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如果春天不播种,那么到了秋天,就一无所获。一个人的福报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头上,于是怨天尤人,说老天爷没长眼睛,不幸的事情总落到自己头上。事实上,运气好不好,并不是取决于老天爷,倒是与个人的福报有关。而福报来源于培植福田。广种恩田、敬田、悲田,通过布施、供养才会有福报。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无量无边的佛,每一尊佛的身边,都有很多的菩萨海会围绕。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供养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供养的意义,一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三是灭除悭贪,灭除吝啬、小气。供佛,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克服小气。如果没有供养、布施心,舍不得把东西拿出来,将来会得贫穷的果报。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式,而且"利息"很高。一个人的财富,不是靠拼命赚钱就能得到。而是靠福报,靠运气。供养、布施不仅能培植福报,同时也能克服自己的贪心和执著。一个人如果贪著财物,舍不得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就像银行里没有存一分钱。虽然银行里的钱很多,别人能从那里取出十万、二十万,但你一分钱也取不出来。所以布施、供养别人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存钱"。

   人因为贪著的缘故,因此不能广修布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往往是过时的,自己不喜欢穿的,才会比较大方地送给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刚买的时装送给他人。再比如送人家电器,总是看家里那些用不着、用旧了的拿去送人,不会把刚买回来的大彩电搬去送人。为什么我们舍不得把最高档、最贵重的东西送给人家?原因就是贪著。因为我们对好东西产生了执著。如果对好东西不贪著,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拿去布施,拿去救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布施的本身也是在破除我们的自私、悭贪、执着和烦恼。

   我们执著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往往就是我们产生烦恼的根源。执著是我们解脱生死最大的障碍!在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禅师,他的修行境界很高。他对任何东西都不会贪著。唯一使他贪著的是一个钵,因为这个钵是皇帝赐给他的。这一天,他感觉到寿命就要到尽头了。果然,阎王爷派了两个小鬼来抓他。禅师的功夫高得很,他往那里一坐,进入禅定的状态。那两个小鬼四处寻找,连个人影都不见,怎么也找不到他。两个小鬼很苦恼,回去交不了差,怎么办呢?想来想去,他俩就去请教寺庙里的护法神--土地公。护法神告诉他们说:这个禅师的修行境界很高,你们想找他,那是很困难的。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们见到他:这个禅师有一个钵,这个钵是他特别喜欢的东西。你去把他的钵拿来敲一敲,他听到敲钵声肯定会出来的,不信你们试试看。

   无常鬼变成一只老鼠,在禅师的钵上跳来跳去,钵发出了响声。禅师马上从定中出来,他怕这个钵摔坏了!这时,两个小鬼一下子扑了过去,用铁链套住了他的脖子说:对不起,请你跟我们走一趟。禅师意识到钵给他带来了祸患,就在这紧要关头,急中生智,猛地把钵往地下一摔,"咣"地一声,两个小鬼吓了一大跳!乘此时机,禅师赶紧进入禅定的状态,结果无常鬼又找不到他了。钵没了,禅师的命却保住了!

  香花灯果供养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起深信解,就是深信不疑。现前知见,多得无以数计的佛,就像在自己的面前一样。这种修行方法主要靠观想。我们要让自己进入普贤菩萨思想境界中,相信宇宙中有无量无边诸佛存在。

   怎样供养诸佛呢?"悉以上妙诸供养具"。普贤菩萨告诉我们:面对十方诸佛,我要用最好的东西去供养。所谓的最好,当然不是一定要你拿出金银财宝、珍珠玛瑙去供佛,而是在你经济能力可能的范围内,用最好的东西去供佛。"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华",指花,用鲜花供佛。"云",表示众多,用很多的鲜花去供佛。"鬘",就是花鬘,把花一朵一朵地串起来,串成花环,一串一串地拿去供佛,这就叫鬘云。"天音乐云",用音乐去供佛。我们唱炉香赞,就是用音乐供养佛。学弹钢琴的,或是电子琴什么的,你可以到佛堂去表演给佛听。比如你刚学会一首新歌,你觉得好听,你唱得又最好,首先去供养佛,这也是供养。

   "天伞盖云",过去国王出巡时,黄金伞盖撑在头上。用这种伞去供佛。"天衣服云",用最好的衣服去供佛。比如你刚买到一件高级的时装,先拿去供佛,然后再穿,这也是可以的。供养的意义,主要是表达你的虔诚,至于佛用不用那是另一回事。水果刚买回家,选一个最大最好的,先拿去供佛,表示你时时都有一份供心,这才是重要的。"天种种香",就是各种各样的香。如末香,就是现在的檀香;涂香就是抹在、涂在身上的各种香;烧香,指供佛点的香。买回来,先拿去供佛,然后再往自己身上涂抹。

   "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须弥山是佛教中一座最高的山,教中也有人认为是喜马拉雅山。我现在供的这些花果、衣服、音乐等供品,犹如须弥山那么高、那么大,但不是真的,主要靠观想。普贤菩萨教我们,要用观想的方法去供养佛。"燃种种灯",燃各种各样的灯,如酥灯、油灯,用花生油、菜油、芝麻油等"诸香油"去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每一盏灯的灯炷,像须弥山那么大。"一一灯油如大海水",每一盏油灯里面的油,就像大海里边的水这么多。想想看,这盏油灯要点多长时间!这盏油灯永远也不会熄灭!你供佛的时间与这盏油灯一样,直到永远!想想看,这种供佛的功德有多大?因此,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要展开自己的心胸、想象,让自己的思想境界能够包容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学佛就是要用佛的心量要求自己,使自己心胸开阔。这样,我们才能够向佛靠近。我们才有成佛的希望。如果心量老是停留在凡夫的水平上,那么永远都只能是众生。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以如是等供养具,常为供养"。前面所说的衣服、鲜花、音乐、食品、涂香、各种油灯......这么多的东西去供养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以及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众生。看起来这功德当然很大。但普贤菩萨接着告诉我们:"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善男子啊!你不要以为用那么多、那么好的东西去供养佛,就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了。不是的!对佛陀最好的供养,是对佛法的尊重和奉行,而不是物质品。这就是说:"依教奉行",或"依法修行",才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

   比方说,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是什么呢?儿女对父母怎样才算孝顺呢?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你的女儿,一天到晚光知道给你买好吃的,好穿的,但在外面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你说的话,她一点也不听。专门在外面惹麻烦,三天两头有人找上门来,找你的晦气。相反,你的儿子,虽然没有给你买什么好吃的东西,但是他很听话,不在外面惹麻烦,上门的人都在赞扬他,说他很有出息。请问,你喜爱女儿?还是喜欢儿子呢?肯定是喜欢儿子。假如你喜欢的是女儿,说明你不是一个好父母。

   诸佛菩萨对待众生的心情,也是相同的。有些人很知道供佛、拜佛,拿到皈依证,就算完事,以为自己是佛子了。对于佛法的道理,一点都不放在心上,还是按照原来的观念、习惯生活,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对佛教大发牢骚。这种人,尽管每天给佛、菩萨上供,供品上得再多再好,也是白搭。他们永远只能是佛法的门外汉。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佛的人,"依法修持,依教奉行",才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

   法,在我们的修行中,它的地位非常重要!我们信仰佛法僧三宝。有些人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这三种关系:有的人信佛,但他不信法,认为法没有什么好研究的;僧嘛?更不稀罕,跟我差不了多少,比我也好不到哪儿去;他最感兴趣的是佛,对佛无比的崇拜、信仰。但是,假如你对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你能很好地学佛修行吗?显然不太可能。像现在流通的佛教典籍,有很多经是真经,但也有伪经。伪经是冒牌货,它不是佛说的法,是一些外道或鬼神借佛的名誉编撰的一些"经典"。如果你对佛法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正见尚未树立,面对这些伪经,你信以为真,按照经中的话去做,就会误入歧途。

   还有一种人,他感兴趣的不是佛,而是僧。拜了师父之后,觉得师父就是一切了。他以为听师父的话,把师父恭敬、供养好,就能了脱生死。这会出现两种情况:如果拜的师父具有正知正见,是位善知识的话,你去亲近他,就会得到解脱,得到佛法的受用;如果拜的师父是恶知识呢?师父邪知邪见的话,他说什么,你做什么,那就完蛋了!掉在深渊里,还不知道呢!

   所以,佛法僧在佛法上是一个整体。佛法僧三宝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法,不是佛,也不是僧。为什么呢?因为佛能够了脱生死,能够成佛的关键因素,就是他依法证得了法的真实相,才成佛的。所以,佛是以法为核心的!法是佛证得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我们修行的成就也是建立在法的认识上的。我们要断除烦恼,了脱生死,不能离法去修行,只有依法修行,才能得解脱。因此,法在佛教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能够依法修行,这才是佛陀的好弟子。依法修行是法供养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如说修行供养,可以概括后面六种供养。"如说修行"指依照佛所说的种种法去实践,通过长期的修行,得到解脱,直至成佛。这种供养,自然把其它的六种供养包括…

《《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