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在戒幢佛学研究所周末论坛的开示

  "周末论坛"为戒幢佛学研究所的教学特色之一,也是济群法师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

   在气氛活跃的交流中,师生之间增进了相互的沟通和了解。因而,法师在论坛所作的开示都是针对学员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思想问题。

  如何看待老师的讲课

   我想,有学问的老师在讲课时,总是会古今中外地发挥,不可能照本宣科,照着书一点点念下去。不能理解应该是你自身的问题,是你的知识面、理解力方面的问题,所以自己要好好努力,在学这门课之前把有关的资料好好看看。

   虽然课程是“中国哲学史”,但展开时不可能局限于哲学史,必然要牵涉到佛教、道教、儒教,包括哲学在当今社会、在现实人生的运用。作为一个优秀的教授,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如果只会一章一节地按照书本的内容机械地讲授,那样的教授我们不必请,大家自己看书效果也是一样。

   我们研究所的教学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指导思想,教学所需达到的要求,要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接受能力来决定,个别同学跟不上的,必须自己努力,积极地跟上去。研究所的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佛学院,也不能用社会上大学或中学的教学规范去要求老师,越是出色的教授往往越没有规范。

   另外,学者的情况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搞学术研究的,对于佛法的认识和我们角度不同,观点和结论自然也不一样。

   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树立正见,因为有了正见之后,我们才能明辨是非,不会盲目地跟着他们跑,但也不要生硬地排斥他们,我们要懂得扬长避短,懂得哪些是可以吸收的,哪些是应当扬弃的。

   其实,学者的观点对我们还是会有所启发,虽然他的观点不一定是对的,但会给我们提供另一个思考的角度。通常,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局限并固执于自己的视角,有信仰的人之间,因为看问题的角度接近,比较容易沟通。但没有信仰的学者或是异教徒,有时也会从另外的侧面发现我们所忽略的东西。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有开放的胸怀,要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否则你的视野会很局限。

  如何学习佛法

   最近学习比较紧张,大家都有一定的思想负担,所以,想通过讨论会的方式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帮助大家将学到的内容更好地消化、落实。

   同学们接触佛法的时间都还不久,虽然我们这儿是研究所,但以大家学习的深度来说,还是属于初级阶段。

   佛法博大精深,大家通过一年来的学习,也会发现,佛教涉及的面非常之广,有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这三大语系之分。

   其中,汉传佛教又有八大宗派:禅宗、净土宗、三论宗、唯识宗、密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

   从佛法整体上来说呢,三藏典籍又包含教史、教理和教制。

   教史是佛教形成及传播的历史,其中又可分为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藏传佛教史、欧美佛教史、东南亚佛教史、日本佛教史等等。

   教制即是戒律,有印度的戒律,如四部律、五部律;有南传戒律、北传戒律;还有中国祖师大德的戒律。除了戒律,还有清规,清规外又有僧制。

   所以,不管从那个方面看,佛教都非常地博大。教理也好,教史也好,教制也好,都是由无数个问题所组成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对每一个问题,从不熟悉到熟悉,从熟悉到彻底深入地了解。

   另一方面,我们修学佛法的最终目的还是改善人生,也就是针对人生的困惑、痛苦和烦恼,从究竟意义上解决这种种问题。如果不从现实的人生着眼,而把佛法作为纯粹的哲学或学术来研究,我个人认为,其意义不是很重大。

   佛陀出世的本怀是基于对生命的关怀,是为了解决生命的问题。作为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也要带着人生的问题来学习。佛陀早年也曾在宫中享受荣华富贵,可当他看到生老病死的痛苦,看到众生为生存而彼此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时,深刻地认识到,不管什么人都无法逃脱这悲哀的结局。这种种现象使佛陀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困惑,从而走上出家修行的道路。

   同样的,我们现在学佛乃至出家,也要带着问题去修学,人生的问题非常多:有生活的问题、生命的问题,还有生死的问题。学佛的人,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更应当关心的是生命的出路问题,这也是所有哲学和宗教共同面临的问题。

   我在《心经的人生智慧》一书中,开篇即提出很多问题: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有没有命运?我是谁?如何才能究竟地解决人生的痛苦的烦恼?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求助于哲学、科学都无济于事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佛法的不共之处和究竟之处。否则,再宝贵的佛法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也认识不到他的殊胜所在,究竟所在。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一方面必须对佛法自身问题有所了解,比如历史的问题,制度的问题,教理的问题;一方面要将佛法落实到对人生的关怀,这其中除了我们自身的问题,还有社会问题、道德问题、环保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佛法应该去关心的。我们如何运用佛法的智慧去改善社会、改善我们的生命和心灵?只有在学习佛法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发现并解决面临的问题,使佛法会归到现实人生和现实世界。

   比如我们学《维摩诘经》,学了之后和改善人生有什么关系?学《中国佛教史》,又对改造生命有什么帮助?我们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往人生上会归,只有这样,佛法才能保持着活泼泼的生命力,否则,就只是单纯的学术。

   佛陀说法非常注重实际利益,是很功利的,同样地,我们学习佛法也要本着功利的目的。当然,这样的功利不是现实的经济实惠,而是能够解决人生问题的大利益。

  讨论问题应有的态度

   我简单地作一点总结,在讨论问题时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当你对别人的意见发表看法时,首先要听清别人所想表达的意思,在理解对方问题的基础上,再就事论事地发表意见,才能有针对性。当我们要反驳别人的时候,更是如此,否则答非所问,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比如刚才谈到人性恶,其实前面的讨论中并没有涉及到人性恶的问题,是后来者强加上去的,问题的性质就改变了。

   我们在讨论问题时,不要以为真理一定在我手中,要心平气和地提出自己的意见。高校辩论中,有正、反两方,有的本来持正方观点,结果被分配到反方,那么也要能运用反方的观点来辩论,这也是能力的体现。所以,讨论中遇到反对意见时,不要过于急躁,要注意自己的心态,自己的语气,这也反映了我们的修养。

   以前,我们在柏林寺开讲座,其中有法师也有学者,学生普遍反映法师的发言都较柔和,学者则不然,气很盛很激烈,发言都带有轰炸性。所以,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听清对方说什么?在交流中学会听是很重要的。有时居士来找我,我只是听他滔滔不绝地讲,甚至一句话都不必说,他就满意地走了,觉得这个法师回答得很好。大多数的人只关心自己要表达什么,并不关心对方的回应,因此,只要关键时点拔一下就可以了,这样自己也不累,可以节省能量。否则你说了许多,对方也听不进去,当对方需要你说时,你说的话才是有用的。

   这次讨论并不仅仅是我们观点、见解及学习情况的反映,而是整体素质的体现,包含着你的心态、修养。有的同学始终学维摩居士的不二法门,这里有习惯的问题:有人习惯讲,有人不习惯讲。学佛是要改变我们的不良习惯,学会适应不同的场合,以后碰到公共场合总要说的,不想说的人要多说一点,会讲的人要简练一点。象有些同学讲话不受欢迎,为什么?一是你发表的高论文不对题;二是噜囌。我们说话要简练,条理分明,心态要柔和,不咄咄逼人,更不要带着情绪说。

   在这儿,说好了没有什么报酬,说好了本身就是奖励。我们要学会以平常心来讨论问题。

  善恶的标准

   至于世俗的善恶的标准,通常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来衡量的:对我有利是善,对我不利是恶。如警察和小偷,警察代表了法律,代表了正义,他有他的善恶标准;反之,小偷也有他的善恶标准,有他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世间的善恶往往是变化的,甚至是对立的。

  《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

   刚才,有同学说到对空的理解需要遵循一个次第,并以《维摩诘经》为例,指出理解不二法门的三个层次:首先,以有言来表达有言,如什么是不二法门;其次,是文殊师利表达的不二法门,用语言来表达不二法门是不可说的;最后,进入第三个层面,即维摩诘居士以无言来表达无言。从这三个层次来说明对空的理解,应当说是正确的。刚才其他同学就此发表的意见并没有针对他的问题。

  文明的脆弱性

   关于文明的脆弱性。根据虚谷同学的看法,文明只是体现在某个国家,和民族存亡息息相关。当文明所依附的国家灭亡时,文明也随之消失,以此体现出文明的脆弱性。

   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将文明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那它就具有了超出国界和民族的独立性。希腊文明可以由古罗马来继承,古罗马文明又可以由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来继承,从世界的范围来看,文明只是被继承或是以另外的面目出现,并不曾消失。在这个意义上,不能说文明就是脆弱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文明通过几千年的积累,从原始人的刀耕火种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这里面不仅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而是凝聚着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智慧,正因为文明的相互交流和促进,才使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中得到受益。所以,要把眼光放开,每个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从多个视点来总结。

  学习要培养思考、思辨的习惯和能力

   …

《在戒幢佛学研究所周末论坛的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