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来生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
什么是恩德呢?佛陀对我们有极大的恩情,佛陀悲愍众生无尽轮回的痛苦,把每一个众生当做自己的儿子一样,把自己亲证的人生及宇宙的真理和盘托出。换句话说,佛的恩德就是佛把自己证得了脱生死、得大自在、具体修行得道的方法,毫不保留地传给我们。让我们按照他修行的方法去实践,让众生也能证得涅槃,了脱生死,得大自在。佛陀把众生看成和他一体,对众生充满无限的悲心;佛为了使众生得到解脱,说法四十九年,佛的恩德是要我们大家都成佛!
如来的功德很大,我们要称赞如来的功德!平常我们对释迦牟尼佛赞叹道:"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不论是天上的天人,还是世间上的人,以及十方世界中的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人的功德能和如来相比。我们对其他人求全责备时,总能在他们的身上找到或多或少、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在佛陀的身上,你是找不出任何缺点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智慧和功德已经彻底圆满了。
十方世界诸佛无量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们称赞哪些佛和菩萨?是称赞一尊佛、菩萨,还是两尊佛、菩萨呢?不是的。我们现在学的是《普贤行愿品》,那么,我们就要以普贤菩萨的境界去称赞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所有的佛陀。"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切刹土,是指一切国土。把国土剖析为很小很小的极微,每一个极微元素里,都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佛陀出世,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而是"一佛出世,千佛欢喜",一尊佛出世,千万尊佛欢喜,无数的菩萨欢喜,无数的菩萨跟随佛陀、协助佛陀弘扬佛法。如释迦牟尼佛的手下,有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还有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几千声闻弟子跟随他。那么,我们要称赞这些所有的佛,要称赞每一尊佛身边无量无边的菩萨。整个宇宙中所有佛、菩萨,都是我们称赞的对象,可见我们要称赞的佛不是一尊、两尊。
称赞如来
普贤菩萨教我们怎样赞叹如来:"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这里告诉我们要"有甚深胜解,现前知见",深信不疑地接受,深信不疑地理解,十方世界中充满着佛、菩萨。想象着这些佛、菩萨,都在我们的面前。信是很重要的,有的人不相信,哪来这么多的佛?你看我们这个娑婆世间几千年、几万年,才有一尊佛陀出世,哪有这么多的佛?如果你要这样想,我也没有办法。不过假如你不肯相信,那么你永远也不能达到普贤菩萨的境界。所以,我们必须相信佛说的法是不会错的。
宇宙中有很多的佛,有人会这样说,我只有一张嘴巴,怎么赞叹得过来呢?每一尊佛我都称赞一句话,那我一天到晚不歇气、不停地赞叹,一直赞到神经衰弱也称赞不完。就是把我累病了,也赞叹不过来,你说怎么办?现在我们要用普贤菩萨的境界去称赞佛,那么,再多的佛陀,也能称赞得过来。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出过二字是什么意思呢?出是超出的意思;过是胜过的意思。辩是辩论的意思;辩才就是有辩论的口才。微妙就是微细、美妙、极好的意思。言辞就是说话。音声海、言辞海都是形容音声言辞像海那样的大,像海水那么多。
辩才天女,出自《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经中说辩才天女,是自在天王的彩女,是天王差唤的女子。辩才天女有五百个舌根,每个舌根能发出五百种音声,她所发出的每一种音声,非常美妙动听,好像是几百种几千种乐器伴奏出音乐的声音。也许有人会说,辩才天女有五百个舌头,而每个舌头又能发出五百种动听的音声,我是凡人,只有一根舌头,怎么能和她相比呢?我们就是要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她有五百根舌头,其实算不了什么,我们现在观想自己有五万个、五十万个舌根,甚至更多。她的每个舌头,能发出五百种音声,也算不了什么,我的每个舌头能发出五十万种音声,五千万种音声。我们要用观想的力量,去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我们的每一个舌头,都能发出无穷无尽的各种音声来。这样一来,有多少佛,我们也能赞叹得过来,你说是不是?
其实,我们可以想一想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一个播音员在播音室里讲话,虽然只有一个舌头,但在世界各地,任何一个角落在同一时内都能接收到这种音声。你说播音员是一个舌头?还是两个舌头?或者说他的舌头有几千、几万、几十万个?我们可以借助广播、电视、卫星等现代科技方法去观想,我们在那里嘴巴一张,让整个地球、整个宇宙,十方三世所有诸佛、菩萨,都能接收得到我们赞叹的音声,这样我们就达到超过辩才天女称赞如来的效果了。
《维摩诘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说法时,虽然用一种音声,但众生听到的声音却不一样。比如中国人听到他的音声,就是中国语,英国人听到的是英语,法国人听到的是法语,德国人听到的是德语,日本人听到的是日语。为什么一种声音里,不同的人听到的是不同的声音呢?这是因为佛陀神通的力量。所以说"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每一个音声里面都有无量无边的言词,不管是天上、天下的人,或者是畜牲,只要能闻到佛陀的声音,你就能感到佛在跟自己说话,佛陀使用的语言就是我的语言。
称赞如来时,我们要观想自己也具备佛陀这种神通的力量,用各种美妙的言词去称赞如来的功德。这种称赞不是今天明天的事,而是"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我们称赞如来的声音,遍及整个法界,整个宇宙,无所不在。这就是称赞如来的方法。"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一段经文的内容,大体跟前面讲过的一样,这里就不重复了。
第五章 广修供养愿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供养的意义
这段经文是第三个大愿的整个内容。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佛、菩萨上供的习惯;还有呢?天天吃饭之前,我们都要供佛,所谓"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养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表达对佛陀的尊重和恭敬。供佛并不表示佛一定要吃我们的东西,到时候你不供养,佛就得饿一顿肚子了,不是这么回事。供养,是表达我们对佛陀的虔诚和恭敬,同时也表示我们对佛恩的报答!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师长恩是其中之一。佛陀是我们的本师,当然也属于师长的范畴。因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们才懂得怎样去认识真理,才知道怎样修行,才知道怎样摆脱烦恼和痛苦。佛陀于众生有大恩德,我们粉身碎骨报答佛陀的恩情,也报答不尽。我们除了礼敬、称赞如来以外,还要供养。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广修供养,从经文表面上看,虽然只说到供养诸佛,但是从经的内容来看,其实已包含了供养一切众生。广修供养,不仅仅是供养佛,而且要供养世界上所有对我们有恩惠以及没有恩惠的人。如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凡是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要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报答他们。佛教中提倡培植三种福田:一是恩田。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要知恩报恩,怀着一种感恩心,来报答他们的恩情。佛经里面讲:"一个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如果佛陀没有出世,我们孝敬、供养自己的父母,功德就是最大了。孝养父母,报答父母的恩情,也是在培植我们自己的福田。因此,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在家里连孝敬、供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那你就不是一个好佛子。二是敬田。凡属于我们恭敬的对象,如师长、老师、善知识、诸佛、菩萨,这些都是我们的敬田,我们都要供养他们。三是悲田。悲田,指我们慈悲的对象:如那些贫穷的人、乞丐。他们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难,需要人们帮助,作为学佛的人,我们要本着一颗慈悲的心,去同情他们,帮助他们。表面上看来,我们在帮助别人,其实是在帮助自己种福报,所以只要看到有困难的人,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人家。
佛教把培福叫种田。种田,就像农…
《《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