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激發虔誠之心;受戒的要求愈嚴格,愈能使人生起神聖莊嚴之感。求受叁歸,本來只要請求一位歸依師,在佛前叁說叁結便可。爲了鄭重其事起見,明末南京寶華山的見月律師,編了一部《叁歸五戒正範》,那是比照菩薩戒乃至具足戒的傳授儀則編寫的,這本書直到現今,仍在流通,並且仍爲大多數的歸依師們作爲藍本。
在叁歸正範中,共有八個項目:
一、敷座請師──由受歸依者爲師敷設法座,列供香花,燈燭整齊,再去禮請歸依師升座。
二、開導──開示叁歸依的意義。
叁、請聖──迎請十方叁寶,證明受歸,以及護法龍天,監壇護戒。
四、忏悔──忏悔往昔業障,以求身口意的叁業清淨,之後,納授無雜無染的叁歸戒體。
五、受歸──叁歸叁結,並發叁誓。
六、發願──發無上菩提之心,願度一切衆生。
七、顯益勸囑──說明叁歸的功德殊勝,並囑依教奉行
八、回向──將此受歸的功德,回向給一切沈溺的衆生,速脫生死,早生佛土。
說起來,受叁歸依,唯有如此,才算鄭重其事而圓滿究竟。唯此叁歸正範,以目前來說,也不切于實用,因爲其中所用的文字,皆是文言,雖然行文典麗高雅,如果歸依師食古不化,升座說歸依時,照本宣讀,那對受歸依的人是無法吸收的,既然無法吸收,也就不得歸依了。所以弘一大師對此,也有批評:
「寶華山見月律師所編叁皈五戒正範,所有開示多用骈體文,聞者萬不能了解,等于虛文而已;最好請師譯成白話。」(見《律學要略》)
若就實用而言,在叁歸正範所列的八個項目之中,簡直可說是缺一不可的。比丘不得站立著爲白衣說法,所以要敷座;示知叁寶的意義,所以要開導;歸依師是代表叁寶爲人授歸依,故應請聖;爲求重新做人,故應忏除前愆;叁歸叁結與叁誓,是受歸的重心,故爲在所必行;叁歸共分叁品:發心自度度人者爲上品,只顧自脫生死者爲中品,只求不墮叁塗而仍生在人天者爲下品,所以勸導發心,也是必要的;爲增精進之心與堅固之志,顯益勸囑,也是應該的;爲了養成不自私的慈悲襟懷,功德回向一切衆生,也是對的。
在此我想指出一點:原始佛教,沒有大小乘的區別,但卻偏于小乘形態的。所以在律中的叁歸,非常簡單,除了叁歸依詞,沒有其他。佛教到了中國,一切彙歸大乘,一切戒,都比照大乘來受持,故又另外增加好多項目,但是這種增加,都是好的,並非壞的。今日如果不以最初的叁歸,爲大乘行門,自也可以不用發願及回向等項目了。
如果受了時間與環境的限製,也不妨將叁歸的儀節簡化,現在,我且試擬一個簡式如下:
歸依師禮佛坐定之後,受歸依者雙膝長跪,兩手合掌。歸依師略爲開示歸依叁寶的意義之後,即教受歸依者念悔過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鎮疑;
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忏悔。」
念叁遍,每遍就地一拜。接著便是叁歸依的正授與叁結: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僧。」
念叁遍,每遍就地一拜,再念:
「我某甲,歸依佛竟,甯舍身命,終不歸依天魔外道。
我某甲,歸依法竟,甯舍身命,終不歸依外道邪說。
我某甲,歸依僧竟,甯舍身命,終不歸依外道徒衆。」
念叁遍,每遍就地一拜後,教發四弘誓願:
「我某甲,衆生無邊誓願度。
我某甲,煩腦無盡誓願斷。
我某甲,法門無量誓願學。
我某甲,佛道無上誓願成。」
念叁遍,每遍就地一拜。歸依師略示歸依的功德,並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回向偈:
「歸依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諸佛淨樂土。
十方叁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
至此歸依功德圓滿,歸依師下座禮佛之後,受歸依者,禮謝歸依師,普通叁拜,實則禮佛禮僧,但有一拜即可。
以上所擬的簡式歸依,不必唱,但能念得字字分明,使得受歸依者,能夠領受即可。
其中應該說明的,是叁歸叁結下面的叁誓:「不歸依天魔外道」,「不歸依外道邪說」,「不歸依外道徒衆」。由此叁誓的建立,叁歸也就有了戒的性質和作用了。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爲外道──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學說,雖或有其部分的道理,但那皆是不究竟的。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覺者,所以歸依了佛,不必再歸依天魔外道;法是一切智慧的寶藏,歸依奉行,必能離去(欲)苦而得安樂,所以不必再歸依外道的邪說;僧是最能傳授清淨之道的師表,所以不必再歸依外道的徒衆。此叁誓的目的,是防止已經進入正道的人,再去誤入歧路而立的。至于受了叁歸依之後,如果爲了維護家宅、財物、國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與禮天拜神,只要不存歸依之心,仍可不失歸依,若存歸依之心,便失歸依。再說到戒的問題,歸依了叁寶之後,的確有一些應該戒禁的事項。上品歸依者,叁寶諸戒,自然具足;即使下品歸依者,也應只食五種淨肉(不疑爲我殺、不見殺、不聞殺、自死、鳥獸食殘),並且不得作屠業、酒業、淫業、賭業等的作惡行業,每年的正五九月,每月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及月底最後兩日),要持戒齋。若能如此,則在當來彌勒佛的初會之中,便可得到解脫。
歸依叁寶,另有一個非常要緊的觀念,必須明白:我們歸依叁寶之後,即是歸依了十方叁世的一切叁寶,所以在回向偈之下,「有十方叁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第一句是一切佛寶,第二句是一切僧寶,第叁句是代表無上的法寶。在此叁句之中,包括了理體與事相的叁寶。我們現在是以事相的爲主,所以應該恭敬供養一切佛菩薩的聖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不過我們的本師佛是釋迦牟尼,我們的本師僧是歸依師,爲了報恩,偏重于本師佛與本師僧,也是人之常情。如若只以本師佛爲佛,其他諸佛就不是佛,那是違背佛教的;同樣的,如果只敬歸依師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也是不對的。正像否定了千萬椿善舉,而只肯定一椿善舉;只種一塊田,而荒蕪了千萬塊田,這不啻爲愚疑的作爲!
四、歸依叁寶的利益
歸依叁寶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現世樂,可以求得後世樂,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靜的究竟樂。綜合起來,約有八種:(1)成爲佛的弟子。(2)是受戒的基礎。(3)減輕業障。(4)能積廣大的福德。(5)不墮惡趣。(6)人與非人均不能亂。(7)一切好事都會成功。(8)能成佛道。
如要分別舉例,佛經之中,實在太多,現在選擇五條,用語體文譯述于下:
(1)人若歸依叁寶的話,將來所得的福報之大,大得不可窮盡。譬如有一個寶藏,全國人民,搬運七年,搬之不盡,叁歸功德,比這還要大到千千萬倍。(《優婆塞戒經》
(2)過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在天福享完後,身體也變得衰敗不堪,同時壽命也將在七天之後終了。他自己知道,命終之後,將在豬中投胎,所以恐慌極了,于是請教天主,但天主也沒有辦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歸依叁寶,死後不唯免墮豬胎,得生人間,並逢舍利弗,請佛說法,因此而證得聖果。(《折伏羅漢經》)
(3)過去,有一位叁十叁天的天子,天福盡了,還有七天,就要死了,昔日的歡樂,都離開他了,美麗的天女,不再親近他了,本來是威威堂堂的相貌,現在變得毫無氣色了,他的身體,既衰弱,且垢穢不堪,兩腋之下,整日流著臭汗。他也看到,他將生到豬胎中去,因此躺在地上,哀傷、流淚、訴苦。此事給天主知道了,指示他誠心歸依叁寶,教他口念「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衆中尊」,他便照著天主的指示,歸依了叁寶。七天的本限一到,他便死了。天主爲想知道,他死後究竟生到何處去了,但是以他的能力看遍了所能看到的所在,都無法看到那個天子的下落。只好去問佛陀,佛陀告訴他說:「已經由于歸依叁寶的功德,轉墮爲升,升到兜率陀天去了,你們天人,只能看下面,看不到上面的。」(《嗟 曩法天子受叁歸依獲免惡道經》)
(4)如果東西南北的四大部洲之中,全數都是二乘果位的聖人,有人盡形壽供養,乃至爲其一一造塔,那個人的功德之大,是不可計量的,但遠不如歸依叁寶功德。(《校量功德經》)
(5)過去有一位莎鬥比丘,專誦叁寶之名,經過十年的歲月,便證得了初果斯陀含,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木 子經》)
從上面所舉的五例,便可知道歸依叁寶是極爲難得的事。同時,佛陀也曾說過,只要有人歸依叁寶,便有四王天派遣叁十六位善神,隨身護持,並且希望受了叁歸以後的弟子,將此叁十六位善神的名字寫下來,隨身攜帶,便可辟除邪惡,出入無畏。現在不妨將此叁十六位善神的名字,照抄如下,以備行者應用:
(一)彌栗頭不羅婆(善光),主疾病。
(二)彌栗頭婆呵娑(善明),主頭痛。
(叁)彌栗頭婆邏波(善力),主寒熱。
(四)彌栗頭抗陀羅(善月),主腹滿。
(五)彌栗頭陀利奢(善見),主癰腫。
(六)彌栗頭阿婁呵(善供),主顛□。
(七)彌栗頭伽婆帝(善舍),主愚疑。
(八)彌栗頭悉坻 (善寂),主鎮恚。
(九)彌栗頭菩提薩(善覺),主淫欲。
(十)彌栗頭提波羅(善天),主邪鬼。
(十一)彌栗頭呵裟帝(善住),主傷亡。
(十二)彌栗頭不若羅(善福),主□墓。
(十叁)彌栗頭□□伽(善術),主四方。
(十四)彌栗頭伽隸裟(善帝),主怨家。
(十五)彌栗頭羅□遮(善主),主偷盜。
(十六)彌栗頭修乾陀(善香),主債主。
(十七)彌栗頭檀那波(善施),主劫賊。
(十八)彌栗頭支多那(善意),主疫毒。
(十九)彌栗頭羅婆那(善吉),主五瘟。
(二十)彌栗頭缽婆馱(善山),主蜚屍。
(二十一)彌栗頭叁摩馱(善調),主注連。
(二十二)彌栗頭戾□馱(善備),主注複。
(二十叁)彌栗頭波利陀(善敬),主相引。
(二十四)彌栗頭波利那(善淨),主惡黨。
(二十五)彌栗頭虔伽地(善品),主蠱毒。
(二十六)彌栗頭毗梨駝(善結),主恐怖。
(二十七)彌栗頭支陀那(善壽),主厄難。
(二十八)彌栗頭伽林摩(善逝),主産乳。
(二十九)彌栗頭阿留伽(善願),主縣官。
(叁十) 彌栗頭□利陀(善固),主口舌。
(叁十一)彌栗頭阿伽頭(善照),主憂惱。
(叁十二)彌栗頭阿诃婆(善生),主不安。
(叁十叁)彌栗頭娑和邏(善至),主百怪。
(叁十四)彌栗頭波利那(善藏),主嫉妒。
(叁十五)彌栗頭固陀那(善音),主咒咀。
(叁十六)彌栗頭韋馱羅(善妙),主厭禱。
上面所抄的叁十六位善神,出于《灌頂叁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該經說,凡是受了叁歸的人,就有四王天王派遣他們來爲之護持,同時,此叁十六位神王,各各還有萬憶恒河沙數的鬼神,爲其眷屬,輪番護持受了叁歸的人。如能書寫神王名字,帶在身上,那是最好。其中第二十四及第叁十四的兩音譯名字相同唯其意譯不同,當無妨礙
不過,我們應當知道:歸依叁寶,雖可求得現生的平安與快樂,歸依叁寶的最終目的,乃在回到叁寶的懷抱,並使自己也成爲叁寶──皆可以成佛,切不要自暴自棄。
《皈依叁寶的意義》全文閱讀結束。