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九十九年春季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最后都要归于究竟。什么是究竟?就是菩提和涅槃。无论是禅、净、密、律……所有的法门、所有的言说,都是佛陀为了度化众生所设的方便。就如同国家培养人才一样,由于每个人的因缘、智慧不一样、根机不一样、领悟的程度不一样,所以要设种种方便,如:幼稚园、小学、国中、高中、职业学校、补习班……这些都是方便,目的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大学毕业,继续深造取得博士学位,养成最高的智慧、品德和技能,达到全方位的教学。

  无论是大乘、小乘,修行的目的都是要超凡入圣。《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是以有为法而有差别。什么是无为法?假使你在这个地方用功,坐到了一支好香,这念心念念分明、清清楚楚、寂然无为,不落一点痕迹,这就是好香。坐到一支好香,不代表成佛、成道了,这只是一个开始。要支支都是好香,就不简单了。功夫是在平时,假使白天坐得很好,晚上梦想颠倒,还是没有用,功夫不够深。古人说,白天十分功夫,晚上睡觉时只用得上一分功夫。所以,功夫要深厚,要继续不断地用,用到白天也是如此,晚上也是如此,功夫就能成片。继续再进步,动也如是,静也如是,这是第二步。还要再进步,第三步,不病也如是,病时也如是。否则,病一来,手忙脚乱,呼天抢地,就是功夫没用好。有些人知道了一点皮毛,就大张旗鼓、自吹自擂;真正的大善知识是韬光养晦。明白这个道理了,就赶快用功,否则功夫怎么成片呢?

  修行是长远的事,打坐更是长远的事情。禅七只是一个开始,一方面了解这些道理,二方面练练功夫,三方面,遇到一些境界时,懂得怎么处理。假使没有经过禅修、没有听过大善知识的开示,用自己的推测,就会走远路、走错路,害己也害人。为什么?古人说:「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你去过山上,才知道这一条路怎么走,不是闭着眼睛瞎说、推测出来的。闭着眼睛瞎说、推测,就会害人害己。所以,用功必须是真修,悟必须要实悟,不是记一些名相。记名相,只是一个开始,开始了,还要去学习,古人说:「说到做不到,是名不到道。」假使说得好像有一回事,但是这些境界、过程,没有历练过,还是不到家。例如,要去台北,看地图说明,第一站、第二站……到哪里,你记得下来,但是你并没有去走过,还是隔了一层;假使亲自走过这条路,感受就不一样了。

  (五)

  修行的目的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什么是佛?无念、无住、无为、无相,这念菩提涅槃心就是佛。《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是什么?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这念心就是如来。要在这个地方来契悟、来返照、来安住。这念心是绝对的,没有能见、所见,是个绝对的境界。

  禅,就是直截了当,顿悟自心,直了成佛。《六祖坛经》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有些人看这句话看过就过去了,真正想用功、想成道的人,是如获至宝。「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本来是清净的,不是故意去修一个清净心。有成必有坏,有得就必有失,清净心不是修出来的。念念分明,处处作主,行住坐卧不离当下这念心,时时刻刻保养这念心,「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谓「直了成佛」,不需要修其他的方便法门,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起心即错,动念乖真。

  假使说要用什么法门成佛,就是方便说法。因为这念心是本自具足的。假使是他人给我们的,对方就有本事收回去。这念心本自具足,自己打妄想、生邪见,没有安住自性,那就是自讨苦吃,自取灭亡,自己跳到烂泥坑里,害了自己。有些人跟着邪见的人走入外道,起了邪知邪见还不知道,还以为外面有个东西在加持他,其实,这都是自己心意识起的作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直了」就是直下承担,不要转弯,静也如是,动也如是,动静闲忙不离当念。这个心水,只要不动它,波浪自然就没有了,不用另外去祈求。没有风,就没有波浪。禅堂就是一个避风港,外面的境界风吹不进来,这是第一步。外面的境界风没有了,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事了。没有坚住觉性,妄想、昏沉、无聊……害了自己,谁也没有办法,只有「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要有这个信心,要磨炼。一切坏的知见、坏的习惯,统统都不要想。为什么?一想,马上又入到那个境界去了,又走回头路了,一跟它沾染上了,习气又来了。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要坚住正念,一念不生。为什么「不可得」?无论好事、坏事,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再想它有什么用?一想,就是回忆,就是一个梦境。回忆就是妄想,一动念就是一个梦,善念是好梦,恶念是恶梦。想到未来,未来的事还没到,想那么多作什么?现在我们打坐,什么都不能想,一想就是生灭。想现在,就是动一个心、起一个念,也是生灭。这个心生生灭灭,起了念头就是生,第二个念头一起,前面的念头就灭掉了,始终都在梦境当中。打坐,就是要远离颠倒梦想。所谓「圣人无梦」,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就要下一番死功夫,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在这里用了一番功夫,才知道这个道理是百分之百实在的,就像须菩提听闻《金刚经》一样,感动得痛哭流涕。为什么呢?这个法实在是稀有难得、千载难逢啊!这就是禅悦,这就是法喜。

  (六)

  诸佛菩萨「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这两句话要去了解。要与无为法相应、与不动相应、与涅槃心相应、与无住心相应,不是与外面的东西相应,因为一切是我们自己本具的。静坐功夫深了,到达一个境界,自然而然就无念;心当中烦恼减少了,心清净了,这念觉性就现前了,自然就相应。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犹须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不要去追求这一念净心,一追求,就是妄想。就是继续打坐,定力功深,一旦因缘成熟了,妄想减少了,心自然就不动了,烦恼自然化掉了;一剎那间,与这念清净心相应,就得解脱,就成正觉,这就是无为法。

  相应,不是靠什么人来加持,那都是方便,给众生一个安慰。假使经过加持就能开悟、就能成道,就不需要修行、修道了。一切法门都是方便,这念心就是心法,心当中一法不立,所谓「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有也不住,无也不住。说有,心中就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呢?是自心当中生出来的,这就是妄想;说无,就着无,这念心真空妙有,本自具足,着无就堕入无的境界,成为断见。所以,有也不执着,无也不执着,无住生心,就是这么简单。

  无住心、菩提心、涅槃心、清净心、无为心、真空心、妙有心,就是无上道。说来说去,一切都要回归自性。这念心一个是体,一个是用。在禅堂里,万法归宗、归于自心,要认识自己,认识了以后还要起用,「用而常空非有,空而常用非无」,这念心用了以后不作用想,归还自心。第一步,先要把这个心安住下来;假使安住不下来,怎么能够知道哪个是方便、哪个是究竟?自己都搞不清楚,胡言乱语,讲话似是而非,不是害人又害己吗?假使在心地上用了一番功夫,就知道什么是方便、什么是究竟。

  宇宙万法都是虚妄不实的,虽然是有漏法,我们也不能放弃,只是不执着而已。这个色身是有漏,我们不执着它,但可以藉这个色身,达到无为法的境界。陶渊明有一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明白这个道理了,时时刻刻都可以修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很多人说台北市太吵、太闹,这属于众生境界,心跑到外面去了,产生执着,心没有归宗、没有归一。住在台北市,听不到车水马龙声,寂静无为,无住生心。这时,台北市就是人间净土。

  又如,老师在上课,学生专注一心,外面有什么声音、什么人来参观,都不会影响到他,如入无人之境。专注的心,就能产生这样的作用。佛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只要把这念心归一,什么都能办得到,这是心的作用。很多宗教都讲念力,念头集中,就能产生一种力量。

  报纸上刊载,几个人靠念力去拉一部汽车,真的就拉动了,一般人不了解,认为非常奇妙,其实这只是心的作用。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众志成城」,也都是指心的作用。心的作用还是属于有为法,与生死大事有什么关系?现在科学已经进入太空时代,这也是心的作用,这一切都是有漏的智慧。我们要达到无漏智慧,无住生心,这才是自己的事情。达到这个程度了,当下就是净土,不要另外去找。

  (七)

  这念心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功德,如何开发这个宝库?打坐,就是开发这个宝库,认识自己,坐到宝库当中,享受里面的无量财富。假使坐到好香,半个钟头、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这才是自受用。古人说:「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山,就是我们内心的灵山,没有时间、空间,寂静无为,超越相对的世界,是绝对的境界。想在佛法里找到最高的境界,只有在这里用功;想要找到最高的生命,也只有在这里用功。除此以外,就是福德、慈悲,就是一些资粮。

  所谓「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人生就是要在这里追求。假使不在这里追求,只是福慧双修,种一个未来成佛的因。福慧双修,也不离开人间、不离开俗谛。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修行学佛第一步,就是「完成在人格」,第一个就是要做人,把人格建立起来。「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要想成道、成佛、得解脱,如果连做人的根本条件都做不到,奢谈作佛、奢谈成道。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平时就要养成完整的人格,修戒、修定、修慧。打坐又不一样了,更上一层楼。所以,不要执一非它,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这样,步步都是光明。

  大众要把握禅七的时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怎么把握?通身放下!过去、现在、未来,统统不要想,这就是放下。佛经里记载,有一位梵志拿着一束花供养释迦牟尼佛,佛问他:「你来供花的目的在哪里?」梵志说:「世尊,我是修道人,我什么都不求,我要求成道!」佛说:「你要想成道,好,放下。」梵志说:「世尊呀!放下什么?」「你手上不是拿了一束花吗?放下!」梵志就把这束花放下。他觉得很奇怪:「我这么恭敬虔诚来供养世尊,是一件大的福报、大的功德,为什么叫我放下呢?」梵志就双手合掌,洗耳恭听,等待世尊跟他说法。佛又说:「放下。」梵志说:「世尊,我刚才来供养花,您要我放下。花已经放下了,还要放下什么?我什么都没有了。」佛说:「你合掌的双手也要放下,你希望听法的这个心也要放下。」好,梵志把手也放下了,但心中还在怀疑:「奇怪!我毕恭毕敬来听法,难道这个恭敬心要放下吗?听法的这个心也要放下吗?这是什么道理?」佛又告诉他:「还要放下!」梵志说:「我什么都放下了,还要放下什么东西?」佛说:「你能想这个心要放下。」达到一念不生,这位梵志马上就开悟了。

  大家要了解,求道,说简单也很简单,但是假使放不下,就不简单了。禅宗祖师说:「一念不生,万法无咎。」有念就是众生,无念就是佛。花束,代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所以要放下。在禅堂里面,就不要想禅堂外的六尘境界。第二,双手也要放下,代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要放下。最后,起心动念也要放下。根尘识十八界统统没有了,一念不生,要达到这个境界。后天就要解七了,现在不放下,更待何时?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道──九十九年春季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