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執禅定。離執和無執禅定在本質上、感受上是一樣的。古德說“途中即家舍”,雖然你還在途中,感受跟到家一樣。途中就是離執禅定,家舍即是無執禅定。爲什麼還要做去執禅定呢?因爲你雖然取得了生命的源頭活水,但是你不能保有它,爲什麼保持不住呢?業障、心垢沒有除盡。
要保有離執禅定,就要把過去累積的業、所欠的債,作徹底的反省忏悔,把毛病全部丟掉。心垢未淨,就是電阻,錯誤都揚棄了,電流就通暢無阻,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人生通暢,人際關系調和,對人就有親和力、同化力。如果不肯付出,不肯丟掉那些不應該有的東西,就沒有辦法保持住離執禅定,一定要把那些掩蓋你、遮蔽你、埋沒你的那些東西完全丟棄,你就會知道原本的自己是誰?那就是“到家”──完全到了離執禅定,也即是涅槃,涅而不生,槃則不滅,在證得不生不滅的同時,也便把捉到生命的永恒。最初的就是最後的,途中風光無異家舍,即是所謂“本地風光”。
離執禅定就是如幻叁摩地,叁摩地就是正受。無執禅定就是大圓滿,即是成佛。
孟子說“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其深意何在?
問:孟子說“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其深意何在?常有不以爲然之心産生,請問如何面對?
答:孟子這句話應該是“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又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意思很明白,後來王陽明更青出于藍地說“知善知惡是良知”,“無善無惡心之體。”王陽明私淑孟子,是非之心既然人人都有,顯然那是不須學習的,所以說:“不學而知謂之良知,不學而能謂之良能。”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連小孩都知道不可以打媽媽,打媽媽是不對的。稍大一些的孩子都知道罵人是不對的,成人都知道這樣是對、那樣是不對,即使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他都知道愛自己的父母,所以對這句話不必懷疑,如果人連這點基本的智慧都不具備,人類的進化就不可能發生。
在二十四孝的故事裏,不少榜樣是沒有讀過書的,佛法中的大菩薩、如來也不一定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六祖惠能是個樵夫,是不識字的文盲,但是他的無師智、自然智不是學來的。所以盡管世間的是與非並不是百分之百的至理,但是大家共同認同的價值標准,是普遍而自然存在的。令人訝異和擔心的是很多人明知道這事應該做,那事不應該去做,卻偏偏不做應該做的,而去做不該做的,如非昧卻“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良知,便是自我放縱、自甘下流。
發露忏悔的方法
問:發露忏悔是自己面對當事人,向他認錯請他原諒,但對一些工作上的同事、朋友向他忏悔時,他不接受或更藐視我,該怎麼做?
答:在“大智度論”上發露忏悔的方法,是在百千大衆前,述說自己所犯的種種過錯和見不得人的行爲,這樣罪垢才能消除。過去在名山道場曾經發生過這種事:
有個五十幾歲的修行人,出家也已經叁十多年了,是廟中的上座,很會說法,大家對他很尊敬,不過修行幾十年,他並沒有解脫,于是就依大智度論,當衆發露忏悔。事後,大家對他不再敬重,甚至有人背後罵他連狗都不如,他擡不起頭來,要自殺。他的師父說:自殺並不能免債,該還的還是要還,世間債一死了事,因果的債,百千萬劫都不會亡的。金剛經上說:“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人家給你促成成佛的機會,你應該感謝才對,有什麼難過呢?經師父一開導,他明白了,從此不生氣了,別人不理他,他向別人行禮,一輩子被人看不起,當他臨終火化時,舍利無數,光輝燦爛。
現在的社會不是個很公平的社會,有些人常常拿別人尋開心,或以侮辱別人作爲取樂的對象,所以對不起別人,除了欠錢須當面奉還之外,可以用觀想的方法,向他頂禮,請他原諒,以後絕不再犯同樣的過錯。這樣做了以後,心裏就會平靜。佛法不是純理論,而是要切切實實地去做,才會相應。
爲什麼會活在無明病痛中?
問:自己感覺日常生活是活在無明之中,比如自己生病,不知病因是什麼,常常筋骨酸痛,身體疲勞,也不知道爲什麼?
答:病的原因就是生氣、不滿、懷疑、嫉妒和“軀殼起念”。渾身疼痛、感覺疲勞、莫名其妙,不知原因,這是心病,筋骨酸痛由于懷疑、嫉妒四個字,這四個字是諸病之源。有些人說我修行還生什麼病?你那個修行是騙自己的,你根本沒有修行;你依舊看別人不順眼,沒事時愛講話,吵架、生氣,那叫什麼修行?告訴你不要生氣,生氣就是無明,告訴你:話說多了心會亂,你不信,說完了廢話就有虛脫感。怒火能燒功德林,你還沒有積多少功德,剛長出一點苗就給燒掉了,修行怎麼會進步?
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無明,生氣就是助長無明,嫉妒、懷疑、忿恨,這就是酸痛、風濕的基本原因。我們若想保持健康,只有保持安祥、喜悅的心態才行。你不肯付出、去掉自己的毛病,你怎會得到安祥自在呢?
甘于寂寞的人永不寂寞
問:在修學安祥禅的過程中,如何忍受寂寞及享受寂寞?
答:寂寞就是不寂寞,不二法門嘛!甘于寂寞的人永不寂寞,那是很高級的享受!
《證道歌》說:“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一個真正的禅者,明見本心、澈證佛性,到達實際理地,常享本地風光,我法二執已斷,理事二障已除,雖行走在熙攘鬧市之中,也如入無人之境。由于心無起滅,所以處處都是涅槃大道,外在的一切都不會成爲幹擾,自己的覺性永不消失。《證道歌》還講“了了見,無一物,亦無, 人,亦無佛……”連佛都沒有了,自己還會有寂寞嗎?你只管保有安祥,你就會知道寂寞就是不寂寞。
你問“如何去享受寂寞?”當你有了安祥,你就是在享受寂寞了!如果你沒有安祥,那寂寞的確是很難過,所以寂寞對不認真修行,尤其不修行的人來說,不但不好,而且容易墮落。所謂“小人閑居爲不善”,獨自一個人的時候,做壞事的機率比較高,有的人爲了排遣寂寞去打麻將;有的人感覺寂寞去租個錄影帶……于是毛病就出來了。
要解決寂寞難過的唯一方法,就是你修行要上路。當你安祥到“行亦禅,坐亦禅……”“常獨行,常獨步……”時,只有安祥感受,就不會有寂寞感了。實在講,你還沒有“上路”,火候不夠,火候夠的話,“語默動靜體安然”,享受安祥已經千足萬足了,那裏還會産生寂寞、不寂寞這個問題呢?
珍惜末法難得的緣生
末法時期,弘揚最上一乘法,很難!一般人的理解及領受能力不夠,不是法執、便是我執。我執:我想得到什麼好處。學法沒有什麼好處可得,只是發掘出你自己而已。
法華經裏,形容一個身懷寶珠而卻窮途乞討的人,後經別人指出無價寶珠所在,他很高興,高興什麼?原本就是你自己的嘛!你並沒得到什麼。自己原本是佛,只是你自己迷失了自己,埋沒了自己,一旦覺醒,當下“舊佛新成”。你們所問的問題,大多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是現在、當下,你的心態改變了沒有?你現在的感覺如何?如果你現在沒想什麼,臉上有股熱輻射的覺受,你已是心空及第了,請你珍惜此刻的心態,保持現在的心態,就叫做“就路還鄉”。
如果你坐在我面前還是心猿意馬,亂想一通,那表示不相應,以後就不必來了,來了也只會浪費你的時間,增加我的歉意。如果你相應了,請你保持住現在的心態,像牧牛一樣拿根杖子守著牛,不要讓牛亂走、亂吃、亂破壞莊稼。十法界的各層次不同的衆生,他們的差別不在外形,而在他們的心態。此時此刻大家的心態,就是易經上所講的“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的心態。也是莊子講的“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更是唯識法相宗所說的“大圓鏡智”。不須要曆劫勤苦修學,你已經得到了至高無上的最上一乘,你應該全生命、全感情、全人格、全理智的投入,小心翼翼的護衛著這個心態,必能“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倘若依舊去向外馳求,任意去胡思亂想,縱使是千佛出世,也救不了你了!
《解惑錄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