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净的身口意三业,常常修礼敬诸佛的大愿。为什么有的人拜佛能得到感应,有人却不能呢?这跟你的心清净不清净、虔诚不虔诚有关系。因为佛陀不是有意要在你心中显现出来,佛也不是因为要你去拜他,才跑到你心里。假如这个人拜佛,佛跑到这个人心里;另一个人拜佛,佛又跑到他那里。假如同时有几千万个地方的人都在拜佛,佛肯定会忙得晕头转向,肯定会累坏。
佛不是有心示现,他完全是无心的。佛随着他的愿力,千处有求千处应,就像天上的月亮。月亮一直挂在天上,什么地方有水,什么地方就有月亮。不过,有的地方虽然有水,为什么却见不到月亮呢?因为水只有清净如镜的时候,月亮才能在水中映出来;如果水是浑浊的,月亮还能显现吗?每一个人也像一潭水,一般人总处在妄想状态中,这就犹如一潭浊水,佛陀自然不能显现在我们心中。一个人通过修行,以清净三业拜佛,犹如一潭清水,那么,佛、菩萨就能显现,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感应道交。
有这样一句话:"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什么地方有水,什么地方就有月亮;天上什么时候没有乌云,什么时候就有太阳。同样的,什么地方有一片虔诚、清净的心,那么,什么地方就有佛、菩萨显现。佛、菩萨可以说成是佛陀、观音菩萨;也可以说是我们自心的佛性。假如我们离开了自己清净的心,也就离开了诸佛菩萨。如果我们随时都能把握自己,让我们的心,随时处于一种清清净净的状态。那么,我们随时都与诸佛菩萨在一起。所以,修学佛法不能离开自己清净的心,到外面去寻找佛、菩萨,如果是这样的话,离佛道就会越来越远。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有微尘那么多的佛陀,在十方世界里。你说:我只有一个身子,这么一来比例失调,一个人拜这么多的佛,我拜不过来怎么办?那么,就要借助观想的力量,观想宇宙中有微尘数的佛陀。我呢?也不是一个我,我要显出微尘数的身。有多少个佛,就有多少个我。我有千百亿个化身,想象着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一个我。
打个比方:我们在拜佛的时候,"我"的面前有一个佛,佛的面前有一个"我"。如果前后左右上下都装有镜子的话,就会出现每一个镜子里都有一尊佛,同时每一个镜子里也都有一个"我"。"我"在拜每一尊佛,同时每一尊佛都在接受"我"的礼拜。这时候,你就不只一个身,而是有无数多的身。以无数多的身去拜无数多的佛,这样就能拜得过来了。如果用这种观想的方法和力量去拜佛的话,功德就能无量无边!这种功德就像虚空一样大。所以,虽然你现在是礼一拜佛,却比起别人拜几十生几十辈子的功德,不知要大多少倍!
我们以一种极大广阔的心境去拜佛,这个"我"就不是原来的"我"了。我们要想成佛,就要把佛、菩萨的境界,变成自己的境界,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佛陀、成为菩萨。我们拜佛也不是拜一天两天,初一拜了十五再拜,而是"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虚空有没有尽的时候?虚空没有穷尽,所以我的礼敬也没有尽头。学佛的思想境界能有这么高,这样学佛才有出息。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这段话里有三个比喻:一是众生界尽,二是众生业尽,三是众生烦恼尽。众生有没有尽的时候?众生界没有穷尽的时候。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的烦恼,都是没有穷尽的。那么,我此礼敬也没有穷尽。这是一种反衬的方式,显示我拜佛的这种愿望和行为。"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我们拜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长时间的,相续不断的,心要时常想着,念着,没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你说这样会很辛苦,休息几天再拜吧?不是的,拜佛是没有疲厌的。总之,礼敬诸佛是指礼敬已经成佛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也可以把一切众生作为我们礼敬的对象。
常不轻菩萨
在《法华经》里,有位菩萨叫常不轻,他看见人就礼拜,时间长了,有些人看见他觉得讨厌。有的人不明白,这个人为什么这么怪呢?见到任何人都拜,是不是神经有毛病?甚至有些人不理解,扔石头打他,用脚踢他,用口水吐他。但不管你怎样对待他,他也不生气,见人照拜不误。有一天,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走上前问他:"你一天到晚见人就礼拜,别人打你、骂你,你也不生气,这究竟是为什么?"他回答说:"因为你们将来都会成佛的,所以,我不敢轻慢你们。"这个故事说明两个道理:一是说明众生皆有佛性。常不轻菩萨这样做,实际上是以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去劝化普渡众生,使他们早日觉悟,提醒大家要自尊、自爱。二是说明行菩萨道的人,对一切人都要恭敬、尊重。
我们讲礼敬诸佛,不仅仅是礼敬已经成佛的诸佛,同时也要礼敬未来将要成佛的一切众生。如果学佛的人,把普贤的礼敬法门,推广普及到日常生活中去,我们能够尊重一切人,使人欢喜。那么也就功德无量了!
第四章 称赞如来愿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赞叹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称赞,就是称扬、赞叹。"称扬赞叹"法门,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一般人大都患有一种通病,往往喜欢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爱挑剔别人的毛病,总是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把赞叹的语言留给自己,把那些难听的话送给别人。有的人爱在背后说他人的一些坏话,甚至诽谤他人。为什么大家爱犯这种毛病呢?原因是嫉妒心、我慢心在作怪。这种人与周围的人很难处理好关系。
嫉妒心是嗔恨心的表现,嫉妒心有时来得莫明其妙。比如一般女孩子最爱犯的毛病,就是不愿意看见比自己长得漂亮的姑娘,出现在自己的生活圈里。尽管人家的美貌,在许多情况下,并不影响自己的利益,但是总会莫明其妙地产生反感和不满。总爱从人家相貌中挑剔出某种缺陷,跟自己的相比:眼睛长得不怎么样,鼻子长得不怎么样,肤色又不怎么样......。言下之意是说自己比这人长得好看。尽管说这话的人,长相不比人家好,但就是不服气。这是嫉妒心的表现。
我慢心重的人,处处自以为是,自尊心、好胜心特别强。别人无论在哪方面胜过自己,不仅不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反而认为自己处处胜过他人;听到某人对某人的赞叹,心里就不舒服。这种人的感情十分脆弱,他只能在恭维赞叹声中生活,一旦受到打击,精神很容易崩溃。这种人是不堪一击的。
嫉妒心、我慢心显示了人的自私,体现了人的狭窄心量,破坏了人的平衡心境,使人干出许多蠢事。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心理,但又是人们普遍容易出现的心理。所以在佛经中特别宣扬随喜赞叹功德。其实,随喜赞叹是很廉价的。比如别人为寺院塑佛像,捐赠二万元,你一分钱也没拿出去,但是,如果你能发自内心地为别人感到高兴,并用美妙的语言去赞叹他,那么,你所得到的功德跟他一样大!随喜赞叹的功德,不仅廉价,而且还是对治嫉妒的有效方法。
普贤菩萨教我们称赞如来。其实,不仅仅是对如来,而是要我们去称赞一切好人好事。如来是世间上最值得尊重的人,我们称赞他,是一件比较容易做到的事。不仅如此,称赞如来的意义,还包括对世界上的一切好事,都要去称扬、赞叹,让他们欢喜,这才是我们学佛人的本分。
如来的名号及功德
如来,是佛的十大名号之一。每一尊佛都有十大名号,这十个名号主要是根据他的功德、智慧、能力所安立的。如来、佛都是常用的名号,如来跟佛不可以合起来说。通常有许多人把两种名称合起来称为"如来佛"。其实,这种叫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称释迦如来、弥陀如来、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也可以称药师佛、释迦牟尼佛。但是,不可以称"如来佛"。何为如来?如来是证如实之道而来。说证到了真实之理,然后再来这个世界度化众生,所以称为如来。如来也可以称如去,称如来如去,就是来去自如。我们凡夫之人能称为如来吗?我们不能称为如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来去不自如。我们的来去受业力的支配,不能自主。寿命到头的时候,你说,唉呀!我还想活,我不想死。你怕死,但你不得不死。但是如来就不一样,他可以随便示现在任何一个地方。为了度化众生,如来可以随心所欲在几千个地方,几万个地方来去自如。
称赞如来,如来有哪些功德值得我们称赞呢?如来的功德,在佛经里简单地说有"三德二利"。三德是断德、智德、恩德,二利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什么是断德呢?是断除烦恼所显示涅槃的功德。凡夫之人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烦恼。如贪、嗔、痴、我慢心、嫉妒心、爱心、恨心......而在佛陀的人格中,完全断除了这些烦恼,心里没有丝毫的烦恼,因而证得了涅槃。
什么是智德呢?智,指智慧。佛教中所讲的智慧与通常讲的不同,它不是指人世间一般的聪明才智,而是指具有解脱痛苦、烦恼,证得真理的一种能力。佛陀的智慧,对人生、对宇宙的一切所要发生的事,他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反之,我们凡夫没有佛的这种智慧,搞不清楚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我的前生是怎么回事?我…
《《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