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平時,我不經常在這裏,和大家溝通的機會比較少,對大家的學習情況也不太清楚,你們究竟學習得如何?掌握得如何?消化得如何?總是不得而知。通過這樣的討論,一方面幫助大家將學習的東西進行消化理解,同時,可以增進我對大家學習情況的了解。
上學期學佛法概論時,安排了幾次周末論壇,大家感覺收獲很大,論壇也辦得比較成功。應該說,這是很好的學習方式,我們可以將此作爲戒幢佛學研究所教學的一大特色,乃至將其作爲研究所的優良傳統,長期地發展下去。
我們這個學期的論壇才舉辦過兩次,也許是課程密度太大,太緊張了,和論壇有沖突。作爲研究所的計劃,我們所設定的教學內容及教學形式,是根據我們對人材的培養的全面考慮。研究所要培養的不是單純只會讀書、只會做學問的書呆子,我們主要是培養大家的弘法能力,培養大家的信心、道念、品行、人格,希望大家踏入社會後,有能力和外面的學者、信徒正常交往,這些能力要在具體的實踐中鍛煉出來。
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有掌握知識的層面,有培養能力的層面,還有開發智慧的層面。我們的學習和研究,不能單單停留在知識的層面,只看掌握了多少天臺宗的知識、唯識宗的知識。其實,知識對于我們生命的改善、對于人生煩惱的解決,在許多時候都顯得很蒼白,顯得無能爲力。
我們讀了幾年佛學院之後,一方面要面對自己人生的煩惱困惑,一方面要面對社會上千萬勞苦大衆,面對社會上存在的種種問題,比如道德重建的問題,環保的問題,心靈健康的問題,我們有沒有能力用佛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有些人學佛幾十年,可他的人格、行爲和心態依照故我,煩惱依舊還是煩惱,這些問題在學者身上表現的特別明顯,研究了一輩子的佛學,從沒有考慮到用佛法去改變實際的人生。
我在社會上弘法,每一次講座後,都會留半小時給信徒提問。他們所提的,通常不是關于《俱舍論》、《成唯識論》或是《佛法概論》的問題,而是他們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在學佛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果你已將掌握的佛法知識轉化成爲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當然有能力解決人們的任何問題。但如果你對佛法的了解僅僅停留在書本上,正見沒能真正豎立起來,就無法解決形形色色的具體問題,因爲這些問題的答案在大藏經中似乎都有,又似乎都沒有。所以,我們有意識地通過討論的形式來培養同學們的思辯能力,思辯的過程也是把知識轉變爲能力的過程,這對于我們將來的弘法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學習經教只能使我們獲得浮在思維表面上的知識,當我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之後,佛法的知識就納入了我們的思維體系中,成爲我們思維的一部份。如何將佛法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就要通過不斷的聞慧、思慧、修慧來完成。古人治學也講究有學有思:“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在佛法的學習中也是同樣,只有將佛法和自己的人生觀融爲一體,才能使之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中、行爲中。
通過討論可以激發我們對佛法的思考,佛教曆來有著思辯的傳統。從佛陀到馬鳴、龍樹、提婆、無著、世親、護法、法稱、陳那等等,這些大德們無一不是思辯大師。龍樹菩薩辯才無礙,在當時的印度也是所向披靡,中觀是通過辯證法的方式建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而唯識理論則是建立在因明的基礎上,因明相當于西方的形式邏輯,更帶有強烈的思辯色彩;在中國,佛教也是通過和儒、道兩教的長期辯論才逐漸謀合,並在中國的土壤上紮下根;而藏傳佛教,直到今天,還將辯經作爲僧人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所以,要想在社會上弘揚佛法,必須掌握思辯的能力。
從我們自身學習的角度上來說,這樣的討論也是很有益處的。在我自己的學習過程中,一直比較重視思考,以前也很喜歡和人討論一些問題,這樣的思考和討論對掌握佛法幫助很大,使我對中論、唯識的義理能夠比較深入地去理解。
所以,組織大家開座談會是希望用多種方式開展學習,大家要珍惜這樣的因緣,積極主動地參與,把自己的思考的問題盡量說出來,不要過分保護自己。保護自己是強烈的我執表現,怕說出來暴露自己的不足,是我執在作怪。學習要率真,不管對錯,都可以說出來互相討論,很多道理是在實踐中悟出的,因爲每個人只有一個角度,無法全方位地考慮問題,可以在相互的探討中得到啓發。
佛弟子要有國際的胸懷、以一切衆生的利益爲利益
我對同學們的發言提一點我個人的看法。
關于敦煌文物流失的問題,我們作爲中華民族的子孫,不能很好地保存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産,的確一種悲哀。同時,站在民族的立場、國家的立場來看,對于侵略者通過各種途徑掠奪中國文物的行徑,當然也有理由感到氣憤。
但作爲佛教徒來說,固然要愛我們的國家,愛我們的民族,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在愛國的前提下,還應該使我們的眼界、思想境界更爲開闊。我們要知道,所謂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家庭利益、個人利益等等,都是我執在不同方面的表現形式。這次我去歐洲,導遊告訴我,法國的知識界人士業已認識到,過分強調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不利于整個世界的和平,也是狹隘的表現。
作爲一個佛教徒,應該是國際主義者,他的所作所爲應當是以一切衆生的利益爲前提,而不是局限于某個民族,某個國家,要有更開闊的眼界和胸懷,以一切衆生的需要爲自己的需要。無論是哪裏的需要,都要一視同仁。
因明與邏輯
至于因明,也可稱爲形式邏輯,形式邏輯是叁段式,因明是叁支比量。邏輯的叁段式是由大前提而小前提,然後得出結論。大前提是假設的,在這個假設下再提出小前提並導歸到結論。大前提既是假設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的本身就缺乏嚴謹。比如說將“人都要死的”作爲大前提,小前提爲“某某是人”,最後結論“某某人是要死的”。這個大前提就很有問題,過去的人固然要死,那麼未來的人是否一定會死?地球上的人固然要死,其它的時空的人呢?如果你無法論證,怎麼知道“人都是要死的”?因爲我們所能看到的僅僅是有限的一部分人,有限的一部分現象。
因明則比較嚴密,它是印度傳統思辯潮流下的産物。雖然因明本身並非佛教特有,但它在佛法的弘揚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尤其是唯識宗的理論體系,基本是以因明的結構建立起來的,早期的《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裏都有因明的思想。從陳那到法稱,古代大德以他們的智慧對因明的理論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因明可以訓練我們的思維,使之更爲嚴謹和周密。因明又是辯論的規則,因爲辯論中常常會偷換概念,沒有相應的規則辯論就無從展開。我雖然對因明沒什麼研究,但大概也了解一些,在弘法過程中,在思考問題過程中,所以能比較清晰地論述問題,因明對我的幫助很大。
表達觀點的過程,需要講事實擺道理。現量只能自利,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傳達給聽衆則必須通過比量。從弘法的角度來說,一種是書面表達方式,一種是口頭表達方式。我們陳述觀點,舉例論證,宗和因是兩塊,喩也是屬于因的範疇,它可以使我們的表達更准確。所以因明是有用的,不能學以致用是因爲沒有理解它的奧妙所在。因明可以是獨立的學問,但它作爲一種有效的工具和佛法已完全融爲一體,甚至可以說是佛法的一部分。在藏傳佛教中,因明作爲五明之一,是出家僧衆的必修課。所以,我們有必要去發展它,繼承它,使它在弘法中發揮新的作用。
學習應有的態度
古雲“學無常師”,孔子亦雲,“叁人行,必有吾師”。在學習中,應以開闊的胸懷去面對一切,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所以,我們不僅要從書本上吸取知識,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在人與人的交流中吸取別人的長處。我們要善于學習,包括優秀的品行,淵博的知識,只有善于發現別人長處的人,才能時時都有收獲。當然,“世事洞明皆學問”也不是全盤地接受,要能夠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要懂得合理的取舍。
過簡單、自然的生活
我先帶著大家唱一唱這首生活禅的主題曲,這首歌也是一首詩,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詩,這首詩體現了一種自然而又簡單的思想:幸福人生的建立,就是要活得簡單、自然。我覺得這兩大要領非常重要,整個修行的過程就是要把我們的生活變得簡單一些,把我們的思想變得簡單一些。
這種簡單可以反映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在生活方式上要力求簡單,這種簡單的生活方式從佛陀製戒已經體現出來。他希望比丘過著一種簡單的生活:樹下坐,日中一食,吃腐爛藥,叁衣一缽。所以,從出家人自身來說,基本上應該屬于無産者,寺院營造的氛圍,也應該是一種簡單的生活環境,簡單的人際關系。根據戒律,出家人應該經常更換地方,不能在一個地方住得時間太長,住長了就會對這地方産生貪著,住長了就會建立起一個龐大的人際關系網,修行就是要通過簡單的生活方式達到內心的簡單。
我們今天的人,可能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要複雜,當然,這和社會環境是有關系的,過去的人,生活的環境比較簡單,他的內心相對來說也就比較單純,比較質樸,今天的人生活在一個複雜的、變化的環境中,內心也相應地比較複雜。爲什麼今天的人修行特別難,一旦打坐妄想特別多,這和生活環境是有關系的。
我們研究所培養人才,不僅僅要求大家在佛學知識上掌握到一定程度,我們的教育精神是培養一種整體的內在素質,素質的提高主要反映在做人上,比如說良好的心態,良好的處世態度,信心,道念,品行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是說,我們希望培養的學生是單純的、率真的,有清淨…
《在戒幢佛學研究所周末論壇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