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進去了。必須注意的是,在七種供養中,有叁種提到"衆生",另外四種雖然沒有直接提到衆生,但也包含度衆生的成份在內。學佛的人要知道,所謂解脫成佛,不僅爲了自己個人,同時也爲了所有苦難的衆生。所以在修行這七種法供養時,決不能忘記衆生,應當永遠把衆生放在第一位,這才是學佛人的本分。

   (1)如說修行供養:按照佛陀所說的種種法門修行,也就是依法修行。

   (2)利益衆生供養:凡是對衆生有利益的事,我們都要積極去做。別人有困難,主動幫助別人,把他從困苦中解救出來,給他快樂。從表面上看,這樣做,跟佛法沒有關系。其實,這也是在供養諸佛。因爲佛、菩薩是爲了利益衆生而出世,你能利益衆生,自然是對諸佛最好的供養。

   (3)攝受衆生供養:社會上有許多人,直截了當地跟他講佛法,他不一定會接受。這種人,首先要攝受他們。什麼叫攝受?佛法裏有四攝法門:一、布施,二、愛語,叁、利行,四、同事。看到人家有困難,需要經濟、物質方面的幫助,我就給他這方面的幫助,這是布施;愛語,是在愛心的基礎上,用真實的語言或利他的語言,去幫助他人;利行,所做的一切事情對他人都有利益,沒有任何一種行爲會對他人構成傷害;同事,能設身處地爲別人著想。如果真能按照四攝法門去做,即使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肯定也要被你所感化;對方還不被你感動的話,那他簡直就是一根木頭了。如果你想擁有更多的朋友,想要他們對你好,那就要修四攝法門。修了之後,別人一定會對你好。因爲,攝受衆生供養,是以四攝法門去攝受衆生,利益衆生。

   (4)代衆生苦供養:需要有同體大悲的精神,把衆生和自己看作一體。衆生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衆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比如某人做手術急需用錢,還差兩百元錢才能住進醫院。眼看病人生命垂危,這時要毫不猶豫地主動去幫助他,把錢拿出來,讓他先住進醫院。假如他需要輸血,別人的血型與他的血型不吻合,恰好病人的血型與你相同,這時,病人的生死就是自己的生死。爲了搶救病人的生命,你馬上把自己身上的血液輸給他。他的病就是我的病,他的病好了,你應該爲他的康複感到高興、幸福,這就是代衆生苦供養。衆生受苦的現象很多,像這樣的例子很多,這裏就不一一地講了。

   (5)勤修善根供養:學佛修行要勤修善根。也就是要衆善奉行。善的內容很多:如叁歸,修止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四攝,拜佛,禮佛,忏悔,放生......這些都是勤修善根的內容。今天修了,明天繼續修,一直堅持做下去。絕不能"兩天打魚,叁天曬網"。

   (6)不舍菩薩業供養:學佛,首先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在修學中,不能半途而廢。不舍,就是不要舍離。發了菩提心之後,不要舍棄,不要離開菩薩道修行。菩提心,是一種自覺覺他心,學習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成佛過程是"自覺",學習佛陀度衆生的精神和行爲是"覺他"。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能根據衆生不同的根機,方便善巧地弘揚佛法,普渡衆生,使自己和大家離苦得樂。

   行菩薩道也屬于法供養。法施的功德很大,這個問題《金剛經》中講得非常清楚。《金剛經》裏說:用許多的七寶去布施,但比起讀誦《金剛經》,或者能夠給別人解說《金剛經》的功德,那簡直差得太遠、太遠了。這是爲什麼呢?因爲財布施跟法布施相比,財布施的作用太有限。別人有困難,經濟上需要幫助,我給他一百塊、一千塊、一萬塊,總有用完的時候,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呢,我給他財物未必就是好事。有時候他沒有錢還很幸福,錢多了反而不幸福。社會上有許多夫妻,沒錢的時候感情很好,日子過得很開心。隨著家裏的收入增多,家庭開始不和諧了:什麼外遇啊,花天酒地啊,結果本來一個幸福的家庭,因爲錢多了,反而鬧得不可開交。所以有錢不一定能夠幸福,錢僅僅是幸福中的一個成份,不是全部,它不是人生的一切。

   所以,佛法說財布施供養不及法布施供養功德大。法布施,就像我教你一種謀生的方式,比起直接給你錢的好處要大得多。因爲,謀生的手藝學到後,只要勤苦奈勞,就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絕。如果我能給你一種幸福之道,把佛法傳授給你,使你遠離憂愁、煩惱和痛苦,使你生活得幸福美好,生活得充實、愉快、安樂。可見,使人終生受用不盡,使人覺得幸福的,並不是錢,而是佛法。

   (7)不離菩提心供養: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學佛的人,要有大悲心,由大悲心才能出生菩提心。我們所修的一切功德,不可以有一刹那離開自己的發心,這樣菩提心就可以一天天地增長起來,直到成就無上菩提,圓滿佛果。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說的就是這種道理。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俱胝、那由他、迦羅、算、數、喻、優波尼沙陀,都是極大極大數目的量詞名稱。普賢菩薩向法會的聽衆說道:善男子呀!你們要知道,像前面所說的種種財物供養,如須彌山那麼大,簡直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多,應該說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但是比起法供養的功德,那就差得太遠、太遠。如果財供養的功德有百分,那麼,它還不及法供養一分的功德大。這一段經文,主要通過一些比喻的方式,告訴我們法供養比財供養的功德,大了又大,是不可以用數目來比較的。

  以諸如來尊重法故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爲什麼法供養的功德比財供養的功德大呢?原因是"以諸如來尊重法故"。因爲一切的佛,都是尊重佛法的,那麼,我們更要尊重法。法,在佛法裏的地位是最高的,佛是由法而出生的。因爲有了法,佛體驗到了法,證到了法,所以才成佛。佛從哪裏來的?佛從依法修行中來。如果我們行菩薩道,能夠依法修行,依法度衆生,這種供養才是真正供養如來。反過來說,你光是用好東西去供佛,這種供養永遠不會是最好的供養,真正的供養是法而不是物。那麼,以後是不是不用給佛上供了?也不是,供還是要上的。前面剛說過,上供可以培植福德,同時也可以克服我們的悭貪、吝啬、小氣,上供也是修行的一個方面。

   "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段內容跟前面一樣,不管是修財供養也好,修法供養也好,真正的供養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是長時間的,盡未來際的。

  第六章 忏悔業障願

   【複次,善男子!言忏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叁業,遍于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困擾人生的重要因素

   這是普賢的第四大願:"忏悔業障"。忏悔在修學佛法中非常重要,因爲無始以來由于無明和貪嗔癡的原因,使我們造下了種種的罪業,這些罪業招感的果報,造成我們修行的障礙。我們要忏悔的障礙有叁種:一是煩惱障,二是業障,叁是報障。  

   (1)煩惱障,主要包括貪心、嗔恨心、愚癡、我慢、嫉妒......這些煩惱阻礙我們去修行。因爲有貪心,使人造罪業。貪心使人不得安甯。你要打坐,因爲貪心,所以總想著貪著的東西:有時想著哪筆錢還沒有賺,想要的哪樣東西,還沒有搞到手,所追求的某件事還沒有實現......所以貪心影響修行。嗔是記恨心,一個人記恨心重也很難修行。假如你跟人家吵架之後,時時處在一種記恨、無明火、想報複的心理狀態中,打坐時,你能坐得下去嗎?坐不下去的。因爲內心有煩惱,不平靜。愚癡,就是沒有智慧,不明白事理,這也是修行的一種大障礙。比如說,有人聽佛法怎麼也聽不懂,看經教怎麼也看不進去,根機太鈍,這種人也是很難修行的。懈怠是懶惰,或者說是放縱自己,打坐時,瞌睡來了,腿有點麻了、酸了,就想,睡覺算了,明天再修吧!還有的人放縱自己,克製力差,經不起外界環境的幹擾和刺激,見別人玩得開心,就放縱自己,不分時間地看電視、電影,跳舞,天天搓麻將。時間長了,就養成一種習慣,想改也改不了。搓麻將,搓上隱了,聽見搓麻將的聲音,心裏就慌,就想坐下搓幾圈,贏了還想再贏一點才肯下來,輸了又想再多搓幾圈,想把本錢撈回來,是不是?搓習慣了,一天不打,就感到空虛、難受、坐立不安。所以,學佛的人,不能隨便放縱自己,要把心收回來,不去執著那些對我們修行沒有利益的事情,這樣的話,打坐、念佛的時候,妄念就會減少。

   (2)業障。在佛教理論中,業,是極爲重要的核心概念。業,是梵語羯摩的意譯,從身口意産生。身業,指人的行爲或行動;口業,指人的語言表達;意業,指人的思想、意志或心理活動。從身口意發生各種業之後,業力會折射成影子,變成一種潛在的力量,影響著未來生命的發展。

   我們無始以來,做下許多不應該做的事,造下了許多業力。我想打坐,但是身體有病,患有腰腿痛疼的毛病,經常臥床不起,叁天兩頭往醫院跑,這是業障。有的人,家庭經濟十分困難,想修行,但沒有時間,爲了謀生,一天到晚,拼命地掙錢養家糊口,這也是修行的業障。業障就是障礙。有的人,經濟條件好,人又十分聰明…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