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意思。普賢菩薩聽了釋迦牟尼佛說法後,稱頌贊歎佛的功德。勝功德的"勝"字,是說如來的功德,超過尋常人的功德。普賢菩薩稱贊如來功德無量無邊。世界上誰的功德最大呢?如來的功德最大!

   我們經常念的一個偈子:"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是說,不管天上還是地上沒有任何衆生的功德,比得上如來。所以,我們爲什麼要向佛陀學習呢?因爲佛陀的道德已經徹底圓滿了;我們假如不向佛陀學習,還向誰學習呢?

   世界上盡管有成就、有道德修養的人也不少,像古代的聖賢,如孔子、老子,佛教中的一些高僧大德,以及我們現前的師長等。雖然他們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但是我們從他們身上多多少少總能挑出一些毛病。總的來說,他們的道德是有缺陷的,是不圓滿的。然而,我們在佛陀的人格中,找不出任何的缺陷,佛陀的起心動念、一舉一動都是圓滿無缺的。所以,普賢菩薩稱贊如來的功德,勝過所有的人。把如來的功德告訴參加華嚴法會上的許多菩薩,還有善財童子。但善財童子是此次法會的當機者,因此特別提出善財的名字,向他說法。

   "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普賢菩薩在說法前,對法會上許多聽法的人,先叫了一聲"善男子"。指以善財爲代表,所有參加這次法會的聽衆。如來的功德到底有多大呢?佛教認爲:在宇宙中,不是只有一尊佛,而是十方(東、南、西、北,還有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世界都有佛陀的存在,就像微塵那麼多,是無法用數字來計算的。普賢菩薩告訴我們,這麼多的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如來的功德,還是演講不完的。

   什麼叫佛刹?刹,是梵語,是國土的意思。佛刹,是佛所住的國土。那麼,宇宙中有多少佛刹呢?宇宙中佛的國土,無法用數字來說明。一個佛刹,在佛經裏面叫叁千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佛教以須彌山爲中心,一個太陽,一個月亮,衆多的星球構成一個世界。一千個世界爲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爲一個大千世界,是爲叁千大千世界。地球是人類所住的地方,地球主要由地殼、地幔、地核所組成。如果把地球剖開,一直剖到最小的程度,化爲衆多的極微塵,那麼試想,把一個佛刹,也就說把衆多的星球剖成微塵,這個數量是不是很大啊?實在是太大了!何況用這麼多的數目,來比劫數的長久。

   劫,是一個時間單位。一劫到底有多長時間呢?劫有大劫、中劫和小劫。佛教所說的小劫,是怎樣計算的呢?是根據人的壽命來計算的。佛教經典裏說,人的壽命從84000歲開始,然後每100年減一歲,一直減到人的壽命10歲爲止,稱爲減劫;再從人的壽命10歲開始,每過100年增加一歲,一直增加到84000歲,稱爲增劫。把一減劫和一增劫加在一起爲一小劫;二十小劫爲一中劫,八十中劫爲一大劫。佛教所說的芥子劫,時間就更長了,長得難以計算。佛教只用比喻來說明,就是在一座方圓40裏的城市裏,裏面什麼東西都沒有,全部堆放的都是芥子,天上的人每過五百年下來一次,從這裏拿走一粒芥子,一直到拿完這座城裏的所有芥子爲止。從拿走第一粒芥子,到拿走最後一粒芥子,這麼長的時間,就是一個劫,這叫芥子劫。現在說的是極微塵數劫,不是一個劫,那就可想而知這個極微塵數劫的數目實在太大了,這種時間實在太長太長了。

   上邊這一段經文的主要意思,簡單總結和歸納就是:如來的功德無量無邊,倘使十方世界的許多佛,拿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的時間,接連不斷地去演講佛的功德,還是永遠講不完的。換而言之,佛陀的功德簡直大得不得了!佛陀的功德不可窮盡,沒有辦法說盡和說完。所以,我們爲什麼要學佛呢?因爲佛陀太值得我們學習了!

  如何成就佛果功德

   那麼如何才能成就佛陀的功德呢?這是佛教徒都很關心的問題。普賢菩薩告訴我們:"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倘若有人要成就佛陀廣大無量的功德,應該要依普賢的十種廣大行願去修,從內心深處發出這樣的十種大願,然後按照所發的大願,至誠懇切地去修行、去實踐。那麼,就能夠成就佛的功德,可以成佛。  

   "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這一段經文,是普賢菩薩接著上邊所說的十種行願,把每一種的行願說出來,像是一本書的目錄,或是一篇文章的題目,先讓讀者知道,到後邊再詳細地講解明白。

   普賢菩薩前面只說了十種廣大的行願,並沒有說明是哪十種。那麼聽法的人,一定急著想知道。所以普賢菩薩又接上面的話題說道:我上邊說的十種廣大行願,是哪十種呢?然後把這十種行願的名目,一個一個地說出來。下文將對十種行願的內容進行具體介紹和說明。

  第叁章 禮敬諸佛願

  【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禮敬的意義

   "禮敬"什麼呢?禮就是頂禮、禮拜(問訊、合掌、低頭、鞠躬)。禮的意義在哪裏?禮的意義表示恭敬,禮跟敬必須配合在一起。光有禮而不敬,行不行啊?不行。

   記得《六祖壇經》有記載:永嘉玄策去參訪六祖,他磕頭的時候,頭不點到地上去。六祖說:"禮拜表達恭敬,本來是爲了製伏我慢,可是你拜我,頭都不點地,這算什麼禮拜呀?"這段話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就是說禮要跟敬結合在一起,禮敬的意義主要在恭敬。我們學佛首先要對佛陀生起恭敬心,包括對叁寶。恭敬,也是人與人之間一種很平常的禮貌。就像世界上的人,對自己的長輩,或是有德行的人,我們都要恭敬他們。所以,禮敬是一種很平常的法門,並不是佛法特有的。

   修學佛法首先要對叁寶産生恭敬心、虔誠心。因爲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才能依教奉行。就拿社會上的人來說吧!一個學生,他在學校裏,瞧不起他的老師。那麼,對老師講課會不會接受,乃至會不會按照老師所說的話去做呢?我看是不大可能的。一個孩子在家裏對他的父母,沒有絲毫的恭敬心,你說他會不會聽父母的話呢?自然也是不會的。同樣的道理,我們學佛對叁寶缺乏恭敬心,那麼能依教奉行嗎?我看是很困難的;即使能的話,也要打折扣。恭敬的意義,主要是爲了我們更好的修學佛法。

  拜哪些佛

   第一大願:"禮敬諸佛"。諸,是所有、全部、衆多的意思。諸佛,不是指一尊佛或兩尊佛,而是指十方叁世一切佛。我們禮敬的佛陀,到底是什麼樣的佛陀呢?一般社會上的人,由于不了解佛教的關系,對佛教徒的禮佛,往往會産生一種誤會,他們以爲學佛的人是把木頭、石頭雕塑的泥像,作爲崇拜的偶像,這是對佛教極大的誤會。其實,我們拜的並不是偶像,佛教寺院中之所以供著偶像,那是佛弟子表達對佛陀的追思!同時也是仰慕佛陀的智慧和道德,起到見賢思齊的作用。

   我們拜佛,應該拜哪些佛呢?"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們所拜的佛陀,不是一尊兩尊,而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有很多人拜佛,只想著眼前的某一尊佛,如觀音菩薩、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只局限于拜某一尊佛。有的人甚至會用一種凡夫的心態去衡量佛的思想和境界。擔心現在拜觀音菩薩,沒有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不會生氣呢?在拜阿彌陀佛的時候,沒有拜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會不會生氣呢?沒有拜到其他的佛、菩薩,如果得罪了他們,佛、菩薩怪罪下來怎麼辦呢?

   其實,這種擔心和顧慮是多余的。因爲我們拜佛著相,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心態。現在普賢菩薩教我們怎樣去拜佛。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我們所拜的佛,不是一尊二尊,而是拜盡法界,也就是整個宇宙中十方叁世的諸佛。過去世諸佛,是指已經圓寂的佛陀;現在世諸佛,是指正在十方世界轉*輪,說法的佛陀;未來世諸佛,是指未來世界將會出現的佛陀。十方叁世諸佛,就像世界的極微塵數那麼多,所有的佛陀,都是我們要頂禮的對象。所以,我們在拜佛的時候,不能執著于某一尊偶像,而是要觀想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這樣一來,在一拜中一切諸佛菩薩都拜到了,你想想,這種拜佛功德,比起以往執著于某一偶像,不知要大多少倍?我看百千億萬倍都不止!

  怎樣拜佛

   有人可能會問:這麼多的佛我應該怎樣去拜?這麼多的佛陀我怎麼拜得過來呢?"我以普賢行願力故",現在我們要用普賢菩薩的思想境界去拜,拜的時候"深心信解,如對目前",相信十方世界都有佛的存在,假如信心不足,那是不行的。在相信、理解、接受十方諸佛存在的同時,還要觀想十方諸佛都在我的面前。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悉,是完全的意思。我們面對無窮無盡、無法用數目可以計算的諸佛,身體拜佛、口念佛、意念想著佛,完全用一片恭敬虔誠的心去禮拜。拜佛的時候,心裏不存絲毫的私心雜念,當我們沒有任何妄想的時候,心才能清淨。所以,要以清…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