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民春天播種,秋天收獲。如果春天不播種,那麼到了秋天,就一無所獲。一個人的福報從哪裏來的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頭上,于是怨天尤人,說老天爺沒長眼睛,不幸的事情總落到自己頭上。事實上,運氣好不好,並不是取決于老天爺,倒是與個人的福報有關。而福報來源于培植福田。廣種恩田、敬田、悲田,通過布施、供養才會有福報。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無量無邊的佛,每一尊佛的身邊,都有很多的菩薩海會圍繞。這就告訴我們,我們供養的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供養的意義,一是表達對佛菩薩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長福報;叁是滅除悭貪,滅除吝啬、小氣。供佛,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克服小氣。如果沒有供養、布施心,舍不得把東西拿出來,將來會得貧窮的果報。布施、供養是"存錢"的最佳方式,而且"利息"很高。一個人的財富,不是靠拼命賺錢就能得到。而是靠福報,靠運氣。供養、布施不僅能培植福報,同時也能克服自己的貪心和執著。一個人如果貪著財物,舍不得把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就像銀行裏沒有存一分錢。雖然銀行裏的錢很多,別人能從那裏取出十萬、二十萬,但你一分錢也取不出來。所以布施、供養別人的同時,實際上是在爲自己"存錢"。

   人因爲貪著的緣故,因此不能廣修布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往往是過時的,自己不喜歡穿的,才會比較大方地送給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剛買的時裝送給他人。再比如送人家電器,總是看家裏那些用不著、用舊了的拿去送人,不會把剛買回來的大彩電搬去送人。爲什麼我們舍不得把最高檔、最貴重的東西送給人家?原因就是貪著。因爲我們對好東西産生了執著。如果對好東西不貪著,能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拿去布施,拿去救濟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那麼,布施的本身也是在破除我們的自私、悭貪、執著和煩惱。

   我們執著某種東西,這種東西往往就是我們産生煩惱的根源。執著是我們解脫生死最大的障礙!在佛教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過去,有一個禅師,他的修行境界很高。他對任何東西都不會貪著。唯一使他貪著的是一個缽,因爲這個缽是皇帝賜給他的。這一天,他感覺到壽命就要到盡頭了。果然,閻王爺派了兩個小鬼來抓他。禅師的功夫高得很,他往那裏一坐,進入禅定的狀態。那兩個小鬼四處尋找,連個人影都不見,怎麼也找不到他。兩個小鬼很苦惱,回去交不了差,怎麼辦呢?想來想去,他倆就去請教寺廟裏的護法神--土地公。護法神告訴他們說:這個禅師的修行境界很高,你們想找他,那是很困難的。不過,有一個辦法可以讓你們見到他:這個禅師有一個缽,這個缽是他特別喜歡的東西。你去把他的缽拿來敲一敲,他聽到敲缽聲肯定會出來的,不信你們試試看。

   無常鬼變成一只老鼠,在禅師的缽上跳來跳去,缽發出了響聲。禅師馬上從定中出來,他怕這個缽摔壞了!這時,兩個小鬼一下子撲了過去,用鐵鏈套住了他的脖子說:對不起,請你跟我們走一趟。禅師意識到缽給他帶來了禍患,就在這緊要關頭,急中生智,猛地把缽往地下一摔,"咣"地一聲,兩個小鬼嚇了一大跳!乘此時機,禅師趕緊進入禅定的狀態,結果無常鬼又找不到他了。缽沒了,禅師的命卻保住了!

  香花燈果供養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起深信解,就是深信不疑。現前知見,多得無以數計的佛,就像在自己的面前一樣。這種修行方法主要靠觀想。我們要讓自己進入普賢菩薩思想境界中,相信宇宙中有無量無邊諸佛存在。

   怎樣供養諸佛呢?"悉以上妙諸供養具"。普賢菩薩告訴我們:面對十方諸佛,我要用最好的東西去供養。所謂的最好,當然不是一定要你拿出金銀財寶、珍珠瑪瑙去供佛,而是在你經濟能力可能的範圍內,用最好的東西去供佛。"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華",指花,用鮮花供佛。"雲",表示衆多,用很多的鮮花去供佛。"鬘",就是花鬘,把花一朵一朵地串起來,串成花環,一串一串地拿去供佛,這就叫鬘雲。"天音樂雲",用音樂去供佛。我們唱爐香贊,就是用音樂供養佛。學彈鋼琴的,或是電子琴什麼的,你可以到佛堂去表演給佛聽。比如你剛學會一首新歌,你覺得好聽,你唱得又最好,首先去供養佛,這也是供養。

   "天傘蓋雲",過去國王出巡時,黃金傘蓋撐在頭上。用這種傘去供佛。"天衣服雲",用最好的衣服去供佛。比如你剛買到一件高級的時裝,先拿去供佛,然後再穿,這也是可以的。供養的意義,主要是表達你的虔誠,至于佛用不用那是另一回事。水果剛買回家,選一個最大最好的,先拿去供佛,表示你時時都有一份供心,這才是重要的。"天種種香",就是各種各樣的香。如末香,就是現在的檀香;塗香就是抹在、塗在身上的各種香;燒香,指供佛點的香。買回來,先拿去供佛,然後再往自己身上塗抹。

   "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須彌山是佛教中一座最高的山,教中也有人認爲是喜馬拉雅山。我現在供的這些花果、衣服、音樂等供品,猶如須彌山那麼高、那麼大,但不是真的,主要靠觀想。普賢菩薩教我們,要用觀想的方法去供養佛。"燃種種燈",燃各種各樣的燈,如酥燈、油燈,用花生油、菜油、芝麻油等"諸香油"去點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每一盞燈的燈炷,像須彌山那麼大。"一一燈油如大海水",每一盞油燈裏面的油,就像大海裏邊的水這麼多。想想看,這盞油燈要點多長時間!這盞油燈永遠也不會熄滅!你供佛的時間與這盞油燈一樣,直到永遠!想想看,這種供佛的功德有多大?因此,我們學習《普賢行願品》,要展開自己的心胸、想象,讓自己的思想境界能夠包容整個世界、整個宇宙!學佛就是要用佛的心量要求自己,使自己心胸開闊。這樣,我們才能夠向佛靠近。我們才有成佛的希望。如果心量老是停留在凡夫的水平上,那麼永遠都只能是衆生。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以如是等供養具,常爲供養"。前面所說的衣服、鮮花、音樂、食品、塗香、各種油燈......這麼多的東西去供養十方叁世諸佛、菩薩,以及世界上所有的一切衆生。看起來這功德當然很大。但普賢菩薩接著告訴我們:"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善男子啊!你不要以爲用那麼多、那麼好的東西去供養佛,就是對佛陀最好的供養了。不是的!對佛陀最好的供養,是對佛法的尊重和奉行,而不是物質品。這就是說:"依教奉行",或"依法修行",才是對佛陀最好的供養。

   比方說,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是什麼呢?兒女對父母怎樣才算孝順呢?舉個例子來說明。如果你的女兒,一天到晚光知道給你買好吃的,好穿的,但在外面跟一些不叁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你說的話,她一點也不聽。專門在外面惹麻煩,叁天兩頭有人找上門來,找你的晦氣。相反,你的兒子,雖然沒有給你買什麼好吃的東西,但是他很聽話,不在外面惹麻煩,上門的人都在贊揚他,說他很有出息。請問,你喜愛女兒?還是喜歡兒子呢?肯定是喜歡兒子。假如你喜歡的是女兒,說明你不是一個好父母。

   諸佛菩薩對待衆生的心情,也是相同的。有些人很知道供佛、拜佛,拿到皈依證,就算完事,以爲自己是佛子了。對于佛法的道理,一點都不放在心上,還是按照原來的觀念、習慣生活,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就對佛教大發牢騷。這種人,盡管每天給佛、菩薩上供,供品上得再多再好,也是白搭。他們永遠只能是佛法的門外漢。這就是說,作爲一個學佛的人,"依法修持,依教奉行",才是對佛陀最好的供養。

   法,在我們的修行中,它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們信仰佛法僧叁寶。有些人不能正確地認識和處理這叁種關系:有的人信佛,但他不信法,認爲法沒有什麼好研究的;僧嘛?更不稀罕,跟我差不了多少,比我也好不到哪兒去;他最感興趣的是佛,對佛無比的崇拜、信仰。但是,假如你對佛法沒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你能很好地學佛修行嗎?顯然不太可能。像現在流通的佛教典籍,有很多經是真經,但也有僞經。僞經是冒牌貨,它不是佛說的法,是一些外道或鬼神借佛的名譽編撰的一些"經典"。如果你對佛法缺乏正確的認識和了解,正見尚未樹立,面對這些僞經,你信以爲真,按照經中的話去做,就會誤入歧途。

   還有一種人,他感興趣的不是佛,而是僧。拜了師父之後,覺得師父就是一切了。他以爲聽師父的話,把師父恭敬、供養好,就能了脫生死。這會出現兩種情況:如果拜的師父具有正知正見,是位善知識的話,你去親近他,就會得到解脫,得到佛法的受用;如果拜的師父是惡知識呢?師父邪知邪見的話,他說什麼,你做什麼,那就完蛋了!掉在深淵裏,還不知道呢!

   所以,佛法僧在佛法上是一個整體。佛法僧叁寶中,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是法,不是佛,也不是僧。爲什麼呢?因爲佛能夠了脫生死,能夠成佛的關鍵因素,就是他依法證得了法的真實相,才成佛的。所以,佛是以法爲核心的!法是佛證得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我們修行的成就也是建立在法的認識上的。我們要斷除煩惱,了脫生死,不能離法去修行,只有依法修行,才能得解脫。因此,法在佛教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能夠依法修行,這才是佛陀的好弟子。依法修行是法供養

   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如說修行供養,可以概括後面六種供養。"如說修行"指依照佛所說的種種法去實踐,通過長期的修行,得到解脫,直至成佛。這種供養,自然把其它的六種供養包括…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