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的來生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

   什麼是恩德呢?佛陀對我們有極大的恩情,佛陀悲愍衆生無盡輪回的痛苦,把每一個衆生當做自己的兒子一樣,把自己親證的人生及宇宙的真理和盤托出。換句話說,佛的恩德就是佛把自己證得了脫生死、得大自在、具體修行得道的方法,毫不保留地傳給我們。讓我們按照他修行的方法去實踐,讓衆生也能證得涅槃,了脫生死,得大自在。佛陀把衆生看成和他一體,對衆生充滿無限的悲心;佛爲了使衆生得到解脫,說法四十九年,佛的恩德是要我們大家都成佛!

   如來的功德很大,我們要稱贊如來的功德!平常我們對釋迦牟尼佛贊歎道:"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不論是天上的天人,還是世間上的人,以及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衆生,沒有一個人的功德能和如來相比。我們對其他人求全責備時,總能在他們的身上找到或多或少、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在佛陀的身上,你是找不出任何缺點的。爲什麼呢?因爲佛陀的智慧和功德已經徹底圓滿了。

  十方世界諸佛無量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刹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們稱贊哪些佛和菩薩?是稱贊一尊佛、菩薩,還是兩尊佛、菩薩呢?不是的。我們現在學的是《普賢行願品》,那麼,我們就要以普賢菩薩的境界去稱贊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所有的佛陀。"一切刹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切刹土,是指一切國土。把國土剖析爲很小很小的極微,每一個極微元素裏,都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佛陀出世,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而是"一佛出世,千佛歡喜",一尊佛出世,千萬尊佛歡喜,無數的菩薩歡喜,無數的菩薩跟隨佛陀、協助佛陀弘揚佛法。如釋迦牟尼佛的手下,有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還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等幾千聲聞弟子跟隨他。那麼,我們要稱贊這些所有的佛,要稱贊每一尊佛身邊無量無邊的菩薩。整個宇宙中所有佛、菩薩,都是我們稱贊的對象,可見我們要稱贊的佛不是一尊、兩尊。

  稱贊如來

   普賢菩薩教我們怎樣贊歎如來:"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這裏告訴我們要"有甚深勝解,現前知見",深信不疑地接受,深信不疑地理解,十方世界中充滿著佛、菩薩。想象著這些佛、菩薩,都在我們的面前。信是很重要的,有的人不相信,哪來這麼多的佛?你看我們這個娑婆世間幾千年、幾萬年,才有一尊佛陀出世,哪有這麼多的佛?如果你要這樣想,我也沒有辦法。不過假如你不肯相信,那麼你永遠也不能達到普賢菩薩的境界。所以,我們必須相信佛說的法是不會錯的。

   宇宙中有很多的佛,有人會這樣說,我只有一張嘴巴,怎麼贊歎得過來呢?每一尊佛我都稱贊一句話,那我一天到晚不歇氣、不停地贊歎,一直贊到神經衰弱也稱贊不完。就是把我累病了,也贊歎不過來,你說怎麼辦?現在我們要用普賢菩薩的境界去稱贊佛,那麼,再多的佛陀,也能稱贊得過來。

   "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出過二字是什麼意思呢?出是超出的意思;過是勝過的意思。辯是辯論的意思;辯才就是有辯論的口才。微妙就是微細、美妙、極好的意思。言辭就是說話。音聲海、言辭海都是形容音聲言辭像海那樣的大,像海水那麼多。

   辯才天女,出自《華嚴經·如來出現品》。經中說辯才天女,是自在天王的彩女,是天王差喚的女子。辯才天女有五百個舌根,每個舌根能發出五百種音聲,她所發出的每一種音聲,非常美妙動聽,好像是幾百種幾千種樂器伴奏出音樂的聲音。也許有人會說,辯才天女有五百個舌頭,而每個舌頭又能發出五百種動聽的音聲,我是凡人,只有一根舌頭,怎麼能和她相比呢?我們就是要超過辯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她有五百根舌頭,其實算不了什麼,我們現在觀想自己有五萬個、五十萬個舌根,甚至更多。她的每個舌頭,能發出五百種音聲,也算不了什麼,我的每個舌頭能發出五十萬種音聲,五千萬種音聲。我們要用觀想的力量,去超過辯才天女的微妙舌根。我們的每一個舌頭,都能發出無窮無盡的各種音聲來。這樣一來,有多少佛,我們也能贊歎得過來,你說是不是?

   其實,我們可以想一想廣播電臺的播音員:一個播音員在播音室裏講話,雖然只有一個舌頭,但在世界各地,任何一個角落在同一時內都能接收到這種音聲。你說播音員是一個舌頭?還是兩個舌頭?或者說他的舌頭有幾千、幾萬、幾十萬個?我們可以借助廣播、電視、衛星等現代科技方法去觀想,我們在那裏嘴巴一張,讓整個地球、整個宇宙,十方叁世所有諸佛、菩薩,都能接收得到我們贊歎的音聲,這樣我們就達到超過辯才天女稱贊如來的效果了。

   《維摩诘經》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佛說法時,雖然用一種音聲,但衆生聽到的聲音卻不一樣。比如中國人聽到他的音聲,就是中國語,英國人聽到的是英語,法國人聽到的是法語,德國人聽到的是德語,日本人聽到的是日語。爲什麼一種聲音裏,不同的人聽到的是不同的聲音呢?這是因爲佛陀神通的力量。所以說"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每一個音聲裏面都有無量無邊的言詞,不管是天上、天下的人,或者是畜牲,只要能聞到佛陀的聲音,你就能感到佛在跟自己說話,佛陀使用的語言就是我的語言。

   稱贊如來時,我們要觀想自己也具備佛陀這種神通的力量,用各種美妙的言詞去稱贊如來的功德。這種稱贊不是今天明天的事,而是"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我們稱贊如來的聲音,遍及整個法界,整個宇宙,無所不在。這就是稱贊如來的方法。"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一段經文的內容,大體跟前面講過的一樣,這裏就不重複了。

  第五章 廣修供養願

   【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爲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爲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供養的意義

   這段經文是第叁個大願的整個內容。一說到供養,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許多寺廟都有給佛、菩薩上供的習慣;還有呢?天天吃飯之前,我們都要供佛,所謂"叁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養也是修行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是表達對佛陀的尊重和恭敬。供佛並不表示佛一定要吃我們的東西,到時候你不供養,佛就得餓一頓肚子了,不是這麼回事。供養,是表達我們對佛陀的虔誠和恭敬,同時也表示我們對佛恩的報答!佛教講"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師長恩是其中之一。佛陀是我們的本師,當然也屬于師長的範疇。因爲有了佛陀的出世,我們才懂得怎樣去認識真理,才知道怎樣修行,才知道怎樣擺脫煩惱和痛苦。佛陀于衆生有大恩德,我們粉身碎骨報答佛陀的恩情,也報答不盡。我們除了禮敬、稱贊如來以外,還要供養。

   第叁大願:"廣修供養"。廣修供養,從經文表面上看,雖然只說到供養諸佛,但是從經的內容來看,其實已包含了供養一切衆生。廣修供養,不僅僅是供養佛,而且要供養世界上所有對我們有恩惠以及沒有恩惠的人。如我們的父母、親戚、朋友,凡是幫助過我們的人,我們都要懷著一種感恩的心情去報答他們。佛教中提倡培植叁種福田:一是恩田。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要知恩報恩,懷著一種感恩心,來報答他們的恩情。佛經裏面講:"一個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如果佛陀沒有出世,我們孝敬、供養自己的父母,功德就是最大了。孝養父母,報答父母的恩情,也是在培植我們自己的福田。因此,一個學佛的人,如果在家裏連孝敬、供養、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話,那你就不是一個好佛子。二是敬田。凡屬于我們恭敬的對象,如師長、老師、善知識、諸佛、菩薩,這些都是我們的敬田,我們都要供養他們。叁是悲田。悲田,指我們慈悲的對象:如那些貧窮的人、乞丐。他們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難,需要人們幫助,作爲學佛的人,我們要本著一顆慈悲的心,去同情他們,幫助他們。表面上看來,我們在幫助別人,其實是在幫助自己種福報,所以只要看到有困難的人,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去幫助人家。

   佛教把培福叫種田。種田,就像農…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