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淨的身口意叁業,常常修禮敬諸佛的大願。爲什麼有的人拜佛能得到感應,有人卻不能呢?這跟你的心清淨不清淨、虔誠不虔誠有關系。因爲佛陀不是有意要在你心中顯現出來,佛也不是因爲要你去拜他,才跑到你心裏。假如這個人拜佛,佛跑到這個人心裏;另一個人拜佛,佛又跑到他那裏。假如同時有幾千萬個地方的人都在拜佛,佛肯定會忙得暈頭轉向,肯定會累壞。
佛不是有心示現,他完全是無心的。佛隨著他的願力,千處有求千處應,就像天上的月亮。月亮一直挂在天上,什麼地方有水,什麼地方就有月亮。不過,有的地方雖然有水,爲什麼卻見不到月亮呢?因爲水只有清淨如鏡的時候,月亮才能在水中映出來;如果水是渾濁的,月亮還能顯現嗎?每一個人也像一潭水,一般人總處在妄想狀態中,這就猶如一潭濁水,佛陀自然不能顯現在我們心中。一個人通過修行,以清淨叁業拜佛,猶如一潭清水,那麼,佛、菩薩就能顯現,這就是佛教中所說的感應道交。
有這樣一句話:"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什麼地方有水,什麼地方就有月亮;天上什麼時候沒有烏雲,什麼時候就有太陽。同樣的,什麼地方有一片虔誠、清淨的心,那麼,什麼地方就有佛、菩薩顯現。佛、菩薩可以說成是佛陀、觀音菩薩;也可以說是我們自心的佛性。假如我們離開了自己清淨的心,也就離開了諸佛菩薩。如果我們隨時都能把握自己,讓我們的心,隨時處于一種清清淨淨的狀態。那麼,我們隨時都與諸佛菩薩在一起。所以,修學佛法不能離開自己清淨的心,到外面去尋找佛、菩薩,如果是這樣的話,離佛道就會越來越遠。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有微塵那麼多的佛陀,在十方世界裏。你說:我只有一個身子,這麼一來比例失調,一個人拜這麼多的佛,我拜不過來怎麼辦?那麼,就要借助觀想的力量,觀想宇宙中有微塵數的佛陀。我呢?也不是一個我,我要顯出微塵數的身。有多少個佛,就有多少個我。我有千百億個化身,想象著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一個我。
打個比方:我們在拜佛的時候,"我"的面前有一個佛,佛的面前有一個"我"。如果前後左右上下都裝有鏡子的話,就會出現每一個鏡子裏都有一尊佛,同時每一個鏡子裏也都有一個"我"。"我"在拜每一尊佛,同時每一尊佛都在接受"我"的禮拜。這時候,你就不只一個身,而是有無數多的身。以無數多的身去拜無數多的佛,這樣就能拜得過來了。如果用這種觀想的方法和力量去拜佛的話,功德就能無量無邊!這種功德就像虛空一樣大。所以,雖然你現在是禮一拜佛,卻比起別人拜幾十生幾十輩子的功德,不知要大多少倍!
我們以一種極大廣闊的心境去拜佛,這個"我"就不是原來的"我"了。我們要想成佛,就要把佛、菩薩的境界,變成自己的境界,這樣才有可能成爲佛陀、成爲菩薩。我們拜佛也不是拜一天兩天,初一拜了十五再拜,而是"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虛空有沒有盡的時候?虛空沒有窮盡,所以我的禮敬也沒有盡頭。學佛的思想境界能有這麼高,這樣學佛才有出息。
"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這段話裏有叁個比喻:一是衆生界盡,二是衆生業盡,叁是衆生煩惱盡。衆生有沒有盡的時候?衆生界沒有窮盡的時候。衆生界、衆生業、衆生的煩惱,都是沒有窮盡的。那麼,我此禮敬也沒有窮盡。這是一種反襯的方式,顯示我拜佛的這種願望和行爲。"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我們拜佛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長時間的,相續不斷的,心要時常想著,念著,沒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你說這樣會很辛苦,休息幾天再拜吧?不是的,拜佛是沒有疲厭的。總之,禮敬諸佛是指禮敬已經成佛的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從廣義的角度來說,也可以把一切衆生作爲我們禮敬的對象。
常不輕菩薩
在《法華經》裏,有位菩薩叫常不輕,他看見人就禮拜,時間長了,有些人看見他覺得討厭。有的人不明白,這個人爲什麼這麼怪呢?見到任何人都拜,是不是神經有毛病?甚至有些人不理解,扔石頭打他,用腳踢他,用口水吐他。但不管你怎樣對待他,他也不生氣,見人照拜不誤。有一天,一個人實在看不下去,走上前問他:"你一天到晚見人就禮拜,別人打你、罵你,你也不生氣,這究竟是爲什麼?"他回答說:"因爲你們將來都會成佛的,所以,我不敢輕慢你們。"這個故事說明兩個道理:一是說明衆生皆有佛性。常不輕菩薩這樣做,實際上是以身說法,用自己的實際行爲去勸化普渡衆生,使他們早日覺悟,提醒大家要自尊、自愛。二是說明行菩薩道的人,對一切人都要恭敬、尊重。
我們講禮敬諸佛,不僅僅是禮敬已經成佛的諸佛,同時也要禮敬未來將要成佛的一切衆生。如果學佛的人,把普賢的禮敬法門,推廣普及到日常生活中去,我們能夠尊重一切人,使人歡喜。那麼也就功德無量了!
第四章 稱贊如來願
【複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刹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隨喜贊歎
第二大願:"稱贊如來"。稱贊,就是稱揚、贊歎。"稱揚贊歎"法門,在修學佛法中非常重要。一般人大都患有一種通病,往往喜歡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缺點,愛挑剔別人的毛病,總是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和長處。把贊歎的語言留給自己,把那些難聽的話送給別人。有的人愛在背後說他人的一些壞話,甚至誹謗他人。爲什麼大家愛犯這種毛病呢?原因是嫉妒心、我慢心在作怪。這種人與周圍的人很難處理好關系。
嫉妒心是嗔恨心的表現,嫉妒心有時來得莫明其妙。比如一般女孩子最愛犯的毛病,就是不願意看見比自己長得漂亮的姑娘,出現在自己的生活圈裏。盡管人家的美貌,在許多情況下,並不影響自己的利益,但是總會莫明其妙地産生反感和不滿。總愛從人家相貌中挑剔出某種缺陷,跟自己的相比:眼睛長得不怎麼樣,鼻子長得不怎麼樣,膚色又不怎麼樣......。言下之意是說自己比這人長得好看。盡管說這話的人,長相不比人家好,但就是不服氣。這是嫉妒心的表現。
我慢心重的人,處處自以爲是,自尊心、好勝心特別強。別人無論在哪方面勝過自己,不僅不承認自己不如別人,反而認爲自己處處勝過他人;聽到某人對某人的贊歎,心裏就不舒服。這種人的感情十分脆弱,他只能在恭維贊歎聲中生活,一旦受到打擊,精神很容易崩潰。這種人是不堪一擊的。
嫉妒心、我慢心顯示了人的自私,體現了人的狹窄心量,破壞了人的平衡心境,使人幹出許多蠢事。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心理,但又是人們普遍容易出現的心理。所以在佛經中特別宣揚隨喜贊歎功德。其實,隨喜贊歎是很廉價的。比如別人爲寺院塑佛像,捐贈二萬元,你一分錢也沒拿出去,但是,如果你能發自內心地爲別人感到高興,並用美妙的語言去贊歎他,那麼,你所得到的功德跟他一樣大!隨喜贊歎的功德,不僅廉價,而且還是對治嫉妒的有效方法。
普賢菩薩教我們稱贊如來。其實,不僅僅是對如來,而是要我們去稱贊一切好人好事。如來是世間上最值得尊重的人,我們稱贊他,是一件比較容易做到的事。不僅如此,稱贊如來的意義,還包括對世界上的一切好事,都要去稱揚、贊歎,讓他們歡喜,這才是我們學佛人的本分。
如來的名號及功德
如來,是佛的十大名號之一。每一尊佛都有十大名號,這十個名號主要是根據他的功德、智慧、能力所安立的。如來、佛都是常用的名號,如來跟佛不可以合起來說。通常有許多人把兩種名稱合起來稱爲"如來佛"。其實,這種叫法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應稱釋迦如來、彌陀如來、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也可以稱藥師佛、釋迦牟尼佛。但是,不可以稱"如來佛"。何爲如來?如來是證如實之道而來。說證到了真實之理,然後再來這個世界度化衆生,所以稱爲如來。如來也可以稱如去,稱如來如去,就是來去自如。我們凡夫之人能稱爲如來嗎?我們不能稱爲如來。爲什麼呢?因爲我們來去不自如。我們的來去受業力的支配,不能自主。壽命到頭的時候,你說,唉呀!我還想活,我不想死。你怕死,但你不得不死。但是如來就不一樣,他可以隨便示現在任何一個地方。爲了度化衆生,如來可以隨心所欲在幾千個地方,幾萬個地方來去自如。
稱贊如來,如來有哪些功德值得我們稱贊呢?如來的功德,在佛經裏簡單地說有"叁德二利"。叁德是斷德、智德、恩德,二利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
什麼是斷德呢?是斷除煩惱所顯示涅槃的功德。凡夫之人總是充滿各種各樣的煩惱。如貪、嗔、癡、我慢心、嫉妒心、愛心、恨心......而在佛陀的人格中,完全斷除了這些煩惱,心裏沒有絲毫的煩惱,因而證得了涅槃。
什麼是智德呢?智,指智慧。佛教中所講的智慧與通常講的不同,它不是指人世間一般的聰明才智,而是指具有解脫痛苦、煩惱,證得真理的一種能力。佛陀的智慧,對人生、對宇宙的一切所要發生的事,他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反之,我們凡夫沒有佛的這種智慧,搞不清楚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我的前生是怎麼回事?我…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