,這念菩提涅槃心就是佛。《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是什麼?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如如不動,了了常知,這念心就是如來。要在這個地方來契悟、來返照、來安住。這念心是絕對的,沒有能見、所見,是個絕對的境界。

  禅,就是直截了當,頓悟自心,直了成佛。《六祖壇經》雲:「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有些人看這句話看過就過去了,真正想用功、想成道的人,是如獲至寶。「菩提自性,本來清淨」,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本來是清淨的,不是故意去修一個清淨心。有成必有壞,有得就必有失,清淨心不是修出來的。念念分明,處處作主,行住坐臥不離當下這念心,時時刻刻保養這念心,「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謂「直了成佛」,不需要修其他的方便法門,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起心即錯,動念乖真。

  假使說要用什麼法門成佛,就是方便說法。因爲這念心是本自具足的。假使是他人給我們的,對方就有本事收回去。這念心本自具足,自己打妄想、生邪見,沒有安住自性,那就是自討苦吃,自取滅亡,自己跳到爛泥坑裏,害了自己。有些人跟著邪見的人走入外道,起了邪知邪見還不知道,還以爲外面有個東西在加持他,其實,這都是自己心意識起的作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直了」就是直下承擔,不要轉彎,靜也如是,動也如是,動靜閑忙不離當念。這個心水,只要不動它,波浪自然就沒有了,不用另外去祈求。沒有風,就沒有波浪。禅堂就是一個避風港,外面的境界風吹不進來,這是第一步。外面的境界風沒有了,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事了。沒有堅住覺性,妄想、昏沈、無聊……害了自己,誰也沒有辦法,只有「生處轉熟,熟處轉生」,要有這個信心,要磨煉。一切壞的知見、壞的習慣,統統都不要想。爲什麼?一想,馬上又入到那個境界去了,又走回頭路了,一跟它沾染上了,習氣又來了。

  《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要堅住正念,一念不生。爲什麼「不可得」?無論好事、壞事,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再想它有什麼用?一想,就是回憶,就是一個夢境。回憶就是妄想,一動念就是一個夢,善念是好夢,惡念是惡夢。想到未來,未來的事還沒到,想那麼多作什麼?現在我們打坐,什麼都不能想,一想就是生滅。想現在,就是動一個心、起一個念,也是生滅。這個心生生滅滅,起了念頭就是生,第二個念頭一起,前面的念頭就滅掉了,始終都在夢境當中。打坐,就是要遠離顛倒夢想。所謂「聖人無夢」,要想達到這個境界,就要下一番死功夫,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在這裏用了一番功夫,才知道這個道理是百分之百實在的,就像須菩提聽聞《金剛經》一樣,感動得痛哭流涕。爲什麼呢?這個法實在是稀有難得、千載難逢啊!這就是禅悅,這就是法喜。

  (六)

  諸佛菩薩「禅悅爲食,法喜充滿」,這兩句話要去了解。要與無爲法相應、與不動相應、與涅槃心相應、與無住心相應,不是與外面的東西相應,因爲一切是我們自己本具的。靜坐功夫深了,到達一個境界,自然而然就無念;心當中煩惱減少了,心清淨了,這念覺性就現前了,自然就相應。經雲:「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猶須化爲塵,一念淨心成正覺。」不要去追求這一念淨心,一追求,就是妄想。就是繼續打坐,定力功深,一旦因緣成熟了,妄想減少了,心自然就不動了,煩惱自然化掉了;一剎那間,與這念清淨心相應,就得解脫,就成正覺,這就是無爲法。

  相應,不是靠什麼人來加持,那都是方便,給衆生一個安慰。假使經過加持就能開悟、就能成道,就不需要修行、修道了。一切法門都是方便,這念心就是心法,心當中一法不立,所謂「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有也不住,無也不住。說有,心中就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從哪裏來的呢?是自心當中生出來的,這就是妄想;說無,就著無,這念心真空妙有,本自具足,著無就墮入無的境界,成爲斷見。所以,有也不執著,無也不執著,無住生心,就是這麼簡單。

  無住心、菩提心、涅槃心、清淨心、無爲心、真空心、妙有心,就是無上道。說來說去,一切都要回歸自性。這念心一個是體,一個是用。在禅堂裏,萬法歸宗、歸于自心,要認識自己,認識了以後還要起用,「用而常空非有,空而常用非無」,這念心用了以後不作用想,歸還自心。第一步,先要把這個心安住下來;假使安住不下來,怎麼能夠知道哪個是方便、哪個是究竟?自己都搞不清楚,胡言亂語,講話似是而非,不是害人又害己嗎?假使在心地上用了一番功夫,就知道什麼是方便、什麼是究竟。

  宇宙萬法都是虛妄不實的,雖然是有漏法,我們也不能放棄,只是不執著而已。這個色身是有漏,我們不執著它,但可以藉這個色身,達到無爲法的境界。陶淵明有一首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明白這個道理了,時時刻刻都可以修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很多人說臺北市太吵、太鬧,這屬于衆生境界,心跑到外面去了,産生執著,心沒有歸宗、沒有歸一。住在臺北市,聽不到車水馬龍聲,寂靜無爲,無住生心。這時,臺北市就是人間淨土。

  又如,老師在上課,學生專注一心,外面有什麼聲音、什麼人來參觀,都不會影響到他,如入無人之境。專注的心,就能産生這樣的作用。佛經雲:「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只要把這念心歸一,什麼都能辦得到,這是心的作用。很多宗教都講念力,念頭集中,就能産生一種力量。

  報紙上刊載,幾個人靠念力去拉一部汽車,真的就拉動了,一般人不了解,認爲非常奇妙,其實這只是心的作用。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衆志成城」,也都是指心的作用。心的作用還是屬于有爲法,與生死大事有什麼關系?現在科學已經進入太空時代,這也是心的作用,這一切都是有漏的智慧。我們要達到無漏智慧,無住生心,這才是自己的事情。達到這個程度了,當下就是淨土,不要另外去找。

  (七)

  這念心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功德,如何開發這個寶庫?打坐,就是開發這個寶庫,認識自己,坐到寶庫當中,享受裏面的無量財富。假使坐到好香,半個鍾頭、一個鍾頭,一剎那就過去了,這才是自受用。古人說:「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山,就是我們內心的靈山,沒有時間、空間,寂靜無爲,超越相對的世界,是絕對的境界。想在佛法裏找到最高的境界,只有在這裏用功;想要找到最高的生命,也只有在這裏用功。除此以外,就是福德、慈悲,就是一些資糧。

  所謂「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禅悅爲食,法喜充滿」,人生就是要在這裏追求。假使不在這裏追求,只是福慧雙修,種一個未來成佛的因。福慧雙修,也不離開人間、不離開俗谛。太虛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修行學佛第一步,就是「完成在人格」,第一個就是要做人,把人格建立起來。「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要想成道、成佛、得解脫,如果連做人的根本條件都做不到,奢談作佛、奢談成道。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平時就要養成完整的人格,修戒、修定、修慧。打坐又不一樣了,更上一層樓。所以,不要執一非它,好高骛遠,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這樣,步步都是光明。

  大衆要把握禅七的時間,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怎麼把握?通身放下!過去、現在、未來,統統不要想,這就是放下。佛經裏記載,有一位梵志拿著一束花供養釋迦牟尼佛,佛問他:「你來供花的目的在哪裏?」梵志說:「世尊,我是修道人,我什麼都不求,我要求成道!」佛說:「你要想成道,好,放下。」梵志說:「世尊呀!放下什麼?」「你手上不是拿了一束花嗎?放下!」梵志就把這束花放下。他覺得很奇怪:「我這麼恭敬虔誠來供養世尊,是一件大的福報、大的功德,爲什麼叫我放下呢?」梵志就雙手合掌,洗耳恭聽,等待世尊跟他說法。佛又說:「放下。」梵志說:「世尊,我剛才來供養花,您要我放下。花已經放下了,還要放下什麼?我什麼都沒有了。」佛說:「你合掌的雙手也要放下,你希望聽法的這個心也要放下。」好,梵志把手也放下了,但心中還在懷疑:「奇怪!我畢恭畢敬來聽法,難道這個恭敬心要放下嗎?聽法的這個心也要放下嗎?這是什麼道理?」佛又告訴他:「還要放下!」梵志說:「我什麼都放下了,還要放下什麼東西?」佛說:「你能想這個心要放下。」達到一念不生,這位梵志馬上就開悟了。

  大家要了解,求道,說簡單也很簡單,但是假使放不下,就不簡單了。禅宗祖師說:「一念不生,萬法無咎。」有念就是衆生,無念就是佛。花束,代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所以要放下。在禅堂裏面,就不要想禅堂外的六塵境界。第二,雙手也要放下,代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要放下。最後,起心動念也要放下。根塵識十八界統統沒有了,一念不生,要達到這個境界。後天就要解七了,現在不放下,更待何時?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道──九十九年春季僧衆精進禅七導師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