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戒幢佛學研究所周末論壇的開示

  "周末論壇"爲戒幢佛學研究所的教學特色之一,也是濟群法師教育理念的具體落實。

   在氣氛活躍的交流中,師生之間增進了相互的溝通和了解。因而,法師在論壇所作的開示都是針對學員中出現的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問題。

  如何看待老師的講課

   我想,有學問的老師在講課時,總是會古今中外地發揮,不可能照本宣科,照著書一點點念下去。不能理解應該是你自身的問題,是你的知識面、理解力方面的問題,所以自己要好好努力,在學這門課之前把有關的資料好好看看。

   雖然課程是“中國哲學史”,但展開時不可能局限于哲學史,必然要牽涉到佛教、道教、儒教,包括哲學在當今社會、在現實人生的運用。作爲一個優秀的教授,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如果只會一章一節地按照書本的內容機械地講授,那樣的教授我們不必請,大家自己看書效果也是一樣。

   我們研究所的教學應該有我們自己的指導思想,教學所需達到的要求,要根據大多數同學的接受能力來決定,個別同學跟不上的,必須自己努力,積極地跟上去。研究所的教學不同于一般的佛學院,也不能用社會上大學或中學的教學規範去要求老師,越是出色的教授往往越沒有規範。

   另外,學者的情況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是搞學術研究的,對于佛法的認識和我們角度不同,觀點和結論自然也不一樣。

   所以,希望同學們在學習中樹立正見,因爲有了正見之後,我們才能明辨是非,不會盲目地跟著他們跑,但也不要生硬地排斥他們,我們要懂得揚長避短,懂得哪些是可以吸收的,哪些是應當揚棄的。

   其實,學者的觀點對我們還是會有所啓發,雖然他的觀點不一定是對的,但會給我們提供另一個思考的角度。通常,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局限並固執于自己的視角,有信仰的人之間,因爲看問題的角度接近,比較容易溝通。但沒有信仰的學者或是異教徒,有時也會從另外的側面發現我們所忽略的東西。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有開放的胸懷,要能心平氣和地接受不同的觀點和思想,否則你的視野會很局限。

  如何學習佛法

   最近學習比較緊張,大家都有一定的思想負擔,所以,想通過討論會的方式幫助大家解決問題,幫助大家將學到的內容更好地消化、落實。

   同學們接觸佛法的時間都還不久,雖然我們這兒是研究所,但以大家學習的深度來說,還是屬于初級階段。

   佛法博大精深,大家通過一年來的學習,也會發現,佛教涉及的面非常之廣,有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這叁大語系之分。

   其中,漢傳佛教又有八大宗派:禅宗、淨土宗、叁論宗、唯識宗、密宗、律宗、天臺宗、華嚴宗。

   從佛法整體上來說呢,叁藏典籍又包含教史、教理和教製。

   教史是佛教形成及傳播的曆史,其中又可分爲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藏傳佛教史、歐美佛教史、東南亞佛教史、日本佛教史等等。

   教製即是戒律,有印度的戒律,如四部律、五部律;有南傳戒律、北傳戒律;還有中國祖師大德的戒律。除了戒律,還有清規,清規外又有僧製。

   所以,不管從那個方面看,佛教都非常地博大。教理也好,教史也好,教製也好,都是由無數個問題所組成的,學習的過程就是對每一個問題,從不熟悉到熟悉,從熟悉到徹底深入地了解。

   另一方面,我們修學佛法的最終目的還是改善人生,也就是針對人生的困惑、痛苦和煩惱,從究竟意義上解決這種種問題。如果不從現實的人生著眼,而把佛法作爲純粹的哲學或學術來研究,我個人認爲,其意義不是很重大。

   佛陀出世的本懷是基于對生命的關懷,是爲了解決生命的問題。作爲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也要帶著人生的問題來學習。佛陀早年也曾在宮中享受榮華富貴,可當他看到生老病死的痛苦,看到衆生爲生存而彼此弱肉強食的殘酷競爭時,深刻地認識到,不管什麼人都無法逃脫這悲哀的結局。這種種現象使佛陀對人生的意義産生了困惑,從而走上出家修行的道路。

   同樣的,我們現在學佛乃至出家,也要帶著問題去修學,人生的問題非常多:有生活的問題、生命的問題,還有生死的問題。學佛的人,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居士,更應當關心的是生命的出路問題,這也是所有哲學和宗教共同面臨的問題。

   我在《心經的人生智慧》一書中,開篇即提出很多問題: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存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有沒有命運?我是誰?如何才能究竟地解決人生的痛苦的煩惱?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求助于哲學、科學都無濟于事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佛法的不共之處和究竟之處。否則,再寶貴的佛法在我們的面前,我們也認識不到他的殊勝所在,究竟所在。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一方面必須對佛法自身問題有所了解,比如曆史的問題,製度的問題,教理的問題;一方面要將佛法落實到對人生的關懷,這其中除了我們自身的問題,還有社會問題、道德問題、環保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佛法應該去關心的。我們如何運用佛法的智慧去改善社會、改善我們的生命和心靈?只有在學習佛法知識的同時,不斷地發現並解決面臨的問題,使佛法會歸到現實人生和現實世界。

   比如我們學《維摩诘經》,學了之後和改善人生有什麼關系?學《中國佛教史》,又對改造生命有什麼幫助?我們要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往人生上會歸,只有這樣,佛法才能保持著活潑潑的生命力,否則,就只是單純的學術。

   佛陀說法非常注重實際利益,是很功利的,同樣地,我們學習佛法也要本著功利的目的。當然,這樣的功利不是現實的經濟實惠,而是能夠解決人生問題的大利益。

  討論問題應有的態度

   我簡單地作一點總結,在討論問題時有一點值得大家注意:當你對別人的意見發表看法時,首先要聽清別人所想表達的意思,在理解對方問題的基礎上,再就事論事地發表意見,才能有針對性。當我們要反駁別人的時候,更是如此,否則答非所問,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比如剛才談到人性惡,其實前面的討論中並沒有涉及到人性惡的問題,是後來者強加上去的,問題的性質就改變了。

   我們在討論問題時,不要以爲真理一定在我手中,要心平氣和地提出自己的意見。高校辯論中,有正、反兩方,有的本來持正方觀點,結果被分配到反方,那麼也要能運用反方的觀點來辯論,這也是能力的體現。所以,討論中遇到反對意見時,不要過于急躁,要注意自己的心態,自己的語氣,這也反映了我們的修養。

   以前,我們在柏林寺開講座,其中有法師也有學者,學生普遍反映法師的發言都較柔和,學者則不然,氣很盛很激烈,發言都帶有轟炸性。所以,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認真聽清對方說什麼?在交流中學會聽是很重要的。有時居士來找我,我只是聽他滔滔不絕地講,甚至一句話都不必說,他就滿意地走了,覺得這個法師回答得很好。大多數的人只關心自己要表達什麼,並不關心對方的回應,因此,只要關鍵時點拔一下就可以了,這樣自己也不累,可以節省能量。否則你說了許多,對方也聽不進去,當對方需要你說時,你說的話才是有用的。

   這次討論並不僅僅是我們觀點、見解及學習情況的反映,而是整體素質的體現,包含著你的心態、修養。有的同學始終學維摩居士的不二法門,這裏有習慣的問題:有人習慣講,有人不習慣講。學佛是要改變我們的不良習慣,學會適應不同的場合,以後碰到公共場合總要說的,不想說的人要多說一點,會講的人要簡練一點。象有些同學講話不受歡迎,爲什麼?一是你發表的高論文不對題;二是噜囌。我們說話要簡練,條理分明,心態要柔和,不咄咄逼人,更不要帶著情緒說。

   在這兒,說好了沒有什麼報酬,說好了本身就是獎勵。我們要學會以平常心來討論問題。

  善惡的標准

   至于世俗的善惡的標准,通常是以自我利益爲中心來衡量的:對我有利是善,對我不利是惡。如警察和小偷,警察代表了法律,代表了正義,他有他的善惡標准;反之,小偷也有他的善惡標准,有他的立場。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世間的善惡往往是變化的,甚至是對立的。

  《維摩诘經》的不二法門

   剛才,有同學說到對空的理解需要遵循一個次第,並以《維摩诘經》爲例,指出理解不二法門的叁個層次:首先,以有言來表達有言,如什麼是不二法門;其次,是文殊師利表達的不二法門,用語言來表達不二法門是不可說的;最後,進入第叁個層面,即維摩诘居士以無言來表達無言。從這叁個層次來說明對空的理解,應當說是正確的。剛才其他同學就此發表的意見並沒有針對他的問題。

  文明的脆弱性

   關于文明的脆弱性。根據虛谷同學的看法,文明只是體現在某個國家,和民族存亡息息相關。當文明所依附的國家滅亡時,文明也隨之消失,以此體現出文明的脆弱性。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如果將文明作爲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産,那它就具有了超出國界和民族的獨立性。希臘文明可以由古羅馬來繼承,古羅馬文明又可以由歐洲乃至整個世界來繼承,從世界的範圍來看,文明只是被繼承或是以另外的面目出現,並不曾消失。在這個意義上,不能說文明就是脆弱的。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人類文明的體現。文明通過幾千年的積累,從原始人的刀耕火種發展到今天的信息時代,這裏面不僅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智慧,而是凝聚著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智慧,正因爲文明的相互交流和促進,才使我們每一個人都從中得到受益。所以,要把眼光放開,每個問題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從多個視點來總結。

  學習要培養思考、思辨的習慣和能力

   …

《在戒幢佛學研究所周末論壇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